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秀甲天下,訾洲美冠桂州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鈔記
引言:邂逅文章與訾洲
初讀柳宗元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就像推開了一扇通往千年前桂林山水的大門。文中“桂州多靈山,發地峭堅,林立四野。署之左曰灕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的描述,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訾洲的神秘與桂林山水的奇峻瞬間抓住了我的心。那時起,訾洲便成了我心中一個向往之地,想象著在那片被灕江環繞的洲島上,能與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共享同一片山水的靈韻。
柳宗元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
(一)柳宗元的生平與創作背景
柳宗元,這位在唐代文壇熠熠生輝的人物,字子厚,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展露非凡的文學才華。他早年仕途順遂,21
歲考中進士,本懷揣著遠大的政治抱負,渴望在朝堂之上施展拳腳,實現“致大康於民,垂不滅之聲”的理想。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殘酷的玩笑。永貞元年,他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永貞革新,試圖在政治上進行一系列改革,卻因觸動保守派的利益,革新以失敗告終。此後,他被貶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被貶為永州司馬,開始了漫長的貶謫生涯。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人生的至暗時刻。他遠離政治中心,生活困苦,疾病纏身,但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創作了許多經典之作,如《永州八記》。元和十年,柳宗元被改任柳州刺史,在赴任途中,他路過桂林。此時的桂林,山水依舊,而他的心境卻截然不同。恰逢御史中丞裴行立在桂林任桂管觀察使兼桂州刺史,裴行立在任期間,盜遁奸革,德惠敷施,使當地政通人和。他見訾家洲景色秀麗卻未被充分開發,便出資對其進行改造,修建了訾家洲亭。亭成之後,裴行立邀請柳宗元為亭作記,於是,這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應運而生
。
(二)文章賞析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全文不過五百餘字,卻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長卷,徐徐展開。開篇,柳宗元以“大凡以觀游名於代者,不過視於一方,其或傍達左右,則以為特異。至若不騖遠,不陵危,環山洄江,四出如一,誇奇競秀,咸不相讓,徧行天下者,惟是得之”,從天下景觀的角度起筆,將桂林山水置於廣闊的視野中,凸顯其獨特之處,為下文對訾家洲的描寫做了有力的鋪墊,展現出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
。
接著,文章描寫桂林的山水:“桂州多靈山,發地峭堅,林立四野。署之左曰灕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嶠南之山川,達於海上,於是畢出,而古今莫能知。”寥寥數語,便勾勒出桂林山水的神韻,山的峭拔、水的靈動,訾家洲在山水之間的獨特位置躍然紙上,讓人不禁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心生向往。
在敘述完訾家洲的地理位置後,柳宗元詳細描述了裴行立修建訾家洲亭的過程。“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來蒞茲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盜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當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於諸侯,公既施慶於下,乃合僚吏,登茲以嬉。觀望悠長,悼前之遺。於是厚貨居氓,移民於閑壤。伐惡木,刜奧草,前指後畫,心舒目行。”這段文字不僅交代了修建亭子的背景,還展現了裴行立的政績以及他對訾家洲的重視。他的一系列舉措,使得這片原本被忽視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
亭建成後,柳宗元著重描寫了在亭中觀景的感受:“忽焉如飄浮上騰,以臨雲氣。萬山面內,重江束隘,聯嵐含輝,旋視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見,以為飛舞奔走,與游者偕來。”在這裏,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筆觸,將山水的動態美描繪得淋灕盡致。讀者仿佛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置身雲端、俯瞰山水的奇妙體驗,山水似乎也有了生命,與遊人一同嬉戲。
隨後,文章對亭的建築布局和周圍景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南為燕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一舍。北有崇軒,以臨千里。左浮飛閣,右列閑館。比舟為梁,與波昇降。苞灕山,涵龍宮,昔之所大,蓄在亭內。日出扶桑,雲飛蒼梧。海霞島霧,來助游物。其隙則抗月檻於回溪,出風榭於篁中。晝極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顥氣回合,邃然萬變,若與安期、羨門接於物外。”從不同方位介紹亭的建築,展現其精巧的設計;又從時間維度,描繪了白天與夜晚不同的景色,將自然景觀與人文建築完美融合,營造出一種亦真亦幻、超凡脫俗的意境。
