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地靈秀,造人間天堂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鈔記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古文名篇之一,作於公元812年(元和七年)。當時作者任永州司馬,刺史韋宙(《柳河東集》注曰“韓本注刺史韋彪”,蓋訛。)是他的頂頭上司。在韋使君新堂落成的時候,作者以其生花的妙筆,道出了韋使君的喬遷之喜,清明之治,讓人心生一種順應自然的美感,積極向上的激情。韋宙乃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武陽郡公韋丹之子。以門蔭入仕,累調河南府司錄參軍,拜侍御史,三遷至度支郎中。後擢吏部郎中,出為永州刺史,政績殊異。還為大理少卿,授江西觀察使,政簡易,民以為世官。
一、引言:奇文初展,引人入勝
在古典文學的璀璨星空中,柳宗元的《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宛如一顆獨特的明珠,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光芒。這篇文章創作於公元812 年,彼時柳宗元正處於被貶永州的艱難時期,任永州司馬。雖身處逆境,但其文學創作的熱情與對社會的洞察並未削減,反而在這一方山水之間,借文字抒發著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文章開篇便以獨特的視角吸引讀者,從對一般城邑營造幽谷、峭壁和深池艱難過程的描述起筆,“將為穹穀嵁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展現出人力改造自然的艱辛,而這種刻意為之往往難以求得天作地生之自然妙境。隨後筆鋒一轉,引出永州韋使君新堂的營造,“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巧妙地將重點引到韋使君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建造理念上,這種從反面設喻、層層遞進的寫法,為全文奠定了獨特的基調,也為後續對新堂從荒蕪到勝景的轉變以及其中蘊含的政治寓意埋下了伏筆。
二、“穢墟”之殤:原始荒蕪的永州景象
(一)艱難營造與天然難覓
在古代,城邑的景觀營造往往是一項艱鉅的工程。若要在城邑之中打造出幽谷、峭壁和深池等景觀,人們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永州韋使君新堂記》中描述道,“將為穹穀嵁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為了塑造理想的景觀,人們不得不運載沉重的山石,開鑿深邃的山澗溝壑,克服重重險阻。在這個過程中,人力被極度消耗,整個工程充滿了艱辛。
然而,即便如此努力,人們所追求的那種天作地生、渾然天成的景致卻常常難以達成。刻意為之的痕跡過重,使得景觀失去了自然的韻味。而永州韋使君新堂的出現,則打破了這種困境。它無需耗費過多民力,而是順應地形,巧妙地保留了天然之美,實現了“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理想境界,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也正因如此,它顯得格外獨特和珍貴。
(二)永州初始的荒蕪生態
永州,這座位於九嶷山麓的城市,在韋使君到來之前,呈現出一片荒蕪的景象。這裏的山石被茂密的深草所遮蔽,“有石焉,翳於奧草”,清泉也被污泥所掩埋,“有泉焉,伏於土塗”。虵虺等毒虵在這裏盤屈而伏,狸鼠等小動物四處遊走,“虵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整個環境充滿了野性與危險。
不僅如此,這裏的植被生長雜亂無章。嘉樹與惡木、鮮花與毒草相互混雜,競相瘋長,“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完全沒有經過人工的规划與整理。這樣的環境,被人們稱為“穢墟”,是一片充滿荒蕪與破敗的地方。它與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家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為後續韋使君對其進行改造和建設埋下了伏筆。
三、新堂煥新:韋使君的妙手回春
(一)韋公初至與發現異境
韋公來到永州,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便將州政治理得井井有條,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呈現出一派太平無事的景象。當他的目光望向那片被稱為“穢墟”的土地時,心中湧起了別樣的感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片土地蘊含著獨特的潛力,與周圍的環境截然不同,那隱藏在荒草與污泥之下的,似乎是等待被喚醒的自然之美。
韋公的這一發現,成為了改變這片土地命運的關鍵契機。他沒有被眼前的荒蕪所嚇倒,而是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其背後的無限可能。這種對自然的敏銳感知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為後續的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礎。他的到來,猶如一道光照進了這片沉寂已久的土地,預示著一場美麗的蛻變即將開始。
(二)整治過程與奇妙變化
韋公果斷地行動起來,下令铲除荒草,平整土地。在他的指揮下,人們迅速投入到整治工作中。铲除的雜草堆積如山,“積之丘如”,而疏通後的泉水晶瑩清澈,“蠲之瀏如”。焚燒雜草、疏通泉流的過程,仿佛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隨著火焰的昇騰和水流的湧動,奇特的景致逐漸展現在人們眼前。
隨著改造的推進,原本雜亂無章的植被變得有序起來。樹木不再是肆意生長的狀態,而是呈現出清秀挺拔、枝葉舒展的姿態,“視其植,則清秀敷舒”;原本被污泥掩埋的清泉,如今微波蕩漾,曲折縈回,“視其蓄,則溶漾紆餘”。那些隱藏在深草中的怪石,也紛紛露出了真面目,它們森然繁密,環繞四週,形態各異,有的排列成行,有的如同跪拜,有的站立,有的臥倒,“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石洞曲折幽深,石山突兀高聳,為整個新堂增添了獨特的韻味。
(三)新堂周邊的壯美景觀
新堂建成後,其周邊的景觀更是令人陶醉。向外望去,連綿的山巒與高原相連,林木覆蓋的山腳懸崖相互交錯,或隱或現,“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綠色的原野從近處一直延伸到遠方,與碧藍的天空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幅廣闊而和諧的畫面,“邇延野綠,遠混天碧”。這一切美景,都汇聚在新堂的門樓之內,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新堂打造的背景畫卷。
在這片壯美景觀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連接自然與人文的紐帶。人們在新堂中,可以盡情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山水之間的寧靜與壯美。同時,新堂的存在也為這片自然景觀增添了人文氣息,使其更加富有魅力。它見證了韋公對自然的尊重與改造,也成為了永州大地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四、深層意蘊:自然與人間的緊密勾連
(一)從造堂到治世的巧妙聯想
在新堂建成後的宴會上,來賓們的一番話,將從造堂到治世的聯想清晰地呈現出來。“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釋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饒?”
