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旱不應停選,舉官宜爲股肱
——讀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
韓愈《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作於貞元十九年(803年),作者時任監察御史。由於關中旱災嚴重,以故朝廷擬暫停科舉選拔,從而減少京師流動人口,以避免食物匱乏。面對這一動議,韓愈毅然向唐德宗進諫,反對暫停舉,爰上此奏狀。奏文論證了暫停科舉無法有效節約糧食,反將導致士人失業、社會動蕩的後果。韓愈引用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提出“人失職致旱”的觀點,認為停舉選違背“君為陽、臣為陰”的陰陽調和之理。建議傚彷殷高宗用傅說、周文王舉太公等典故,主張破格選拔忠直之士以消弭災異。《東雅堂昌黎集註》據《登科記》所載,貞元二十(804年)年停了科舉,可見韓愈“雖有此疏,而上不從也。”
唐代科舉制度,宛如一條滋養著萬千寒門士子報國理想的生命之河,更維繫著帝國人才迭代的血脈。貞元年間,一場突如其來的旱災,竟讓這條大河面臨斷流之危:朝廷欲以停罷科舉來節流救荒。就在此時,韓愈奮筆寫下《論今年權停舉選狀》,以如椽巨筆力挽狂瀾,字裏行間滿是對家國的赤誠與深邃的政治洞見,為後世留下了一篇振聾發聵的諫議名篇。
面對朝廷“權停舉選以省費足食”的決策,韓愈沒有盲從,而是以精準的數據為利刃,層層剖開這一決策背後的邏輯謬誤。他算得一筆明白的民生賬:京師人口超百萬,而來應選的舉子連同僮僕畜馬,總數不過京師人口的百分之一。這就像十口之家添上一二口人,對糧食消耗幾乎沒什麼影響,所謂“省費足食”之說,在數據面前不攻自破。
更具遠見的是,韓愈看到了舉子們帶來的經濟活力。他指出,去年是大豐之年,商賈之家必有儲蓄,舉子們也都攜帶資用而來,在京師以有易無,不僅不會造成物資短缺,反而能促進商品流通。這種將舉選活動置於經濟循環中考量的視角,展現了他超越常人的經濟思維,也讓停選節流的理由徹底失去了立足之地。
在破除停選的表面合理性後,韓愈轉而深入剖析暫停舉選可能帶來的深重危害,構建起一個嚴密的論證鏈條。社會信任的崩塌首當其衝。科舉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大典,早已成為天下士人心中的制度燈塔。一旦驟然停擺,“遠近驚惶”在所難免,士人對朝廷的制度信任將遭受重創。這種信任的動搖,遠比一時的糧食問題更可怕,它會侵蝕王朝統治的根基。
人才梯隊的斷裂同樣令人憂心。士子們十年寒窗、皓首窮經,皆為科舉一搏。停選意味著他們多年的付出付諸東流,陷入“人士失業”的困境。這不僅是個體命運的悲劇,更會導致帝國人才儲備出現斷層,後續治理將面臨無人可用的窘境。
更深刻的是,韓愈將停選與天災聯係起來,提出“失職致旱”的警示。他引用古之求雨詞“人失職歟”,闡明人之失職足以引發旱災的道理。如今因旱災而停舉選,恰恰是讓人失職,無異於主動招致災禍,陷入“旱情加劇-停選-更失其業-災荒更甚”的惡性循環。這種將人事與天道相勾連的思考,既符合古代的認知邏輯,又極大地增強了勸諫的緊迫感。
在充分論證停選之弊端後,韓愈將目光投向問題的根源,從君臣關係的高度探尋破解困局的良方。他以陰陽學說為喻:“君者陽也,臣者陰也,獨陽為旱,獨陰為水。”在他看來,當前的久旱不雨,正是“有君無臣”的象徵:陛下聖明如堯舜,而群臣卻賢能不及古人,又不能盡心為國、與陛下同心同德。這種失衡的君臣关系,才是旱災背後的深層政治症結。要打破這一困局,關鍵在於選賢任能。韓愈主張傚彷歷史上的賢明君主,如殷高宗破格任用傅說、周文王舉用太公、齊桓公提拔寧戚、漢武帝選取公孫弘等,選拔那些“純信之士,骨鯁之臣,憂國如家、忘身奉上者”,破格提升他們的爵位,安置在皇帝左右。在皇帝閑暇之時,時常召見詢問,這些賢能之臣必定能輔助宣揚王化,消除旱災。這一主張,不僅是應對眼前旱災的權宜之計,更是重構良性君臣关系、實現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深刻體現了儒家“為政在人”的核心理念。
通讀全文,韓愈的《論今年權停舉選狀》盡顯“文以載道”的鮮明特質。他以紮實的數據駁斥虛妄之說,用嚴密的邏輯闡明利害关系,借歷史典故指明解決之道,字裏行間流淌著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作為一名非朝官,韓愈“月受俸錢,歲受祿粟”,便秉持“苟有所知,不敢不言”的原則,冒死進諫。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為國直言的擔當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他的論述,始終圍繞“選賢與能”的核心,提醒著後世:制度的穩定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而人才的任用是王朝興盛的關鍵。
這篇奏狀不僅是唐代諫議文中的典範,更跨越時空,為我們今天應對危機、處理制度與人才的关系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天災人禍面前,唯有堅守合理的制度,廣納賢才,凝聚共識,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韓愈的智慧與擔當,將永遠閃耀在歷史的長河中,為後人所敬仰與借鑒。
附原文《論今年權停舉選狀》
右,臣伏見今月十日敕,今年諸色舉選宜權停者。道路相傳,皆云以歲之旱,陛下憐憫京師之人,慮其乏食,故權停舉選,以絕其來者,所以省費而足食也。
臣伏思之,竊以為十口之家,益之以一二人,於食未有所費。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都計舉者不過五七千人,並其僮僕畜馬,不當京師百分之一。以十口之家計之,誠未為有所損益。又今年雖旱,去歲大豐,商賈之家,必有儲蓄。舉選者皆齎持資用,以有易無,未見其弊。今若暫停舉選,或恐所害實深:一則遠近驚惶。一則人士失業。臣聞古之求雨之詞曰:“人失職歟?”然則人之失職,足以致旱。今緣旱而停舉選,是使人失職而召災也。
臣又聞君者陽也,臣者陰也,獨陽為旱,獨陰為水。今者陛下聖明在上,雖堯舜無以加之。而群臣之賢,不及於古,又不能盡心於國,與陛下同心,助陛下為理。有君無臣,是以久旱。以臣之愚,以為宜求純信之士,骨鯁之臣,憂國如家、忘身奉上者,超其爵位,置在左右。如殷高宗之用傅說,周文王之舉太公,齊桓公之拔甯戚,漢武帝之取公孫弘。清閒之餘,時賜召問,必能輔宣王化,銷殄旱災。
臣雖非朝官,月受俸錢,歲受祿粟,苟有所知,不敢不言。謹詣光順門奉狀以聞。伏聽聖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