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鈔記
讀《戰國策·齊策》,其中有《鄒忌諷齊王納諫》一篇,頗給人以啓示。讀這段文字,我們將有兩個收穫,其一,人貴有自知之明;其二,對君王進言須注意方式方法(諷諫)。
首先,鄒忌本來容貌很美,因而便想看看自己與城北徐公究竟誰更美,由是他便分別向妻子、小妾與客人求證。由於其妻子偏愛鄒忌,因而她本能地認為鄒忌比城北徐公還美;其小妾自然畏懼鄒忌,不敢道真言,由是也說鄒忌比徐公美。翌日客人從外面進來,鄒忌再度求證客人,由於客人有求於鄒忌,因而也諛稱鄒忌比徐公美。再過一天,真正的徐公前來拜訪鄒忌,鄒忌仔細打量徐公,感覺自己遠不如徐公美。他還偷偷照著鏡子與徐公相比,更加感覺自己遠不如徐公美。由是反思這件事:妻子、小妾與客人均稱他比徐公美的原因,遂得出“私我”“畏我”與“有求於我”的結論。讀完這段話,我們發現鄒忌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因而對自己有客觀的認識,不被外界的評估而弄得神魂顛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具此之明者,不會隨風而倒,遇事會作出理性的思考與判斷。
其次,鄒忌通過自己的這個切身體驗,感覺齊國君王也須具有此明,方可使齊國強盛進步。試想,假若鄒忌一到王宮,便劈頭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未見得齊王會樂於採納,更未見得齊王會付諸實施。然而,鄒忌通過自己的這次親身遭際,說明一個人處在眾人的擁戴之下很容易產生誤判。作為鄒忌我這樣一員大臣尚且如此,而“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齊王這樣一聽,頗有道理,由是欣然採納,付諸實施。齊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下之後,起初向朝廷提意見的人很多,簡直是門庭若市,可是“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這樣一來,齊國大治,燕、趙、韓、魏等諸侯國皆來朝賀。鄒忌這樣給齊王提意見的方式叫做諷諫,因而他通過自己的經歷讓齊王明白了開言納諫的道理。同理,《趙策》中的觸龍向趙太后提意見的方式,也是採用了委婉的諷諫方式,因而使得趙太后茅塞頓開,同意將長安君做質子。
附原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