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雖卑而惜才,人處窮而好道
——從《送易師楊君序》看柳宗元的襟懷
引言:邂逅柳氏的精神世界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物和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們對過去的認知,引發我們對人性與價值觀的深度思考。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的《送易師楊君序》便是這樣一篇佳作,雖篇幅不長,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懷,讓我們得以一窺柳宗元“位雖卑而惜才,人處窮而好道”的偉大襟懷
。
這篇贈序是柳宗元為弘揚《易經》的學者楊君而作。在當時,研究《易經》的學者大多流於表面,妄意揣測,偏離了孔氏的本意,使得《易經》的深刻內涵被忽視和誤解。而楊君卻能不違古師,深入探究《易經》的精髓,其學識和態度讓柳宗元深感敬佩。在贈序中,柳宗元對楊君的推崇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人才的重視和對道的執著追求。
從《送易師楊君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柳宗元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心繫天下,關注著人才的培養和學術的傳承。他的這種精神,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高尚品質,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無數後人在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時期,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矛盾交織的時代 。唐王朝在經歷了前期的輝煌之後,此時已陷入了重重困境,政治腐敗、藩鎮割據、經濟凋敝、社會動蕩,曾經的盛世繁華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
政治上,朝廷內部黨派紛爭不斷,官僚集團相互傾軋,為了爭奪權力和利益不擇手段。官員貪污受賄成風,賣官鬻爵現象屢見不鮮,政治生態一片黑暗。例如,一些權貴為了謀取私利,公然違反法律,將官職賣給有錢卻無才之人,導致官場充斥著無能之輩,行政效率低下,國家政策難以有效推行
。這種腐敗的政治環境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藩鎮割據是中唐時期最為嚴重的政治問題之一。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急劇膨脹,他們擁兵自重,不聽從中央政府的號令,在自己的轄區內自行任免官吏、徵收賦稅、組建軍隊,形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這些藩鎮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資源,時常發生戰爭,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比如,河北三鎮長期與中央對抗,唐朝政府多次出兵征討,都未能徹底解決問題。藩鎮割據不僅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也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經濟上,由於長期的戰亂和政治腐敗,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淪為地主的佃戶或流民,生活困苦不堪。同時,苛捐雜稅繁多,百姓負擔沉重,社會貧富差距懸殊。這導致了農民起義頻繁爆發,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動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柳宗元積極參與了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唐朝的危局。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打擊宦官勢力、抑制藩鎮割據、減輕百姓負擔等。這些措施觸及了保守勢力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加上改革派自身力量薄弱,缺乏政治經驗,改革僅持續了幾個月就以失敗告終
。
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在被貶期間,他遭受了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的折磨。然而,這些挫折並沒有使他放棄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反而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從而更加堅定了他追求真理和正義的決心
。他在永州和柳州任職期間,積極為當地百姓謀福利,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解放奴婢、興辦學校、發展生產等,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尊敬。
位雖卑而惜才
(一)楊君之才的獨特光芒
在中唐那個易學研究看似繁榮卻實則亂象叢生的時代,眾多學者熱衷於對《易經》進行隨意的解讀和揣測。他們或是為了迎合世俗的喜好,或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名利,往往偏離了《易經》的本意
。這些學者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對經典的深入探究和尊重,使得《易經》這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迷霧,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被掩蓋。
楊君卻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這混亂的學術天空中獨放光芒。他秉持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堅守著對古師的敬重,致力於深入探究《易經》的精髓。他“不違古師,以入道妙”,通過對古代經典的研讀和思考,試圖領悟《易經》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他的研究方法注重實證和邏輯,不輕易接受沒有根據的觀點和說法。他會對每一個卦象、每一條爻辭進行細緻的分析和解讀,結合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探尋其背後的含義。
