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鈔記

(2025-03-30 11:49:35)
标签:

书法

文化

 

           立園林審美標凖,析遊觀藝術內蘊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鈔記

 

      柳子厚《永州龍興寺東丘記》文字雖不多,但它揭示了園林藝術的審美標凖,爲後世園林營造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意見。記得王維《畫學秘訣》曾說過:“初鋪水際,忌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作連綿之道。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迴抱處僧舍可安,水陸邊人家可置。村庄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須是疎疎泛舟。檝之橋梁,且宜高聳,著漁人之釣,艇低乃無妨。懸崖險峻之間,好安怪木;峭壁巉巖之處,莫可通途。逺岫與雲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鈎鏁處,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時,棧道可安于此。平地樓臺,偏宜高栁映人家;名山寺觀,雅稱竒杉襯樓閣。逺景煙籠,深巖雲鎖,酒旗則當路高懸,客帆宜遇水低掛。逺山須宜低排,近樹惟宜拔迸。”這些描述,自然爲山水畫作的構圖提供了參考標凖,但同時也給園林營造提出了參照。子厚被貶永州之後,遍遊永中山水,同時自己也採買當地山水優美者以營造園林。他的這些園林設計與營造實踐,自然爲我國園林建設提供了珍貴的參考意見,也為明代計成《園冶》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此,本人試就子厚對園林設計的審美標準等方面作出一些粗淺的評介,同時也為後世研讀子厚遊記類文字者提供參考意見。

 

        一、引言:中唐園林美學的範式突破

      中唐時期,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深刻影響了園林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政治上藩鎮割據,社會矛盾激化,文化上儒、釋、道思想相互交融,士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显著變化。在園林審美領域,傳統的園林範式逐漸無法滿足士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需求,一種新的審美範式亟待確立。柳宗元的《永州龍興寺東丘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唐園林美學的天空,為後世園林審美提供了新的範式與思考維度。

      在唐代之前,園林審美多側重於宏大的規模與華麗的建築,追求一種外在的、直觀的美感。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士人們對園林的審美需求逐漸從物質層面轉向精神層面,更加注重園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柳宗元被貶永州期間,其人生境遇的巨大轉變使他對自然、人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他在龍興寺東丘的營建與遊觀中,將自己的哲學思考、審美情趣融入其中,提出了“曠如”與“奧如”的園林審美觀念,這一觀念的提出,打破了傳統園林審美單一化的格局,為中唐園林美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園林審美從注重外在形式向注重內在精神的轉變,成為中唐園林美學範式突破的重要標幟。

           二、《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的園林審美體系

           (一)“曠如” 與 “奧如” 的辯證关系

      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提出 “遊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將園林空間的審美體驗高度概括為”曠如”與”奧如”兩種類型 ,構建起獨特的空間哲學二元論。”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鬱,廖廓悠長,則於曠宜”,描繪出登上高山險峰,擺脫幽深鬱閉,視野遼闊遼遠的景象,這便是”曠如”之境,對應著”登高望遠”的審美體驗,讓人得以擁有”回環日星”般廣闊的宇宙視野,仿佛能與天地星辰對話,感受到自然的宏大與自身的渺小,從而獲得一種心靈的震撼與超脫。而”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則於奧宜”,則刻畫了身處山丘連綿、灌木叢生、小路曲折環繞之地,給人帶來幽深、隱蔽的感受,這就是 “奧如” 之境,營造出 “曲徑通幽” 的審美氛圍,引領人們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在靜謐的環境中聆聽內心的聲音,感受自然的細膩與神秘。這種 “曠如” “奧如” 的對比,猶如陰陽兩極,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強烈的審美張力,豐富了園林空間的審美層次。

      在園林營造實踐中,柳宗元提出 “因其曠增臺閣而不病其敞,因其奧置林石而不損其邃” 的原則,強調人工干预需順應自然肌理,以實現”曠如”與”奧如”的動態平衡。對於開闊的空間,可增添高臺寬閣,使其能夠”回環日星,臨瞰風雨”,在擴大視野的同時,不會破壞其開闊敞亮的特質,反而能借助建築的氣勢,強化空間的開放性,讓人在其中更能感受到天地的廣闊。而對於幽深的空間,則適宜布置樹林和石頭,營造出 “穹若洞谷,蓊若林麓” 的深邃意境,這些林石不僅不會削弱空間的深邃感,反而通過巧妙的布局,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與神秘感,讓人仿佛置身於神秘的僊境,每一步都充滿了驚喜與發現。這種在尊重自然基礎上的適度改造,體現了柳宗元對園林空間營造的深刻理解,為後世園林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導,使園林既能展現自然的魅力,又能融入人文的智慧,達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