最後,文章以“則凡名觀游於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讓以推高是亭者乎?既成以燕,歡極而賀,咸曰:昔之遺勝概者,必於深山窮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後得以為己功。未有直治城,挾闤闠,車輿步騎,朝過夕視,訖千百年,莫或異顧,一旦得之,遂出於他邦,雖物辯口,莫能舉其上者。然則人之心目,其果有遼絕特殊而不可至者耶?蓋非桂山之靈,不足以瑰觀;非是州之曠,不足以極視;非公之鑒,不能以獨得。噫!造物者之設是久矣,而盡之於今,餘其可以無藉乎?”這段議論作結,表達了對訾家洲亭美景的高度讚美,同時也引發了對美好事物被發現的感慨,以及對裴行立獨到眼光的欽佩。
從文學價值來看,這篇文章堪稱典範。柳宗元的文筆細膩入微,無論是對山水的描寫,還是對亭臺樓閣的刻畫,都能讓讀者感受到其精準的觀察力和卓越的表現力。在描寫山水時,他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以為飛舞奔走,與游者偕來”,賦予山水以人的動態和情感,使山水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文章情景交融,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景色的描繪中,在讚美山水之美的同時,也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在用詞房舍,柳宗元更是精妙絕倫,如“林立”“洄江”“聯嵐含輝”等詞語,簡潔而生動地展現了山水的氣勢和靈動,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能看到那一幅幅絕美的畫面。
訾洲的前世今生
(一)歷史溯源
訾洲,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關於它的得名,一說是因為唐代洲上曾有訾姓人家居住
。據唐代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記載:“先是訾家所居,因以名焉。洲每經大水,不曾淹沒,相承言其浮也。”故洲稱訾家洲,簡稱訾洲,也稱浮洲
。但也有人認為,住在洲上的人可能早於唐代,衹是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
訾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年),當時桂州刺史兼桂觀察使裴行立獨具慧眼,發現了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他在洲上建燕亭,立飛閣,植花木,對訾洲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使其成為了當時的宴游勝地。這一舉措,不僅為桂林的山水增添了人文氣息,也開了桂林山水園林整體规划開發建設的先河
。
同年,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應邀登洲遊覽。站在訾洲之上,柳宗元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他極目遠眺,只見桂林的靈山峭堅林立,灕江蜿蜒環繞,訾洲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山水之間。如此美景,讓柳宗元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名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在這篇文章中,柳宗元詳細描繪了訾洲的秀麗景色,盛贊“桂州多靈山,發地峭堅,林立四野”,給予了桂林山水極高的評價。他還寫道“環山洄江,四出如一,誇奇競秀,咸不相讓,徧行天下者,惟是得之”,將訾洲的獨特之處展現得淋灕盡致
。此後,訾洲便聲名遠揚,成為了文人墨客們向往的勝地。許多文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了眾多讚美訾洲的詩篇,如裴行立、范公堤、張孝祥等,《訾家洲》《訾洲煙雨》等經典詩篇流傳千古。
在歷史的長河中,訾洲歷經滄桑。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繁華的亭臺樓閣逐漸破敗,訾洲也一度沉寂。但它的美麗和獨特的文化底蘊,始終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二)現代風貌
如今,訾洲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訾洲公園成為了桂林市區一顆璀璨的明珠
。公園位於桂林市區中心灕江東岸水濱的訾洲上,和象山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是一個集生態、文化、旅遊、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佔地面積約
24.66 萬平方米,陸地面積23.4萬平方米。
除了這些,訾洲公園還形成了飛瀑落虹、詩畫汗青、楓葉留丹、煙雨涵碧、竹林清境、香樟擁翠、幽篁傘蓋、銀杏淌金、碑亭流芳、江山水月等10個新景觀。飛瀑落虹處,瀑布從高處奔騰而下,濺起層層水花,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美麗的彩虹,蔚為壯觀
;詩畫汗青則以全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竹簡造型石壁為特色,石壁上雕刻著歷代文人墨客遊覽訾洲時留下的詩畫,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竹林清境中,大片的竹林鬱鬱蔥蔥,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清幽寧靜。
