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鈔記

(2025-04-04 10:42:42)
标签:

书法

文化

 

           榛莽覓萬石,亭榭於爰成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鈔記

 

                 初遇奇景:探秘之始

      元和十年,春寒料峭,永州城在一片寂靜中迎來了一位新的刺史 —— 崔能。這位曾六任二千石官職的官員,帶著幾分仕途的坎坷與對未來的期許,踏上了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

      一日,崔能登上城北的城牆,極目遠眺。荒野之中,草木叢生,一片蔥蘢。就在那茂密的植被縫隙間,一塊怪石突兀而出,仿佛是大自然有意安插在此的神秘使者。崔能心中一動,直覺告訴他,這怪石之下必有非凡之處。

      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崔能決定一探究竟。他從西門出發,沿著蜿蜒的小徑,撥開層層荊棘,艱難地前行。那小徑兩旁的竹子,修長而堅韌,像是天然的屏障,阻擋著他的去路。但崔能沒有退縮,他奮力砍伐著竹子,披荊斬棘,一步步朝著怪石的方向靠近。

      終於,他來到了怪石所在之處。眼前的景象讓他驚歎不已:只見連綿的山谷間,溪水潺潺流淌,而谿谷之中,巨石林立。這些石頭形態各異,有的如奔騰的雲彩,飄逸靈動;有的如散落的棋子,錯落有致;有的如爭鬥的猛虎,氣勢洶洶;有的如振翅欲飛的鳥兒,姿態矯健。崔能走近細看,挖掘石頭的洞穴,那洞口猶如猛獸張開的鼻口,幽深而神秘;探尋石頭的根部,只見它們如動物的蹄子和大腿般交錯對峙,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他環繞著這些巨石行走,心中滿是驚愕,仿佛這些石頭隨時都會撲上來將他吞噬。

      這片怪石嶙峋的山谷,就像是一個被歲月遺忘的神秘世界,隱藏著無盡的奧秘,等待著崔能去揭開它的面紗,也為萬石亭的誕生埋下了一顆充滿期待的種子

                 開闢勝境:改造歷程

      崔能站在這片怪石嶙峋的山谷中,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冲动,他決心要將這片荒蕪之地改造成一個供人賞玩的勝地,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說幹就幹,崔能迅速召集了永州城中的能工巧匠,向他們描繪了自己心中的藍圖。眾人聽後,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於是,一場改造自然的工程就此拉開了序幕。

      工匠們首先揮動手中的工具,開始清理場地。他們砍伐著那些肆意生長的竹子和樹木,將堆積如山的雜草和荊棘搬運到遠處。在炎炎烈日下,他們的汗水不停地流淌,濕透了衣衫,但卻沒有一個人喊累。隨著工作的推進,原本雜亂無章的山谷逐漸變得開闊起來,那些隱藏在植被下的巨石也愈發清晰地展現在眾人眼前。

      緊接著,他們開始疏導水流。沿著山谷的地勢,工匠們挖掘溝渠,引導溪水按照他們設計的路線流淌。溪水奔騰而下,發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為這場改造工程歡呼喝彩。在水流的沖擊下,谿谷中的泥沙被沖刷干净,石頭的紋理更加清晰地顯現出來,每一塊石頭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游亭的建造是整個工程的關鍵。崔能親自參與設計,他結合周圍的地形和景觀,精心構思著游亭的樣式。工匠們選用了當地的優質木材,按照設計圖紙,一斧一鑿地搭建著游亭的框架。他們的手藝精湛,每一個榫卯都契合得嚴絲合縫,每一根梁柱都搭建得穩固堅實。在搭建過程中,崔能時常來到現場,仔細檢查每一個細節,對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他都會耐心地指導工匠們進行修改。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勞作,一座精緻的游亭終於在山谷中落成。游亭的飛檐高高翹起,仿佛是一隻即將展翅高飛的雄鷹;亭中的欄杆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每一處線條都流暢自然,每一個圖案都栩栩如生。站在游亭中,俯瞰著周圍的美景,崔能的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在改造的過程中,崔能充分尊重自然,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的元素,讓人工與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沒有對那些巨石進行過多的雕琢,而是保留了它們的原始形態,讓它們成為了這片勝境中最獨特的景觀。那些被砍伐的竹子和樹木,也被工匠們巧妙地利用起來,製作成了游亭中的桌椅和裝飾品,既環保又富有創意。