           (二)園林設計的三重境界

      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柳宗元十分注重園林的形美之維。他以 “坳窪坻岸” 保持原生地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的原始形態,讓園林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質樸的美感。同時,通過“桂檜松杉”的三百株栽植,精心構建植物景觀。這些樹木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形成了“綠縟幽蔭”的視覺層次。高大的喬木作為背景,橕起園林的骨架,為整個空間提供了穩定感;中層的灌木和下層的地被植物則豐富了空間的細節,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不同樹種的形態、色彩和質感相互搭配,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了豐富的光影變化,使園林在不同的時間和季節都呈現出獨特的美感,為人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讓人仿佛置身於自然的懷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園林設計的意趣之維,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柳宗元借助 “水亭陿室” 的空間轉換,營造出“步武錯迕,不知所出”的遊賞趣味。水亭依水而建,與周圍的水景相互映襯,給人一種清新、靈動的感覺;狹室則曲折幽深,讓人在行走過程中充滿了探索的欲望。這種空間的變化,打破了常規的布局,使園林充滿了神秘感和趣味性,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迷宮之中,每一次的轉角都可能帶來新的驚喜。這種”壺中天地”的造園智慧,以小見大,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的意趣,讓人們在園林中漫步時,不僅能夠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還能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感受到園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實現了物質空間向精神空間的升華。

      時空之維是園林設計的更高境界,柳宗元在文中通過”溽暑遁去”與”大和不遷”的對比,將物理空間升華為四時流轉的生命場域。在炎熱的夏日,東丘之下卻涼爽宜人,讓人感受到自然的恩賜;而在山頂,陰陽沖和的元氣會聚不散,象徵著生命的永恒與和諧。這種對時空的感悟,使園林不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空間,而是一個隨著時間變化而不斷展現出不同魅力的動態場所。春天,園林中百花盛開,生機勃勃,展現出生命的活力;夏天,綠樹成蔭,清涼宜人,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秋天,紅葉滿山,果實纍纍,呈現出豐收的喜悅;冬天,銀裝素裹,寧靜祥和,讓人領略到大自然的莊嚴。園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它們見證了歲月的流轉,承載著生命的輪迴,讓人們在園林中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意義,實現了人與自然在時空中的對話與交融。

           三、遊觀藝術的歷史語境與文化淵源

           (一)中唐園林轉型的時代印記

      永貞革新的失敗,使柳宗元的人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他被貶永州,遠離了政治中心,內心充滿了失落與無奈。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營造的“奧如之地”,成為了他心靈的避風港。這裏的“奧如之地”,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概念,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在這個幽靜深邃的地方,他可以暫時忘卻外界的境界。

這種思想的滲透,體現了中唐文人“吏隱”的精神特質。他們既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又不願意被官場的繁瑣事務所束縛,於是選擇了一種“吏隱”的生活方式,即在為官的同時,保持內心的超脫和自由。龍興寺的園林空間,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既能接觸塵世,又能遠離喧囂的場所,使他們能夠在“吏”與“隱”之間找到平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儒道思想的交融互鑒

儒家的 “比德” 傳統由來已久,孔子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將自然山水與君子的品德聯係起來,認為山水的特質可以象徵人的品德。柳宗元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以“召公之德”自喻,將園林的養護視為一種道德實踐。他精心呵護園林中的一草一木,使其茁壯成長,就如同君子修養自身的品德一樣,注重內在的品質和修養。

這種將園林養護上升為道德實踐的做法,繼承了儒家“比德” 的審美倫理。園林不再僅僅是一個供人觀賞的空間,更是一個體現道德修養和人文精神的場所。通過對園林的營造和維護,柳宗元表達了自己對道德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使園林成為了他踐行儒家思想的載體,展現了儒家思想在園林藝術中的深厚影響。

道家的 “道法自然” 思想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過度干预自然。柳宗元在園林設計中提出的 “無廢其故” 的生態設計理念,正是這一思想的現代表達。他認為,在園林營造過程中,應該尊重自然的原始形態和生態環境,不要隨意破壞自然的和諧與平衡。對於園林中的原有地貌、植被等,應儘量予以保留和利用,使其與人工建築相互融合,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這種設計理念的形而上支橕來自於道家的元氣論哲學。道家認為,宇宙萬物皆由元氣構成,元氣的運動變化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在園林設計中,遵循 “道法自然” 的原則,就是要順應元氣的運動變化,使園林中的各種元素能夠自然和諧地共生共榮。柳宗元的這一理念,體現了他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使人們認識到園林不僅是人工的創造,更是自然的延續。

四、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與反思

(一)生態美學的歷史先聲

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嘉卉美石經緯之”的配置方式,蘊含著深刻的生態美學思想,與當代“生物多樣性”理念高度契合,為現代景觀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

文中對本土物種的重視,體現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尊重與保護。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本土物種的重要性,它們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與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相互適應,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通過合理配置本土物種,不僅可以減少對外部物種的依賴,降低生態風險,還能促進自然演替,營造出更加和諧、穩定的生態景觀。例如,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可以選擇當地常見的樹木、花卉和草本植物,構建豐富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發展。

這種生態美學思想還體現在對自然環境的最小干预原則上。柳宗元在園林營造中,儘量保持原生地貌和植被的完整性,避免過度的人工改造。這啟示我們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應尊重自然的原始形態和生態過程,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在山地景觀設計中,可以利用地形的起伏,巧妙地設置道路和景觀設施,而不是大規模地進行平整土地;在水體景觀設計中,應保護原有的水系和濕地,通過生態修復和合理利用,營造出自然優美的水景。

