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鈔記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作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這年,柳宗元在徵得法華寺當家的和尚覺照長老的同意後,親自設計,指揮施工,在寺的最高處修建了西亭。在西亭修建竣工之後,柳子厚寫下了這篇記。
法華寺位於湖南省永州市城內東山,因此寺所處地勢最高,以故後來更名高山寺。當年柳宗元在永州時,法華寺的住持名叫覺照,他就住在寺院的西廂房內。廂房之外是茂密的竹林,竹林之外的山勢險絕,而竹木叢生,各種灌木藤蔓蕪茂,遮蔽了遠景的視野。子厚想到如果砍伐這些竹林以及灌木藤蔓,那麽遠山峻嶺便會顯現了。此時,住持覺照告訴子厚說:山下有清澈的水池與荷花,加之若將湘水引入,便是山水勝地了。真要砍去這些障目的東西,那視野必然開闊,風景自然會更美。聽到住持的話以後,子厚便命自己的僕人立即動手,將竹林剪除,再把灌木藤蔓清除。清除這些障目之物以後,山外萬類顯現,視野頓時開闊無比,蒼穹好像更高遠了,林地好像也更開闊了,險峻峭拔的山丘可見,湘水與池沼也隨之變大,似乎一切都在增大。像如此奇美的自然環境,自然是要流傳給後人的,絕不能將之荒廢。當時,子厚身為永州司馬外置同正員,其職務有別於其他官員(無須過問政事),因而少了許多煩心事。由是,子厚拿自己的俸祿在這高處修建了一作亭子,其空間大約兩丈見方,正好鳥瞰山下群峰與溪流池沼。
有人認為覺照住持此寺,為何不早些構筑這座西亭呢?這話顯然是用世俗的眼光看問題,要知道有道僧人晨起宴坐,便足以看破世間萬物色空的本質,然後縱心暢游萬物之終始。他若用淨心觀照則山川更顯幽寂,他若以般若之覺觀乎萬有,則之前那些障目之物真能障目嗎?而今多開闢之地果真有所開闢嗎?他開悟之後的照察,我們怎知他不是用般若智慧以感知萬物真相呢?哪像我們這些凡俗之士一樣,總是拘泥於視野的開塞與世事的有無,從而令自我心胸狹隘。有人說,您既然能領悟這些,何不將之寫出來呢,子厚於是將此寫在石碑上。
附原文《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
法華寺居永州地最髙,有僧曰覺照,照居寺西廡下。廡之外有大竹數萬,又其外山形下絶然,而薪蒸篠簜,蒙雜擁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將有見焉。照謂余曰:“是其下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衆山之會。果去是,其見遠矣。”遂命僕人持刀斧,羣而翦焉。叢莽下頺,萬類皆出,曠焉茫焉,天為之益髙,地為之加闢,丘陵山谷之峻,江湖地澤之大,咸若有増廣之者。夫其地之竒,必以遺乎後,不可曠也。余時謪為州司馬,官外乎常員,而心得無事。乃取官之禄秩以為其亭,其髙且廣,蓋方丈者二焉。
或異照之居於斯,而不蚤為是也。余謂昔之上人者,晨起宴坐,足以觀於空色之實,而游乎物之終始。其照也逾寂,其覺也逾有,然則嚮之礙之者,為果礙耶?今之闢之者,為果闢耶?彼所謂覺而照者,吾詎知其不由是道也?豈若吾族之挈挈於通塞有無之方,以自狹耶?或曰:然則宜書之,乃書於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