      就這樣,在崔能的帶領下,眾人齊心協力,將一片荒蕪的山谷改造成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勝地。萬石亭的建成,不僅為永州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命名之蘊:深意探尋

      萬石亭建成的消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遍了永州城的大街小巷,百姓們紛紛奔走相告,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州邑中的耋老們相互邀約,成群結隊地來到了萬石亭。他們站在亭前,仰望著那飛檐斗拱,俯瞰著周圍的奇景,眼中滿是驚歎與讚賞。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捋了捋鬍須,感慨道:“吾儕生是州,藝是野,眉庬齒鯢,未嘗知此。豈天墜地出,設茲神物,以彰我公之德歟?”這句話道出了眾人的心聲,他們都覺得這片神奇的地方仿佛是上天特意降臨世間,用來彰顯崔公德行的。在他們心中,崔能的到來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永州這片土地

      眾人祝賀完畢後,便紛紛請崔能為亭子命名。崔能望著那漫山遍野的石頭,沉思片刻後說道:“是石之數,不可知也。以其多而命之曰萬石亭。”他的話音剛落,眾人便紛紛點頭稱贊,覺得這個名字既貼合了眼前的景象,又富有韻味。

      然而,耋老們卻覺得這個名字背後還有更深的含義。他們接著說道:“懿夫公之名亭也,豈專狀物而已哉?公嘗六為二千石,既盈其數。然而有道之士,咸恨公之嘉績未洽於人。敢頌休聲,祝於明神。”在他們看來,崔能曾經六次擔任二千石的官職,纍計起來的俸祿已經超過了萬石,“萬石”這個詞不僅代表了石頭的數量,更象徵著崔能的功績和品德。雖然崔能被貶至此,但他的德行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百姓們都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希望他能得到應有的讚譽和祝福。

      他們還提到了漢朝的三公,秩號萬石,認為崔能的德行完全配得上這樣的稱號。同時,他們也將崔能與漢朝的禮臣萬石君相提並論,稱讚崔能的教化始於閨門,道合於古,就像萬石君一樣,有著高尚的品德和深遠的影響力。在百姓們心中,崔能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愛戴的好官,他們獻上美好的祝福,希望崔能能夠長壽萬年,繼續為永州的百姓謀福祉。

                 文學品鑒:藝術魅力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在語言表達上極具特色,展現了柳宗元高超的文學造詣,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文中多處運用精妙的比喻,將自然景觀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如臨其境。如描寫山谷中的巨石,“渙若奔雲,錯若置棋,怒者虎鬬,企者鳥厲”,把石頭比作奔跑的雲彩、擺放的棋子、爭鬥的猛虎和振翅欲飛的鳥兒,生動形象地展現出石頭形態各異、氣勢非凡的特點,使讀者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奇特的石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如“抉其穴則鼻口相呀,搜其根則蹄股交峙”,將石頭的洞穴比作動物的鼻口,根部比作動物的蹄子和大腿,形象地描繪出石頭內部結構的奇特,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對偶的修辭手法也為文章增色不少。“渙若奔雲,錯若置棋”“怒者虎鬥,企者鳥厲”等對偶句,不僅句式整齊,節奏明快,而且通過兩兩相對的詞語,更加鮮明地突出了事物的特徵,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些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展現了柳宗元對語言文字的精湛駕馭能力。