訾洲公園在桂林旅遊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市民新的休閑娛樂健身好去處,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看到許多市民在這裏晨練、散步、跳舞;也是中外游客遊覽桂林山水、領略桂林文化的旅遊新亮點。許多游客來到桂林,都會慕名飲水,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山體與江水相互映襯,山水相依,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象鼻山上,金色的光輝為山體勾勒出清晰的輪廓,而訾洲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如夢如幻
;傍晚,夕陽的餘暉將象鼻山染成橙紅色,與灕江的碧水、訾洲的綠樹相互輝映,美不勝收。
不僅如此,訾洲周邊群山簇擁,東靠普陀、月牙,西對象山,南接穿山、塔山,北有伏波、疊彩、鬥雞、南溪、獨秀、堯山等山峰,視野極為開闊。這些山峰形態各異,有的如利劍直插雲霄,有的似駱駝伏地,有的像僊女亭亭玉立。它們或遠或近,或高或低,連綿起伏,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訾洲上,無論向哪個方向望去,都能看到連綿不絕的山巒,仿佛置身於一個山水的世界
。群山的翠綠與灕江的碧水、訾洲的蔥蘢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
(二)四季景色與文化內涵
訾洲的四季,各有其獨特的韻味,宛如一首首優美的詩篇,讓人沉醉其中。
春天,是訾洲最具詩意的季節。此時,煙雨朦朧,如絲如縷的細雨紛紛揚揚地灑落,給整個訾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灕江的水面上,霧氣彌漫,如夢如幻,仿佛一幅水墨畫卷 。“訾洲煙雨”這一美景,宛如僊境一般,讓人如癡如醉。洲上的樹木抽出嫩綠的新芽,小草也從沉睡中甦醒,破土而出,為訾洲鋪上了一層綠色的絨毯
。各種花卉競相綻放,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爭奇鬥艷,散發著陣陣芬芳
。桃花、杏花、梨花等花朵在雨中顯得格外嬌艷,花瓣上掛著晶瑩的水珠,宛如少女的淚珠,楚楚動人
。漫步在訾洲的小徑上,感受著春雨的輕撫,聞著花香,聽著鳥鳴,仿佛置身於一個世外桃源。
夏天,訾洲綠樹成蔭,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 。茂密的枝葉層層疊疊,遮擋住了熾熱的陽光,為人們提供了一片清涼的天地
。此時的灕江,江水更加清澈,水流也更加湍急 。站在江邊,微風拂面,帶來陣陣涼意,讓人感到無比愜意 。江面上,游船穿梭,游客們在船上盡情欣賞著兩岸的美景,歡聲笑語回荡在江面上
。訾洲公園裏的煙雨湖,湖水碧綠,荷葉田田,荷花綻放,紅的、粉的、白的荷花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嬌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詩用來形容此時的煙雨湖再合適不過了
。漫步在湖邊,欣賞著荷花的美麗,感受著夏日的清涼,讓人忘卻了一切煩惱。
秋天,是訾洲色彩最為斑斕的季節。“訾洲紅葉桂林秋”,每到秋天,洲上的楓葉漸漸變紅,銀杏葉也變得金黃,與周圍的綠樹相互交織,宛如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
。秋風拂過,紅葉翩翩飛舞,如一隻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不勝收。此時的訾洲,仿佛是一個被打翻的調色盤,色彩絢麗,讓人目不暇接。公園裏的草坪上,落滿了金黃的樹葉,踩在上面,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演奏一首秋天的交響曲。登上訾洲的觀景臺,俯瞰整個洲島,遠處的山巒也被染上了一層金黃,與訾洲的紅葉相互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秋景圖。
冬天的訾洲,雖沒有北方的銀裝素裹,但卻有著別樣的寧靜與韻味。此時,樹木依然翠綠,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灕江的水依然清澈,緩緩流淌,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在寒冷的冬日裏,陽光顯得格外珍貴。當陽光灑在訾洲上,溫暖而柔和,讓人感到無比舒適。公園裏的游客相對較少,整個訾洲顯得格外寧靜
。漫步在訾洲的小徑上,享受著這份寧靜與溫暖,感受著大自然的美好,讓人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慰藉。
訾洲,這片充滿詩意與浪漫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駐留的勝地。它見證了桂林的歷史變遷,承載著桂林深厚的山水文化與人文精神。
唐代,柳宗元的一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讓訾洲聲名遠揚。此後,眾多文人雅士紛紛慕名而來,他們在這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篇,或讚美訾洲的美麗景色,或抒發自己的情感,或表達對人生的思考。它們是訾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桂林歷史文化的瑰寶。
