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伯田詩集序》節鈔

标签:
书法文化 |
元人方虛谷《馮伯田詩集序》,所論清新二字,可謂尖新可人,以故錄其相關文字,庶幾可佐後人作詩焉。關於“清新”二字,方回討論了其辯證關係,所謂“清而後能新,即新而後能清”,乃是兩者的相互依存關係。
清與新相互依存,相互比襯,二者是緊密聯繫的整體,不可偏於一隅。凡是好詩,無不是二者有機結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以故吾人論詩之清新,不可略有偏頗,惟有二者有機結合,乃是成詩之道。
附原文
天無雲謂之清,水無泥謂之清,風涼謂之清,月皎謂之清。一日之氣夜清,四時之氣秋清。空山大澤、鶴唳龍吟爲清;長松茂竹、雪積露凝爲清。荒逈之野笛清,寂靜之室琴清。清矣,又有所謂新焉。新沐者必彈其冠,新浴者必振其衣,此以舊而為新者也。古嘗黍稻麻麥皆貴新,此名舊而實新者也。田磽則易,器蔽則改,此捨舊而圖新者也。成湯之盤,庖丁之刃,善用之,則物雖舊而未嘗不新者也。南人於涼之葡萄,北人於閩之荔枝,咀其枯臘以為美在是矣。風稍露顆,珠液玉漿,雖語之不信。此知其舊而不知其新者也。然則詩人之詩清而後能新,即新而後能清耶?
附方回簡介
方回(1227年~1307年),字萬里,一字淵甫,號虛谷,別號紫陽山人,歙縣(今屬安徽)人。早年以詩獲知州魏克愚賞識,後隨魏至永嘉,得制帥呂文德推薦。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廷試原爲甲科第一,爲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呂師夔提舉江東,辟充幹辦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幹官、沿江制幹,遷通判安吉州。時賈似道魯港兵敗,上書劾賈,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總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赴燕覲見,歸後仍舊任。前後在郡七年,爲婿及門生所訐,罷,不再仕。以詩游食元新貴間二十餘年,也與宋遺民往還,長期寓居錢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詩初學張耒,晚慕陳師道、黄庭堅,鄙棄晚唐,自比陸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詩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續集》,系元時罷官後所作,自序稱二十卷,《千頃堂書目》作五十卷,今殘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靦顔仕元,以“大物既歸周,裸士來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筆古體》)開解,并諛元爲“今日朝廷貞觀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書入都……》),誠屬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所深詆。周斥其曾以梅花百詠諛賈似道,當爲事實,集中有“向來世故未曾識,折腰此人(似道)覬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張君輗約飲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韻》),即爲此事之證明。因此前人雖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憤,而回人品確不能稱道。事見本集有關詩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傳。 方回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虛谷桐江續集》(四十八卷,簡稱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兩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詩集外之詩、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前一篇:乙巳人日鈔《荊潭唱和詩序》
后一篇:乙巳歲正月初十做小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