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凝形釋,冥合萬化
——《始得西山宴遊記》鈔記
柳宗元的人生困境與山水之緣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 年),一場旨在抑制宦官專權、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的革新運動 —— 永貞革新,如曇花一現般迅速走向失敗 。這場革新運動的領導者王叔文集團被徹底打倒,而柳宗元,作為革新派的重要成員,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被貶為永州司馬。
永州,這個地處偏遠的南方州郡,在當時是一片荒僻之地。這裏的自然環境惡劣,經濟落後,文化也相對閉塞。柳宗元從繁華的京城長安,一下子被貶至此,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壯志難酬,仿佛一隻折斷翅膀的雄鷹,無法再在廣闊的天空翱翔。他的理想和抱負,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被無情地擊碎,曾經的豪情萬丈,如今只剩下無盡的落寞與沮喪。
初到永州的柳宗元,內心充滿了恐懼與不安。他自稱為“僇人”,時刻被一種惴栗的情緒所籠罩。這種恐懼,一方面來自於對政敵的擔憂,害怕他們的進一步迫害;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前途的迷茫,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在這種心境下,他的生活變得壓抑而沉闷,仿佛陷入了一個黑暗的深淵,無法自拔。
為了排解內心的憂憤,柳宗元開始將目光投向永州的山水。他試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找一絲慰藉,讓自己疲憊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安寧。永州的山水,雖地處偏遠,卻有著一種未經雕琢的自然之美。這裏的高山峻嶺,深林幽谷,清泉怪石,無不讓他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於是,他常常與同伴一起,踏上探索山水的旅程,“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每一次的遊歷,對他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他暫時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沉浸在大自然的寧靜之中。
然而,在最初的遊歷中,柳宗元衹是將山水當作一種消遣,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他雖然遊遍了永州的許多地方,以為自己已經領略了這裏山水的所有奇特之處,但實際上,他的內心並未真正得到解脫。那些表面的遊樂和沉醉,衹是他用來掩蓋內心痛苦的偽裝,他的精神世界依然空虛而迷茫。直到他遇見西山,一切才發生了改變。
初遊之態與心境
初到永州的日子裏,柳宗元常常與同伴踏上遊歷山水的行程。他 “施施而行,漫漫而遊”,腳步緩慢而從容,看似在盡情享受著這無拘無束的遊歷時光。每至一處,他們便會登上高山,深入茂密的森林,探尋曲折溪流的盡頭。那些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都成為了他們眼中的風景。每到一處,他們便分開草叢,席地而坐,將壺中的酒一飲而盡,直至沉醉其中。醉後,他們相互枕靠著躺下,在夢鄉中追尋著內心的向往。醒來之後,便起身踏上歸途。
在這看似悠閑的遊歷背後,柳宗元的內心實則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他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試圖逃離現實的束縛,卻又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痛苦。他的靈魂,在山水之間徘徊,找不到真正的歸宿。他雖然以為凡是永州有奇異形態的山水都已被自己遊覽過,可內心的鬱悶與孤獨卻絲毫未減。那些山水,不過是他暫時逃避現實的港灣,無法真正填補他內心的空虛。
他的這種心境,在他的詩作中也有所體現。“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江雪》,描繪出了一個孤獨而清冷的世界。在這冰天雪地之中,衹有一位孤獨的漁翁,獨自垂釣。這漁翁,又何嘗不是柳宗元的化身呢?他在這荒僻的永州,孤獨地堅守著自己的內心,卻又感到無比的迷茫與無助。
西山之 “始得”
元和四年(公元 809 年)的九月二十八日,這一天,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柳宗元像往常一樣,來到了法華寺西亭。他靜靜地坐在亭中,舉目遠眺,不經意間,西山的輪廓映入了他的眼簾。那一刻,他仿佛被一道神秘的力量所吸引,目光再也無法從西山身上移開。
他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西山在他眼中是如此的與眾不同。那連綿起伏的山巒,仿佛是大地的巨龍,蜿蜒盤旋;那高聳入雲的山峰,猶如巨人的脊梁,挺拔而堅毅。與他之前所見過的那些小山丘相比,西山宛如鶴立雞群,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他的手指不自覺地指向西山,口中喃喃自語:“這山,真是奇特啊!”