裴行立在訾洲修建亭臺樓閣,使得訾洲成為了當時的宴游勝地。文人墨客們在這裏飲酒作賦,吟詩作對,交流思想,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他們的作品,不僅豐富了訾洲的文化內涵,也為後人瞭解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范公堤在遊覽訾洲後,寫下了“訾家洲上木犀開,靜看桄榔露下杯”的詩句,描繪了訾洲上桂花盛開的美景,讓人仿佛能聞到那陣陣花香;張孝祥也留下了“訾洲千嶂繞,灕水一川橫”的詩句,展現了訾洲山水的壯闊與秀麗。這些詩句,以其優美的語言和深刻的內涵,成為了訾洲文化的經典之作。
除了詩詞,訾洲還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和傳說故事。這些遺跡和故事,是訾洲歷史的見證,也是訾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們吸引著人們前來探尋,感受訾洲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例如,訾洲上的一些古建築遺址,雖然歷經歲月的滄桑,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的繁華與輝煌;關於訾洲的傳說故事,如訾家的傳說、浮洲的傳說等,充滿了神秘色彩,為訾洲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魅力。
訾洲的文化底蘊,還體現在它與桂林山水文化的緊密聯係上。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訾洲則是桂林山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山水風光,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桂林山水文化的象徵。在這裏,人們可以感受到山水與文化的完美融合,領略到桂林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
結語:山水與文章的回響
柳宗元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宛如一座橋梁,跨越千年時光,將我們與訾洲、與桂林山水緊緊相連。這篇文章,不僅是對訾洲美景的生動描繪,更是對桂林山水文化的深刻詮釋。它讓我們看到了千年前訾洲的繁華與美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如今,訾洲在歲月的洗禮中依然保持著它獨特的魅力。訾洲公園的建設,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它成為了人們親近自然、感受歷史的好去處。在這裏,我們可以欣賞到桂林山水的絕美風光,領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漫步在公園的小徑上,品味著歷史文化的韻味,感受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懷。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名當之無愧。而訾洲,作為桂林山水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與桂林山水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希望未來,訾洲與桂林山水能夠繼續保持它們的魅力,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它們的美麗與神奇。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夠走進訾洲,走進桂林山水,感受這份大自然賜予的珍貴禮物,讓山水的故事在歲月中繼續流傳,讓美好的記憶永遠留存。
附原文《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
大凡以觀游名於代者,不過視於一方,其或傍達左右,則以為特異。至若不騖逺,不陵危,環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競秀,咸不相讓,徧行天下者唯是得之。
桂州多靈山,發地峭竪,林立四野。署之左曰灕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嶠南之山川達于海上,於是畢出,而古今莫能知。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來蒞兹邦,都督二十七州諸軍州事,盜遁奸革,德惠敷施。朞年政成,而當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于諸侯。公既施慶于下,乃合僚吏,登兹以嬉,觀望攸長。悼前之遺,於是厚貨居甿,移于間壌。伐惡木,刜奥草,前指後畫,心舒目行,忽焉若飄浮上騰以臨雲氣。萬山面内,重江束隘,聯嵐含輝,旋視具宜。常所未覩,倐然互見,以為飛舞奔走與游者偕來。乃經工庀材,考極相方,南為燕亭,延宇垂阿,步簷更衣,周若一舎。北有崇軒,以臨千里;左浮飛閣,右列閒館。比舟為梁,與波昇降,苞灕山,含龍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日出扶桑,雲飛蒼梧,海霞島霧,來助游物。其隙則抗月檻於迴谿,出風榭於篁中,晝極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顥氣廻合,邃然萬變,若與安期羡門,接於物外。則凡名觀游於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讓以推高是亭者乎?既成以燕,歡極而賀。咸曰:昔之遺勝概者,必於深山窮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後得以為已功,未有直治城。挾闤闠,車輿步騎,朝過夕視,訖千百年,莫或異顧。一旦得之,遂出於他邦,雖博物辯口,莫能舉其上者。然則人之心目,其果有遼絶特殊而不可至者耶?
蓋非桂山之靈,不足以環觀;非是洲之曠,不足以極視;非公之鑒,不能以獨得。噫!造物者之設是久矣,而盡之於今,余其可以無藉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