楊君的易學造詣不僅僅體現在他對經典的熟悉程度上,更體現在他對《易經》的獨特見解和創新思考上。他能夠從看似平凡的卦象和爻辭中發現新的啟示,提出獨到的觀點。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對當時的易學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後世學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他的著作中充滿了對《易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為《易經》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例如,對於《易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陰陽”“五行”“八卦”等,楊君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闡釋。他認為,“陰陽”是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要素,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構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和發展。而“五行”則是“陰陽”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关系,決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楊君的這些觀點,不僅深化了人們對《易經》的認識,也為後來的易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二)柳宗元的惜才之舉
柳宗元對楊君的賞識與推崇之情,在《送易師楊君序》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毫不吝嗇地讚美楊君的才華和學識,稱其“能知孔子之旨,不違古師,以入道妙”。在柳宗元看來,楊君對《易經》的理解和闡釋,真正領悟了孔子的思想精髓,是對古代經典的傳承和發揚。這種高度的評價,不僅體現了柳宗元對楊君學識的認可,更顯示了他對楊君治學態度的敬重。
他深知楊君這樣的人才在當時的社會中是多麼的難得。面對楊君未被重用的現狀,柳宗元深感惋惜。他在贈序中寫道:“然而楊君之學,世莫得聞,其書未行於時,豈其道之難明邪?將世之莫能知邪?”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柳宗元內心的無奈和悲憤。他認為,楊君的學問如此高深,卻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這既是楊君個人的不幸,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
與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輕視人才、追逐名利的現象相比,柳宗元的惜才之心顯得尤為珍貴。在那個政治腐敗、世風日下的時代,大多數人都忙於追逐權力和財富,對於真正有才華、有學問的人卻視而不見。許多學者為了迎合權貴,不惜放棄自己的學術追求,譔寫一些空洞無物、阿諛奉承的文章。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和思想觀點,卻往往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柳宗元卻不為世俗所動,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關注著人才的成長和發展。他不僅對楊君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還積極為楊君的學術成就宣傳推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瞭解楊君的學問和思想,為楊君爭取應有的尊重和地位。他的這種行為,不僅體現了他對人才的重視,也展現了他的高尚品格和社會責任感
。
(三)惜才背後的廣闊胸懷
柳宗元惜才的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這與他自身的經歷和抱負密切相關。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胸懷大志,渴望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唐朝的危局,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革新的失敗使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被貶到偏遠的地區。
在被貶期間,他深刻體會到了人才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他看到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意識到衹有依靠人才的力量,才能夠改變現狀,實現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表達了對人才的渴望和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有識之士站出來,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柳宗元對人才的重視,也是為了推動學術的傳承和發展。他深知《易經》作為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思想。然而,當時的易學研究卻陷入了困境,許多學者對《易經》的理解和闡釋存在偏差。他認為,楊君這樣的人才能夠為易學研究帶來新的活力和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易經》的精髓。因此,他對楊君的賞識和推崇,也是為了推動學術的進步和發展,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
柳宗元的惜才之舉,展現了他為國家、為學術傳承重視人才的高尚情懷。他的這種精神,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激勵著我們在當今社會中,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處窮而好道
(一)《送易師楊君序》中的“道”之內涵
在《送易師楊君序》中,柳宗元所提及的“道”,與儒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係
。儒家思想在中唐時期雖仍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境。佛道思想的盛行,使得儒家思想的影響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科舉制度的弊端,導致了許多士人追求功名利祿,而忽視了對儒家經典的深入研究和對道德修養的培養
。
柳宗元認為,儒家的“道”是一種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它涵蓋了人與人之間的关系、個人與社會的关系以及人與自然的关系。它強調仁愛、禮義、忠信等價值觀,倡導人們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他在文章中指出,“道之傳,不在位之尊卑,而在德之厚薄;不在言之多寡,而在行之虛實。”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他對儒家“道”的理解,即“道”的傳承不在於地位的高低和言辭的多少,而在於個人的品德修養和實際行動
。
在那個時代,“道”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維繫社會秩序的精神紐帶,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如果“道”得不到傳承,社會將陷入混亂和無序,人們的行為將失去準則,道德將淪喪。例如,在一些地方,由於缺乏對“道”的傳承和教育,人們的行為變得自私自利,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治安狀況惡化。