這一連串的反問,以類比的方式,將造堂的過程與治世的理念緊密相連。
從順應地勢而開闢出美麗的景致,聯想到順應當地的民俗來形成教化,體現了對社會文化秩序的重視;從铲除惡木毒草而保留嘉樹鮮花,聯想到铲除凶暴而保護仁者,彰顯了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從清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聯想到除卻貪瀆而倡導廉潔,表達了對廉潔政治的向往;從登臨高處縱目遠望,聯想到讓每個家庭都安定和富饒,反映了對民生福祉的關懷。這種從具體的造堂行為到抽象的治世理念的聯想,不僅巧妙地揭示了新堂建造的深層意義,也為文章增添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
(二)柳宗元的政治理想與期盼
柳宗元借這篇文章,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廉潔仁政的渴望。在他看來,為官者應如韋使君一般,能夠洞察社會的弊病,積極采取行動加以整治。通過對韋使君建造新堂這一行為的讚美,柳宗元實際上是在宣揚一種理想的政治模式,即官員要關注民生,順應民意,以實際行動來改善社會環境,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同時,他也對後世官員寄予了深切的期盼,希望他們能夠“視其細,知其大”,從韋使君建造新堂這件看似微小的事情中,領悟到治民的大道理。柳宗元深知,一個地方的治理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官員們從點滴小事做起,以小見大,將對百姓的關懷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他期望後世官員能夠以韋使君為榜樣,秉持廉潔奉公的原則,施行仁政,為百姓創造一個安定、繁榮的生活環境
。這種政治理想與期盼,貫穿於文章的始終,展現了柳宗元作為一位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精神。
五、藝術魅力:文學手法的精妙運用
(一)對比映襯的強烈效果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中對比映襯手法的運用極為精妙,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新堂修建前後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修建前,這裏是“有石焉,翳於奧草;有泉焉,伏於土塗。虵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
的荒蕪穢墟,充滿了野性與破敗;而修建後則變為“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游。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
的美妙景觀,山水相依,景致宜人。這種前後對比,突出了韋使君改造的巨大成效,也讓讀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新堂的獨特魅力。
同時,文中還將人造景觀與天然之美進行對比。一般城邑營造景觀時,“必輦山石,溝澗壑,凌絕險阻,疲極人力”,卻難以達到天作地生之狀;而韋使君建造新堂,“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巧妙地保留和利用自然,使得新堂與周圍的連山高原、林麓之崖等天然景色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這種對比,不僅強調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也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引發讀者對人與自然关系的思考。
(二)排比修辭的磅礡氣勢
文中排比句的運用為文章增添了磅礡的氣勢。如 “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釋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饒?”這組排比句,從造堂行為逐步延伸到政治理念,以反問的形式,層層遞進,氣勢恢宏。
每一個分句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韋使君的行為與志向,將因土得勝與因俗成化、釋惡取美與除殘佑仁、蠲濁流清與廢貪立廉、居高望遠與家撫戶饒緊密聯係起來,使文章的論述更加全面、深入。排比修辭的運用,不僅增強了語勢,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更深化了主題,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廉潔仁政的期盼以及對官員治世理念的重視,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思想內涵
。
(三)寄情於景的含蓄表達
柳宗元借新堂的修建和讚美,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想。他筆下的新堂,從荒蕪的穢墟變為美麗的景觀,象徵著社會從混亂走向有序,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對韋使君順應自然、巧妙改造新堂的描述,柳宗元傳達出為官者應順應民意、關注民生的政治理念
。
在描寫新堂周邊的壯美景觀,如“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於譙門之內”時,他將自己對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的向往融入其中。這種寄情於景的表達方式,既避免了直接說教的生硬,又使文章充滿了韻味和深意。讀者在欣賞新堂美景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政治抱負和對社會的關懷,讓文章的情感表達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六、結語:經典永傳,啟示當下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作為柳宗元的經典之作,以其獨特的文學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它不僅是對韋使君建造新堂這一事件的生動記錄,更是對自然與人文、政治與民生关系的深入思考。
從文學角度看,其精妙的描寫手法,將新堂從荒蕪到繁華的轉變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對比映襯、排比修辭等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文字充滿了韻律美和節奏感;寄情於景的表達方式,含蓄而深沉,讓讀者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與期盼。
在思想意義方面,它傳達了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的理念,提醒人們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通過對韋使君治世理念的讚美,表達了對廉潔仁政的向往,強調官員應關注民生,以民為本,施行德政。
對於當代社會,這篇文章有著諸多啟示。在自然保護方面,我們應借鑒韋使君順應自然的做法,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注重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社會治理領域,官員要以韋使君為榜樣,深入瞭解民情,廉潔奉公,積極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
附原文《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將為穹谷嵁巖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咸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於是乎在。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山為城。有石焉,翳於奧草;有泉焉,伏於土塗。虵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望其地,且異之。始命芟其蕪,行其塗。積之丘如,蠲之瀏如。既焚既釃,奇勢迭出。清濁辨質,美惡異位。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餘。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游。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於譙門之內。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或贊且賀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宗元請志諸石,措諸屋漏,編以為二千石楷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