      除了精妙的修辭手法,柳宗元還善於藉口抒情,以小見大。文章表面上是在記述萬石亭的建造過程和命名由來,但實際上卻蘊含著他對吏治的深刻思考。崔能被貶永州,卻能積極作為,將一片荒蕪之地改造成美麗的勝境,這與那些尸位素餐、無所作為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通過描寫崔能的事跡,柳宗元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清明吏治的渴望,希望朝廷能夠任用賢能,讓有才能的官員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為百姓謀福祉。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深化,具有了更深刻的社會意義。

      此外,文章中還巧妙地引用了歷史典故,如 “漢之三公,秩號萬石”“漢有禮臣,惟萬石君”,將崔能與漢朝的三公和萬石君相提並論,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進一步讚頌了崔能的德行和功績,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賢吏的敬仰之情 。這些典故的運用,使文章顯得典雅莊重,富有文化底蘊

                       歷史回響:深遠影響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文學史上散發著獨特的光芒,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柳宗元個人文學創作的傑出代表,更是中國古代山水遊記和吏治文章的經典之作

      在山水遊記領域,柳宗元以其獨特的筆觸和細膩的觀察,為後世樹立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的山水遊記,如“永州八記”以及本文,擺脫了以往單純對山水的客觀描摹,而是將個人的情感、思考與自然景觀緊密融合,開創了情景交融、寄情於景的寫作範式。後世的眾多文人墨客,在創作山水遊記時,紛紛從柳宗元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學習他如何以生動的語言描繪山水之美,如何在山水之間寄托自己的情志。例如明代的徐霞客,他的《徐霞客遊記》在對山川地貌的細緻描繪和對自然景觀的獨特感悟上,就深受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影響。徐霞客在遊歷過程中,不僅記錄下各地的山水風光,還融入了自己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寫作風格與柳宗元一脈相承。

      對於吏治文章的創作,《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同樣具有深遠的啟發意義。它通過記述崔能在永州的作為,展現了一位官員積極改造自然、為百姓創造美好環境的形象,傳達出對清明吏治的向往和對官員德行的重視。後世的吏治文章,常常借鑒這種通過具體事例來展現官員品質和政績的寫作手法,強調官員要以民為本,有所作為。像海瑞在《治安疏》中,就以直言敢諫的方式,表達了對當時吏治腐敗的批判和對清明政治的渴望,這與《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中所蘊含的吏治思想有著相通之處。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讓我們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感受到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官員的擔當和作為,體會到了百姓對賢吏的期盼。它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歷經歲月的洗禮而愈發醇厚,將繼續啟迪著後人在文學創作和為人處世方面不斷探索前行。

          

 

           附原文《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

      御史中丞清河男崔公來蒞永州。閒日,登城北墉,臨於荒野叢翳之隙,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步自西門,以求其墟。伐竹披奧,欹側以入。綿谷跨溪,皆大石林立,渙若奔雲,錯若置棋,怒若虎鬬,企若鳥厲。抉其穴則鼻口相呀,搜其根則蹄股交峙,環行卒愕,疑若搏噬。於是到刳闢朽壤,剪焚榛薉,決溝澮,導伏流,散為疎林,洄為清池。寥廓泓渟,若造物者始判清濁,效奇於茲地,非人力也。乃立游亭,以宅厥中。直亭之西,石若掖分,可以眺望。其上青壁斗绝,沈于淵源,莫究其極。自下而望,則合乎攢巒,與山無窮。

      明日,州邑耋老,雜然而至,曰:“吾儕生是州,藝是野,眉厖齒鯢,未嘗知此。豈天墜地出,設茲神物,以彰我公之德歟?」既賀而請名。公曰:“是石之數,不可知也。以其多而命之曰萬石亭。」耋老又言曰:“懿夫公之名亭,豈專狀物而已哉!公嘗六為二千石,既盈其數。然而有道之士,咸恨公之嘉績未洽於人。敢頌休聲,祝於明神。漢之三公,秩號萬石,我公之德,宜受茲錫。漢有純臣,惟萬石君。我公之化,始於閨門。道合於古,祐之自天。野夫獻辭,公壽萬年。」

      宗元嘗以箋奏隸尚書,敢專筆削,以附零陵故事。時元和十年正月五日記。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