對於個人修養而言,“道”更是不可或缺的指南。它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一個追求“道”的人,會時刻以儒家的道德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誠實守信、尊老愛幼、關愛他人。這樣的人不僅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夠在社會中立足並取得成功
。相反,一個忽視“道”的人,可能會陷入道德困境,迷失自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柳宗元求道的執著歷程
柳宗元對“道”的追求貫穿了他的一生,這一歷程充滿了坎坷與曲折,但他始終堅定不移。少年時期的柳宗元,便展現出了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和對“道”的濃厚興趣。他勤奮好學,廣泛涉獵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為他日後的思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與楊京兆憑書》中,他回憶道:“宗元少雖好學,晚未聞道。”儘管他自謙晚未聞道,但從他早年的學習經歷來看,他對“道”的探索早已開始
。
青年時期,柳宗元積極參與政治,試圖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道”。他懷著滿腔的熱情和抱負,投身於永貞革新,希望能夠通過改革來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挽救唐朝的危局。他與王叔文、劉禹錫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打擊宦官勢力、抑制藩鎮割據、減輕百姓負擔等。這些措施體現了他對“道”的理解和追求,即通過政治改革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然而,革新的失敗使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被貶到偏遠的永州。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期,但也是他思想成熟和升華的重要階段。在這期間,他經歷了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的折磨。然而,這些挫折並沒有使他放棄對“道”的追求,反而讓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道”的真正內涵。他在永州寫下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永州八記》《封建論》《天說》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也表達了他對“道”的深入思考和獨特見解。在《封建論》中,他通過對歷史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封僵仆度的利弊,提出了“勢”的概念,認為歷史的發展是由客觀的“勢”所決定的,而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左右。這一觀點體現了他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也反映了他對“道”的探索和追求
。
被貶柳州後,柳宗元依然堅守著對“道”的信仰,積極為當地百姓謀福利。他在柳州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解放奴婢、興辦學校、發展生產等。他深知,衹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真正踐行“道”,為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官雖小,而事任不細,懼辱其名而羞其職,敢不悉力以求效?”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官職的敬畏和對責任的擔當,也體現了他對“道”的執著追求
。
(三)求道精神的時代回響
柳宗元的求道精神,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唐時期,他的思想和行為為人們樹立了榜樣,激勵著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真理和正義,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對儒家“道”的傳承和弘揚,為當時的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推動了儒學的復興和發展
。
在後世,柳宗元的求道精神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支柱之一。他的作品被廣泛傳頌,他的思想被後人不斷研究和借鑒。許多文人、學者從他的身上汲取力量,學習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例如,宋代的蘇軾對柳宗元的作品推崇備至,他曾說:“柳子厚南遷後詩,清勁紆徐,大率類此。”蘇軾在自己的創作中,也受到了柳宗元的影響,他的作品中體現了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對社會的關注。
在現代社會,柳宗元的求道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追求。我們應該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追求真理和正義,為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無論是在學術研究、教育事業還是社會服務中,我們都應該秉持著求道的精神,不斷探索和創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柳氏襟懷的永恒價值
《送易師楊君序》所展現的柳宗元惜才好道的襟懷,穿越千年時空,依然散發著熠熠光輝,對當代社會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
在人才培養方面,當今社會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柳宗元惜才的精神提醒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培養人才,為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機會。我們應該摒棄偏見和狹隘的觀念,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欣賞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人才。例如,在教育領域,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因材施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潛力,培養他們成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在企業中,管理者要重視員工的才能和貢獻,為他們提供晉陞和發展的空間,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價值
。
在學術研究方面,柳宗元對“道”的執著追求啟示我們,要堅守學術誠信和道德底線,追求真理和真知