(二)空間敘事的東方智慧

“曲有奧趣” 的路徑設計,是《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空間敘事的重要體現,為現代景觀的敘事性營造提供了獨特的東方智慧和範式。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借鑒這種設計理念,通過“起承轉合” 的空間序列,增強景觀的敘事性和體驗深度。“起”可以是景觀的入口或起點,通過獨特的設計元素,如標幟性的大門、雕塑或景觀小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的探索欲望。“承” 則是對 “起” 的延續和發展,通過引導性的路徑、植物配置或景觀節點,逐步引導人們深入景觀內部,感受其氛圍和特色。“轉” 是空間序列的變化和轉捩,通過設置不同的空間形態、尺度或景觀元素,打破人們的預期,創造出驚喜和新鮮感。可以在狹窄的小徑後突然出現一個開闊的廣場,或者在平坦的道路上設置起伏的地形。“合” 是空間序列的高潮和結束,通過精心設計的核心景觀或觀景平臺,讓人們獲得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種空間敘事的設計方法,能夠使景觀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空間,而是一個能夠講述故事、傳達情感的載體。在紀念性景觀設計中,可以通過空間序列的編排,講述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讓人們在遊覽過程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情感的共鳴;在主題公園的設計中,可以根據主題的情節,設計出富有戲劇性的空間序列,增強遊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三)精神療愈的園林功能

“幽蔭薈蔚” 的空間氛圍,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營造出一種寧靜、舒適的環境,對當代 “療愈景觀” 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當代社會,人們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挑戰,精神焦慮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療愈景觀” 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緩解壓力、放松身心的空間。《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所描繪的“大和不遷” 的意境,強調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能夠讓人們在其中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在現代“療愈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意境營造的方法,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水體設計和空間布局,創造出一個能夠緩解都市人群精神焦慮的場所。選擇具有舒緩情緒作用的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等,它們的香氣能夠幫助人們放松身心;設置寧靜的水體,如溪流、池塘等,水的流動和聲音能夠營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讓人心情愉悅;打造私密、舒適的空間,如庭院、亭子等,讓人們在其中能夠獨處、思考,獲得內心的寧靜。

此外,還可以結合自然療法、藝術療法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增強 “療愈景觀” 的功能。在景觀中設置冥想區、瑜伽區等,讓人們可以進行身心的修煉;舉辦藝術展覽、音樂會等活動,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的恢復和提升。

五、結論:超越時空的園林美學典範

柳宗元的《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以其獨特的園林審美標準和深刻的遊觀藝術內涵,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所提出的“曠如”與“奧如”的審美觀念,構建了中國古典園林空間哲學的二元論,強調了園林空間中開闊與幽深、宏觀與微觀的辯證統一,為園林設計提供了獨特的空間架構。在園林設計的三重境界中,他從形美、意趣到時空的層層遞進,不僅展現了對園林形式美的追求,更深入到對園林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的挖掘,使園林成為一個承載著自然、人文與歷史的多元空間。

從歷史語境來看,《永州龍興寺東丘記》是中唐園林轉型的時代見證。它反映了士大夫階層在政治困境下的心態轉變,以及佛禪、儒道思想對園林藝術的深刻影響。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這篇文章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它所蘊含的生態美學思想、空間敘事智慧以及精神療愈功能,為當代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實踐指導。在生態美學房舍,其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理念,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契合;在空間敘事上,”曲有奧趣” 的設計理念能夠為現代景觀增添敘事性和體驗感;在精神療愈房舍,“幽蔭薈蔚” 的空間氛圍有助於緩解當代人的精神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不僅是一篇關於園林的記文,更是一部關於自然、人生與藝術的哲學著作。它跨越時空,將中唐的園林美學與當代的景觀設計緊密相連,彰顯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永恒魅力和強大生命力。在未來的景觀設計中,我們應深入挖掘《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的文化內涵,將其蘊含的美學智慧融入到現代設計中,創造出更多既具有時代特色又富有文化底蘊的景觀作品,讓中國古典園林美學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附原文《永州龍興寺東丘記》

      遊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鬱,寥廓悠長,則於曠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則於奧宜。因其曠,雖增以崇臺延閣,回環日星,臨瞰風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奧,雖增以茂樹叢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

      今所謂東丘者,奧之宜者也。其始龕之外棄地,余得而合焉,以屬於堂之北陲。凡坳窪坻岸之狀,無廢其故。屏以密竹,聯以曲梁。桂檜松杉楩楠之植,幾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經緯之。俛入綠縟,幽蔭薈蔚。步武錯迕,不知所出。溫風不爍,清氣自至。水亭陿室,曲有奧趣。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為病。

      噫!龍興,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極,闢大門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曠也。而於是小丘,又將披而攘之。則吾所謂遊有二者,無乃闕焉而喪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處休。丘之窅窅,可以觀妙。溽暑遁去,茲丘之下。大和不遷,茲丘之巔。奧乎茲丘,孰從我遊?余無召公之德,懼翦伐之及也,故書以祈後之君子。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