那聲音中,充滿了驚喜與興奮。
於是,他迫不及待地命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前行。一路上,他們披荊斬棘,砍伐著叢生的荊棘灌木,焚燒著茂密雜亂的野草。那荊棘划破了他們的皮膚,鮮血滲出,但他們毫不在意;那濃煙熏黑了他們的臉龐,汗水與煙灰混合在一起,但他們依舊堅定前行。他們心中衹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登上西山之巔,探尋那未知的神秘。
終於,他們到達了西山的最高處。柳宗元攀援著登上山頂,然後箕踞而坐,盡情地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此時,他仿佛置身於世界之巔,整個世界都在他的腳下。“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他放眼望去,只見周圍幾個州的土地盡收眼底。那些土地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高處的山巒深邃幽遠,仿佛隱藏著無盡的秘密;低處的山谷低窪寧靜,仿佛是大地的懷抱。有的地方像螞蟻洞外的小土堆,小巧而精緻;有的地方像深邃的洞穴,神秘而誘人。看似近在咫尺,實則遠在千里,這奇妙的視覺感受,讓他驚歎不已。
青山環繞,綠水縈回,山水之間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遠處的山巒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出一片青黛色,仿佛是一幅水墨畫;近處的溪水潺潺流淌,波光粼粼,仿佛是一條銀色的絲帶。天空與山水相接,融為一體,分不清哪裏是天,哪裏是地。向四週望去,都是一樣的美景,仿佛自己已經融入了這天地之間,成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心凝形釋,冥合萬化”
的境界
站在西山之巔,柳宗元的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他的思緒在天地間飄蕩,仿佛與這浩瀚的宇宙融為一體。此時,他感受到一種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的境界,這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的束縛,與自然萬物相互交融的境界。
“心凝形釋”,是指他的精神高度集中,仿佛忘卻了自身形體的存在。他的心靈不再被塵世的煩惱所困擾,而是專注於與自然的對話。在這一刻,他的內心變得無比寧靜,所有的焦慮和不安都已煙消雲散。他不再是那個被貶謫的官員,不再是那個孤獨寂寞的文人,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山川、草木、清風、白雲融為一體。
“與萬化冥合”,則是他與大自然的一種深度融合。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感受到了萬物的生長與變化。他仿佛能夠聽到山川的呼吸,感受到大地的脈搏。在他眼中,天地萬物都有著自己的規律和節奏,而他也在這規律和節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與自然之間,不再有隔閡,不再有界限,而是達到了一種渾然一體的境界。
這種境界,是一種審美的體驗,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考。它讓柳宗元在自然中找到了心靈的寄托,讓他對人生和世界有了新的認識。在這之前,他的內心被政治的失意和人生的挫折所填滿,他的眼中衹有痛苦和迷茫。而如今,在西山的懷抱中,他看到了自然的偉大和永恒,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短暫。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他意識到,人生的挫折和困境,不過是短暫的一瞬,而自然的美好和永恒,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柳宗元在經歷了無數的痛苦和掙扎之後,才得以領悟的。它是他心靈的一次昇華,也是他人生的一次轉捩。從此以後,他不再僅僅將山水當作一種消遣,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他的山水遊記,也因此而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和價值,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對後世文學與哲學的影響
《始得西山宴遊記》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文學與哲學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在文學創作領域,它為後世文人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和創作範式。其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典範。後世的許多作家在描寫自然景物時,紛紛借鑒柳宗元的這種手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山水的描繪之中,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藝術價值。例如,宋代蘇軾的《赤壁賦》,同樣是在人生遭遇挫折的背景下,通過對赤壁山水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與《始得西山宴遊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蘇軾在夜遊赤壁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在浩渺的江水中,他的情感與自然景色相互交融,達到了一種超脫的境界。這種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無疑受到了柳宗元的影響。
在散文創作方面,《始得西山宴遊記》為遊記散文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它打破了以往遊記散文單純寫景的模式,將作者的主觀感受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使遊記散文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此後,遊記散文不再僅僅是對山水的簡單記錄,而是成為了作者表達情感、闡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像明代袁宏道的《滿井遊記》,以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了滿井的春光,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官場的厭倦,體現了《始得西山宴遊記》對後世遊記散文的影響。
從哲學思考的角度來看,文章中所體現的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的境界,對後世的哲學思想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啟示。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後世的道家、儒家等哲學流派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道家思想中,追求的是個體與自然的融合,達到一種無為而治的境界。《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柳宗元與西山的融合,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而在儒家思想中,也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實現自我的價值。這種思想在後世的哲學發展中不斷得到傳承和發展,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文章中所表達的對人生困境的思考和超越,也為後世文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勵。當人們在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困境時,往往能夠從《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汲取力量,學會在自然中尋找心靈的寄托,以一種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挑戰。這種精神力量,穿越了時空的界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地面對生活,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總結:山水間的心靈救贖
《始得西山宴遊記》不僅僅是一篇簡單的山水遊記,它更像是一首靈魂的樂章,奏響了柳宗元在困境中不屈的旋律,是他實現心靈救贖的生動見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在政治漩渦中被無情拋落的文人,如何在山水之間尋找慰藉,實現自我的超越。
柳宗元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與挫折。永貞革新的失敗,使他從政治的巔峰跌入了穀底,被貶永州的日子裏,他承受著身心的雙重折磨。然而,正是在這艱難的處境中,他與西山相遇,這場相遇,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捩點。西山的雄偉壯麗,讓他感受到了自然的偉大力量;西山的寧靜深邃,讓他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寧。在與西山的交融中,他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實現了從
“恒惴栗” 到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的精神飛躍。
他在山水間的探索與感悟,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在困境中尋找希望,在挫折中實現自我救贖的精神力量。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們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慰藉,在內心深處尋得安寧。當我們身處困境時,不妨停下匆忙的腳步,走進自然,去聆聽山川的聲音,去感受大地的脈搏。或許,在那一刻,我們也能像柳宗元一樣,實現心靈的救贖,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
。
這篇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學的力量。柳宗元用他的筆,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自然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具有深刻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他的文字,不僅記錄了他的人生經歷,更傳達了他對人生、對自然的思考,激勵著後人在文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附原文《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纍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