。在學術研究中,我們不能為了追求名利而弄虛作假、抄襲剽竊,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研究課題,通過紮實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學術的傳承和創新,既要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敢於突破傳統,提出新的觀點和方法,為學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例如,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們要深入研究社會現象和問題,為解決社會矛盾和促進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在自然科學領域,科研人員要勇於探索未知,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技進步
。
在道德建設方面,柳宗元所倡導的儒家“道”的價值觀,如仁愛、禮義、忠信等,依然是我們當今社會所需要的。這些價值觀有助於培養人們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些價值觀,關愛他人,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做一個有道德、有良知的公民。例如,在家庭中,我們要孝敬父母、關愛子女,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在社會中,我們要樂於助人、奉獻愛心,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
柳宗元在《送易師楊君序》中展現出的“位雖卑而惜才,人處窮而好道”的襟懷,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讓我們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為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努力奮鬥
。
結語:柳韻不絕,精神永傳
柳宗元,這位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人物,以《送易師楊君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其偉大襟懷的窗扉。他“位雖卑而惜才,人處窮而好道”,在那個動蕩不安、世風日下的中唐時期,宛如一座精神的燈塔,照亮了無數人前行的道路
。
他對楊君之才的賞識與推崇,超越了世俗的偏見和功利的考量,展現出一種純粹而高尚的惜才之情。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即使自己身處困境,依然心繫人才的發展,為楊君這樣的有識之士未能得到重用而深感惋惜。他的惜才之舉,不僅是對楊君個人才華的認可,更是對整個社會人才培養和發展的關注,體現了他為國家、為學術傳承重視人才的廣闊胸懷
。
在求道的道路上,柳宗元執著而堅定,無論遭遇多少挫折和磨難,都始終堅守著對“道”的信仰。他將儒家的“道”融入自己的生命,以“道”為準則,規範自己的言行,指導自己的政治實踐
。他在永州和柳州的經歷,是他求道精神的生動體現。他在困境中不斷反思和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福祉,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
柳宗元的思想和襟懷,猶如一座豐富的寶藏,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精神,穿越了千年的時空,依然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當今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像柳宗元一樣,重視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為各類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會。我們也需要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追求真理和正義,為實現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
讓我們銘記柳宗元的精神,將其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中,傳承和發揚他的優秀品質。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以他為榜樣,努力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情懷、有追求的人。相信在柳宗元精神的激勵下,我們能夠不斷前行,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讓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附原文《送易師楊君序》
世之學《易》者,率不能窮究師說,本承孔氏,而妄意乎物表,爭伉乎理外,務新以為名,縱辯以為高,離其原,振其末,故羲、文、周、孔之奧,詆冒混亂,人罕由而通焉。不違古師以入道妙,若弘農楊君者其鮮矣。御史中丞崔公,博而守儒,達而好禮,故楊君之來也,館於燕堂,饋之侯食,日命合邦之學者,論說辯問,貫穿上下,揮散而咸同,幽昏而大明。言若誕而不乖於聖,理若肆而不失其正。不為他奇以立名氏,姑務達其旨而已。古人謂駕孔子之說者,楊君固其徒歟?宗元以為太學立儒官,傳儒業,宜求專而通、新而一者,以為胄子師。昔嘗游焉,而未得其人。今天下外多賢連帥、方伯,朝廷立槐棘之下,皆用儒先,而楊君之道,未列於博士,則誰咎歟?無乃隱其聲,含其美,以自窮歟?夫以退讓自窮於豐富之世,以貽有位者羞,是習《易》之說而廢其道也。於將行而問以言,敢以變君之志。
————————————
楊君,不詳其名,但知其爲弘農人氏。崔公,崔能也,史有傳,時為永州刺史。公《集》中有《湘源二妃廟碑》云:“州刺史御史中丞崔公能。”在元和九年序之,作亦在永州時也。
師說:先師之學說,指源自孔子等早期師長的學說。妄意乎物表:指妄自臆測於事物之表層。爭伉乎理外:指爭高於易理之外。務新以為名:務標新為名而無實。羲、文、周、孔:指伏羲、周文王、周公與孔子。詆冒:指互相牴觸。
崔公:崔能(?~824年)唐朝大臣,字子才,清河武城人,渠州刺史、贈太傅崔異之子,少勵志苦學,累辟使府。
合邦:合:全部;邦:指永州。即全永州學子。
揮散:分散,發散。揮散而咸同:謂分散解說而義理全通。幽昏:本指昏暗不明,這裏指文義深奧不明之處。
言若誕而不乖於聖:謂言語似乎荒誕但不違背聖理。理若肆而不失其正:謂義理似乎放恣但不失其正。達其旨:謂通達易之大旨。
太學: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儒官:在政府任職的儒客,古代掌管學務的官員或官學教師。胄子:國子監的生員。
連帥:泛稱地方高級長官;唐代多指觀察使﹑按察使。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漢以來之刺史﹐唐之采訪使﹑觀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稱方伯。槐棘: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後因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
博士:古代學官名。六國時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學博士、算學博士等,皆教授官。
習《易》之說而廢其道:謂師法《易經》學說而廢棄《易》理與《易》之大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