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讀歐陽修《秋聲賦》

(2025-08-23 09:40:08)
标签:

书法

文化

 

           驚天籟之聲,感人生遲暮

                 ——讀歐陽修《秋聲賦》

      《秋聲賦》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當時作者歐陽修已五十三歲。宋代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與契丹(遼國)訂立澶淵和議,雙方罷兵後,君臣上下諂諛成風,文恬武嬉,數十年間,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至宋仁宗時,各方面矛盾都暴露了出來。仁宗初期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目的就是改變這個頹勢,可不久即失敗了,歐陽修亦因此兩度遭貶謫。到歐陽修作《秋聲賦》時,其官位雖又晉升為翰林學士,但政局卻江河日下。作者雖仕途已入順境,身居高位,但長期的政治鬥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復雜,逐漸淡於名利。他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了鬱悶的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在中華文學的璀璨星河中,歐陽修的《秋聲賦》恰似一顆溫潤而深邃的星子,以其對秋聲的極致描摹與對人生的叩問深思,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成為賦體文學中兼具審美價值與思想厚度的經典之作。文章開篇便以極強的場景感抓住人心:“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秋夜靜謐,書齋寂然,歐陽修本沉浸於書卷的世界,一陣自西南而來的聲響驟然打破沉寂。這聲“異哉”,既是對聲音的意外驚歎,也瞬間牽引著讀者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隨作者一同屏息細聽。

      緊接著,作者用一連串精妙的描摹將無形秋聲化為可感的畫面:“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秋聲起初是細雨拂葉的淅瀝蕭疏,轉瞬便化作奔湧澎湃的波濤,似深夜驟起的風雨般勢不可擋;當它撞擊器物時,又發出金屬相擊的清脆鏗鏘,更似奔赴戰場的士兵,銜枚疾行間,只留下整齊而肅殺的人馬腳步聲。這般層層遞進的比喻,不僅將秋聲“由遠及近、由柔轉烈”的動態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更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秋夜,親耳聽見了這兼具蕭瑟與力量的天籟之音。而童子“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的回答,更以秋夜的澄澈靜謐反襯秋聲的突兀,為這份“異”添了幾分神秘與寂寥。

      描摹完秋聲,作者筆鋒一轉,深入剖析秋的本真形態:“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四句駢語,分別從“色、容、氣、意”四個維度勾勒秋的特質。秋之色是煙靄散盡、雲層收斂起的黯淡;秋之容是天高雲淡、日光澄澈的清朗;秋之氣是直透肌骨、令人戰慄的寒涼;秋之意是山川靜默、萬物沉寂的蕭條。寥寥數筆,秋的清寂與肅殺便躍然紙上。緊接著,作者以對比手法強化秋的力量:“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春夏時節,綠草豐美、林木蔥鬱,一派生機盎然;可秋風一過,綠草失色、樹葉飄零,萬物瞬間陷入凋零。這般強烈的反差,將秋氣“摧枯拉朽”的力量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讓這份“肅殺”更具深層邏輯,作者進一步關聯傳統文化意象:秋是掌管刑罰的“刑官”,屬時令之“陰”;是象徵征戰的“兵象”,屬五行之“金”,承載著天地間“肅殺”的義氣。就連音律中,秋也對應著主西方的“商聲”與七月之律“夷則”。“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這番對秋的多重解讀,不僅豐富了本文的文化內涵,更層層鋪墊出秋對萬物的影響,為下文由“秋之肅殺”轉向“人之遲暮”埋下伏筆。

      當秋的形象與力量被充分渲染後,作者的思緒自然落到對人生的感慨上,寫下了全文最觸動人心的議論:“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草木本無情感,尚且會在秋意中凋零;而人作為萬物之靈,既要承受內心百憂的煎熬,又要應對世事奔波的勞頓。心有所動,便會耗損精神;更何況常常思慮力所不及之事、憂慮智所不能解之困,這般內耗之下,紅潤的面容變得如枯木般憔悴,烏黑的頭髮也漸漸生出星點白髮,本是人之常情。可世人偏要以非金石的脆弱身軀,與草木爭奪一時的繁盛,最終徒增損耗。作者在此發出叩問:若能看清是誰在“戕害”自己的身心(是過度的憂思與執念),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這番話既是歐陽修對自我的反省,也是對世人的警醒。比起抱怨秋的肅殺,更該審視自身的執念與勞頓,學會珍惜身心、接納時光的流逝。

      《秋聲賦》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篇,除了深刻的思想內涵,更離不開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從結構上看,全文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相互交織:開篇對秋聲的描摹是“有聲之秋”,用聽覺的震撼營造悲涼氛圍;後文對人生憂勞的感慨是“無聲之秋”,將自然界的秋意延伸至人的精神世界,讓主題從“悲秋”升華為“省身”,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在語言上,作者嫻熟地運用 “駢散結合” 的手法:“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等駢句,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盡顯賦體的典雅華美;而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等散句,又靈動自然、情感真摯,讓文字既有韻律之美,又不失散文的流暢與溫度。此外,比喻、對比、烘托等手法的綜合運用,更讓抽象的“秋聲”與“秋意”變得具體可感,使全文兼具文學性與感染力。

      若結合創作背景來看,《秋聲賦》更像是歐陽修晚年心境的真實寫照。當時他雖身居高位,卻已歷經多次貶謫,看透了朝堂的污濁與政治的复杂;加之年歲漸長,身體與精力大不如前,面對國家的衰弱與改革的困境,內心滿是壯志難酬的苦悶與對時光的悵惘。正是這份“人生遲暮”的感慨,讓他對秋的肅殺與凋零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秋聲不僅是自然的聲音,更是他內心憂思的外化。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未沉溺於悲秋的情緒,而是在文末以“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實現自我超脫,展現出“不怨外物、反求諸己”的豁達,這份清醒與通透,更讓文章的思想境界得以升華。

      在古典文學中,“悲秋”是貫穿千年的主題:從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哀婉,到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沉郁,文人墨客總愛借秋抒發人生的失意與憂愁。歐陽修的《秋聲賦》雖繼承了“悲秋”的傳統,卻跳出了“單純怨秋”的局限。他不再將人生的凋零歸咎於秋的肅殺,而是直指“人事憂勞”對身心的損耗,以“自我反省”深化了主題。這種“以秋為鏡、反觀自身”的視角,不僅讓《秋聲賦》在眾多悲秋之作中獨具一格,更讓它超越了時代,成為後人思考人生的精神參照。

      時至今日,當我們重讀《秋聲賦》,依然能被其中的情感與哲理打動。人生正如四季流轉,有春的蓬勃、夏的熱烈,便也會有秋的蕭瑟、冬的沉静。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歲月的流逝,我們或許能從歐陽修的文字中學會:不必抱怨外界的“肅殺”,而應審視內心的“憂勞”,以豁達的心態接納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珍惜當下的時光與健康的身心。

      《秋聲賦》是歐陽修用文字定格的“秋之靈魂”,它既有對自然天籟的精妙捕捉,也有對人生真諦的深刻洞察。這份跨越千年的思考與感悟,如同陳年佳釀,越品越醇,值得我們在每一個秋夜、每一次面對人生困惑時,反復品讀、細細回味。

 

 

           附原文《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歎息。

 

 讀歐陽修《秋聲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