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藴八境,萬景意象生
——《虔州八境圖八首序》鈔後
一、序文誕生的時代背景
北宋,那是一個文化鼎盛、藝術之風盛行的黃金時代。詩詞在文壇大放異彩,書畫藝術也達到了新的高峰,整個士大夫階層沉浸在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事物的追尋中,熱衷於記錄各地的風土人情,將世間萬象以文字、圖畫的形式留存下來。蘇軾,這位北宋文壇的巨擘,命運卻對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他被貶至嶺南。在輾轉途中,他途徑虔州,也就是如今的江西贛州。踏入這片土地,蘇軾便被虔州獨特的山水風光與深厚的人文景致深深吸引。
當時,虔州知州孔宗翰心繫這片土地的文化傳承,精心绘制了描繪虔州八處勝景的《虔州八境圖》。他深知蘇軾的才情,於是誠摯地邀請蘇軾為圖題詩。蘇軾欣然接受了這份邀約,他滿懷激情,不僅揮筆創作了《虔州八境圖八首》,還寫下了這篇飽含深情與感悟的序文,將自己初到虔州時的新奇與觸動,毫無保留地融入其中。
二、八境之景的詩意呈現
《虔州八境圖八首序》宛如一扇通往虔州美景的大門,蘇軾以他獨有的視角和靈動的筆觸,為我們徐徐推開。他在序文中寫道:“觀此圖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嘆矣。”
短短幾個字,卻如同一把神奇的鑰匙,瞬間打開了讀者對虔州八境的無限遐想。
“坐觀宋城景,一圖納八境。” 虔州的八處勝景,每一處都有著獨特的韻味。鬱孤臺,在蘇軾的筆下,是 “煙雲縹緲鬱孤臺,積翠浮空雨半開”,雲霧如輕紗般繚繞在鬱孤臺四週,雨後天晴,翠綠的山色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空靈的水墨畫,讓人不禁沉醉在這如夢如幻的意境之中。八境臺則是另一番景象,“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臺前暮靄寒”,暮色籠罩下,滔滔江水孤獨地拍打著城牆,八境臺矗立在江邊,在寒靄中更顯寂寥,歷史的滄桑感撲面而來。通天巖“巖巖十丈起金焦,上有朱僊路不遙”,其雄偉壯觀的氣勢躍然紙上,再加上那與僊人傳說相關的神秘色彩,更是讓人對這座山峰充滿了敬畏與向往。
蘇軾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完美融合。“卻從塵外望塵中,無限樓臺煙雨濛”,這句詩中,他站在超脫塵世的角度,俯瞰著塵世中的虔州城,無數樓臺在煙雨中朦朧不清,不僅描繪出了一幅絕美的煙雨城市圖,更流露出一種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仿佛在告訴世人,生活中的煩惱與紛擾,在更廣闊的視野下,都變得渺小而不值一提。這些詩句,如同電影畫面般在讀者眼前展開,讓我們仿若置身於虔州,親身感受著八境的獨特魅力。
三、意象背後的情感與哲理
蘇軾筆下的虔州八境,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自然景色,它們是一個個飽含深意的意象,承載著蘇軾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思考。鬱孤臺的煙雲,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象徵著人生的變幻無常,就像那飄忽不定的雲霧,我們永遠無法預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八境臺的濤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見證了無數的興衰變遷,它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提醒著人們歲月的無情。通天巖的險峻,恰似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難與挑戰,每一步都需要我們小心翼翼,奮勇攀登。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此次被貶至嶺南,更是遠離了政治中心。但在面對虔州的美景時,他卻展現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的心態。他在序文中感慨:“山水之樂,寄情於筆墨之間。”
即使身處困境,他依然能從山水之中尋得樂趣,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筆墨之上。這種對生活的熱愛,對困境的超脫,正是蘇軾人格魅力的體現。
此外,蘇軾通過對虔州八境的描繪,還傳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他的筆下,山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城中的樓臺、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山上的綠樹、流淌的江水,與城中的煙火氣息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活畫卷。這種對自然與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提醒著我們要珍惜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文學價值與深遠影響
從文學價值來看,《虔州八境圖八首序》無疑是一篇傳世佳作。蘇軾以簡潔而富有張力的語言,將虔州八境的景色描繪得活靈活現,讓讀者仿佛能觸摸到那山的輪廓,聽到那水的聲音。他的文字不僅具有強烈的畫面感,更充滿了詩意與哲理,每一句都能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得到心靈的洗禮。
在文學史上,這篇序文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後世瞭解北宋時期的虔州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虔州的地理風貌、人文景觀,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領略千年之前虔州的風采。同時,它也為後世的山水遊記和題畫詩創作樹立了典範,啟發了無數文人墨客以同樣細膩的筆觸去描繪自然、抒發情感。蘇軾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後世文學發展的道路,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虔州八境圖八首序》是蘇軾對虔州山水的深情禮贊,也是他對人生、自然的深度思索。通過這篇序文,我們不僅領略到了虔州八境的迷人風光,更感受到了蘇軾那非凡的才情與智慧。它告訴我們,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衹要我們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就能在平凡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詩意與遠方,在自然與人文的交融中,領悟人生的真諦。
附原文《南康八境圖序》
《南康八境圖》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樓觀臺榭之所見而作是圖也。東望七閩,南望五嶺,覽群山之參差,俯章貢之奔流,雲煙出沒,草木蕃麗,邑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觀此圖也,可以茫然而思,粲然而笑,嘅然而嘆矣。蘇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従而八乎?所自觀之者異也。且子不見夫日乎,其旦如盤,其中如珠,其夕如破璧,此豈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為八也,則凡寒暑、朝夕、雨暘、晦冥之異,坐作、行立、哀樂、喜怒之變,接於吾目而感於吾心者,有不可勝數者矣,豈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乎一也,則夫四海之外,詼詭譎怪,《禹貢》之所書,鄒衍之所談,相如之所賦,雖至千萬未有不一者也。後之君子,必將有感於斯焉。乃作詩八章,題之圖上。
《南康八境圖八首》
石樓:
坐看奔湍繞石樓,使君高會百無憂。
三犀竊鄙秦太守,八詠聊同沈隱侯。
章貢臺:
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臺前暮靄寒。
倦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長安。
白鵲樓:
白鵲樓前翠作堆,縈雲嶺路若為開。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皂蓋臺:
朱樓深處日微明,皂蓋歸時酒半醒。
薄暮漁樵人去盡,碧溪青蟑繞螺亭。
馬祖巖:
使君那暇日參禪,一望叢林一悵然。
成佛莫教靈運後,著鞭従使祖生先。
塵外亭:
卻従塵外望塵中,無限樓臺煙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孤塔認西東。
鬱孤臺:
煙雲縹緲鬱孤臺,積翠浮空雨半開。
想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
峰山:
回峰亂嶂鬱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
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
《南康八境圖後序》
南康江水,歲歲壞城,孔君宗翰為守,始作石城,至今賴之。軾為臍西守,孔君實見代,臨行出《八境圖》求文與詩,以遺南康人,使刻諸石。其後十七年,軾南遷過郡,得遍覽所謂八境者,則前詩未能道出其萬一也。南康士大夫相與請於軾曰:“詩文昔嘗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願復書而刻之。”時孔君既沒,不忍違其請。紹聖元年八月十九日眉山蘇軾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