覽景物之異,超景觀之襟
——再讀范仲淹《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后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由是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於鄧州,而非寫於岳陽樓。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本人並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這種文章記錄事情、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藉口抒情,託物言志。古時,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也就是畫卷或相關文獻之類的資料,以供作記之人參考。滕子京雖然被貶岳州,但他在任期間,做了三件政績工程,希望能夠取得朝廷的諒解。重修岳陽樓便是其中之一,完成於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為了提高其政績工程的知名度,贈給范仲淹《洞庭晚秋圖》,並向他求作記,這就是《岳陽樓記》寫作的緣起。
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范仲淹於河南鄧州花洲書院,展紙揮毫,一氣呵成千古名文《岳陽樓記》。彼時,他面對老友滕子京的來信,以及隨信附上的《洞庭晚秋圖》,雖未親臨岳陽樓,卻憑藉深厚文學底蘊、豐富人生閱歷與非凡想象力,為後世留下這一不朽華章。文章開篇“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寥寥數語,將寫作緣由清晰道出。
范仲淹開篇便點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一個“銜”字、一個“吞”字,賦予了洞庭湖靈動與氣勢,仿若可見遠處山巒被其輕輕含於口中,長江之水被盡情吸納,盡顯雄渾壯闊。從空間維度,“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將湖面浩瀚無垠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直觀感受洞庭湖的廣袤;從時間角度,“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描繪出洞庭湖景色隨朝夕、陰晴變化的萬千姿態,充滿變幻之美。時空交織的描寫手法,使洞庭湖的磅礡大觀躍然紙上。
范仲淹雖未親見岳陽樓與洞庭湖,卻能借助前人描述與自身想象,將景色刻畫得栩栩如生,這得益於其深厚文學积淀。正如他所言“前人之述備矣”,可見其對前人有關洞庭湖的描寫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借鑒,再融入自身感悟與想象,才締造出這震撼人心的洞庭大觀。這啟示我們,在文學創作或其他領域,廣泛知識儲備與對前人經驗的學習借鑒至關重要。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當連綿陰雨紛紛揚揚,數月不放晴,陰冷狂風怒號,渾濁浪濤直衝向天空,日月星辰隱匿光輝,山嶽也隱沒身形,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虎嘯猿啼之聲傳來。在如此惡劣天氣與環境下,登上岳陽樓的遷客騷人,心中湧起的是離開國都、懷念家鄉的愁緒,擔憂他人的誹謗與譏笑,滿眼皆是蕭條冷落之景,不禁感慨萬千,悲痛到了極點。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而當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湖面平靜無波,天色與湖光相接,一片碧綠,遼闊無邊。沙洲上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魚兒在水中暢游。岸邊香草與小洲上蘭花,香氣濃鬱、顏色青翠。有時大片煙霧全然消散,皎潔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爍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相互應和,這般快樂無窮無盡!此時登上岳陽樓,便會感到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耀與屈辱一併忘卻,在清風中舉杯暢飲,真是喜氣洋洋。
范仲淹通過這兩段精彩描寫,將洞庭湖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天氣與景色呈現出來,也借此展現出遷客騷人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悲與喜。這種因景生情的寫法,生動反映出人的情緒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的特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有類似感受,天氣好壞、環境優劣往往左右我們的心情。但范仲淹的高明之處不止於描繪這一普遍現象,更在於為後文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懷做鋪墊,形成鮮明對比。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筆鋒一轉,探尋古仁人之心。他認為古仁人不同於遷客騷人,不會因外界環境變化與個人得失而或喜或悲。他們在朝廷為官就為百姓憂慮,被貶謫到偏遠之地就為君主擔憂,無論身處何處,心中都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憂慮。那麼他們何時才會快樂?必定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震古爍今的名句,是《岳陽樓記》的靈魂,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他自幼孤貧,卻年少有志,常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仕途上,他多次被貶,歷經坎坷,卻始終堅守憂國憂民的初心。他秉公諫言、主持改革,治水修堰、興辦學院、戍守邊疆,為國家和人民作出卓越貢獻。他這種先憂後樂的偉大情懷,超越個人榮辱得失,體現出對國家、對社會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種情懷,不僅是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不懈奮鬥。
《岳陽樓記》全篇僅368字,卻字字珠璣,敘事簡潔扼要,寫景生動形象,議論深刻精辟,達到極高藝術境界。自誕生以來,歷經千年,依舊熠熠生輝,被無數人傳頌、學習。其蘊含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態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精神,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附原文《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