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黃溪記》鈔記
子厚貶到永州之後,因官居閑職,以故暢游了永州附近名山勝水,著名的“永州八記”便是作於此時。黃溪畢竟離永州府衙尚有路程,此篇屬於遊覽州治以外的山水名記之一。黃溪在今湖南祁陽大忠橋,屬湘江水系的二級支流,名黃溪河。它由祁陽白水鎮匯入一級支流白水之後,再流入湘江,此地在唐代尚隸屬永州。
《遊黃溪記》除了概述黃溪所處的地理位置之外,分別對黃溪的初潭與二潭做了細緻的描繪,另外還記敘了頗具民間傳說風味的黃神。作者開篇就黃溪的地理位置做了詳盡的介紹,黃溪朝北可以到達晉地,朝西可以到邠州(今陜西、甘肅地區),往東可抵吳地,朝南則到楚越交界處。這一帶的名山秀水之州以百計,其中以永州最佳。圍繞永州州治百里,朝北抵達梧溪,朝西直抵湘水之源,朝南到達瀧泉,朝東直到黃溪的東屯,其間山水秀麗之村以百計,而黃溪最佳。經過子厚這麽一描述,我們縱然未至黃溪,而其心必生嚮往之情。
黃溪離永州州衙約七十里,從黃溪的東屯朝前六百步,便來到了黃神祠。祠旁的兩邊的高山峭拔如同壁立,然在這陡峭的崖壁上竟然紅花綠葉併列叢生,這些植被隨著山勢升降生長,其中不長植被之處便是懸崖峭壁或各種巖洞。黃溪中碧水安流,水中布滿了不少小石子,一直平延到黃神之上。捋起下裳涉水八十步,便來到了初潭,這一帶的奇麗風景簡直無法用文字描述。其大致景狀便如同大甕被剖作兩半一般,那峭壁高聳千尺,其下則蓄積着溪水,烏光油亮,好像貯了一瓮畫眉化妝的油膏。溪流疾馳而過,猶如一道白虹划過,水流靜默無聲,而水中尚有百餘條游魚聚集於巨石下。
過了初潭,再朝南行走百步,便到了第二潭。這一帶的巖石皆巋然聳立,像是在俯瞰急箭般的溪流,山石參差不齊,酷似猛獸齜牙咧嘴。水潭下面散落了不少碩大的石塊,遊人可以坐在石塊上飲酒吟詩。巨石上面集萃着一種飛鳥,這種鳥頭部呈紅色而羽翅灰黑,形體大致如同天鵝,它們朝東站立着。若再朝南前行幾里地,則其地貌猶如二潭的情狀無異,只是樹木更加粗壯、山石更加瘦峭、水聲更加鏘然響亮罷了。
再朝南走一里,來到大冥川,那是一片一片廣闊幽深的平野。這裏的山勢頗為平舒,水流也趨緩,此地有大片良田,相傳是黃神未升仙時所居之地。據民間傳說,黃神原本姓王,與漢末王莽同宗。王莽死後,黃神便改姓黃,逃往這險峻的山溝隱居下來。王莽起初曾說過自己是黃帝與虞舜的後裔,因此將自己嫁給漢平帝做皇后的女兒也封作黃皇室主。由於王與黃讀音相近,且其傳說又有歷史根本可尋,因而當地人對黃神更是相奉。自從黃神定居此地之後,當地民眾生活頗為安定,認認為黃神是有道之神,百姓非但四時祭祀他,而且還為他修建祠堂以供奉真神。由於此地民眾的生活平和安詳,因而民眾不斷遷居此地,現在的黃神祠就建在山北的溪水上。
子厚的這篇記作於元和八年(813年)五月十六日,是他謫居永州的第八個年頭。子厚之所以遊覽黃溪歸來之後便作記,只在於將所覽奇景公之於眾,從而啓導後世的好遊者。
附原文《遊黄溪記》
北之晉,西適豳,東極吳,南至楚越之交,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永最善。環永之治百里,北至於浯溪,西至於湘之源,南至於瀧泉,東至於黄溪東屯,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兩山墻立,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掲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其畧若剖大甕,側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沈沈無聲,有魚數百尾方來會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臨峻流,若頦頷齗齶。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方東嚮立。自是又南數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
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黄神為人時居其地。傳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號黄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始莽嘗曰:余黄虞之後也,故號其女曰黄皇室主。黄與王聲相邇而又有本,其所以傳言益驗。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為有道,死乃俎豆之,為立祠。後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以啓後之好遊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