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列國軍政不分文武,和平時期則爲官主文治,戰時則備行伍以赴前線。文獻中這類記載比比,屢見於《詩經》、《書經》與《左傳》之類的典籍中,以故洪邁譔寫了《昔賢爲卒伍》一文,收在《容齋四筆》卷十六。像這類文武不分的吏治方式,在後世鮮見,然於特殊時期亦偶或有之,例如安史之亂時期的顏真卿家族,便是其例。
洪邁在提出先秦吏治軍政統轄,文武不分的現象之後,進一步指出,非但將帥不分文武,且行伍之中亦不乏賢士參與。為了佐證這種現象,洪邁特舉魯史中孔門弟子以充行伍為例,足以說明此事信然不誣也。據《左傳·哀公八年》所載,“三月,吳伐我,子泄率,故道險,從武城……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在這場戰役之中,魯大夫微虎想要連夜進攻王舍,於是挑選部下精兵參與。在他的七百名私兵之中,設有一個跳高的標杆,讓部下試著跳過標杆,最終只有三百人能跳過去。而在這三百人之中,孔門弟子中的有若便是其中的一人。後來,有人進言於季孫,說這三百勇士不足以折損吳軍,但會讓諸多國士去送死,不如放棄此舉。微虎於是取消了這次行動,這次行動的性質就是後世所謂的斫營劫寨之舉,而有若親自參與這樣的軍事行動,可謂賢士參與戰場格鬥了。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齊魯交戰,據《春秋左氏哀公十一年傳》所載,當時“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於雩門之外。五日,右師從之。”在這場戰役之中,孔門中冉求擔任左軍統帥,樊遲做他的車右。季孫認為樊遲尚年輕,恐不勝任,而冉有認為他能完成使命,並未改變原計劃。由於冉有擅長用矛,以故殺入齊軍之中,獲得了此役的大勝。《說文繫傳》卷三十五“勇”字下注曰:“冉有用矛刺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言能以義勇也。夫子力翹門關,不以力聞,夾谷之會,威攝大國,可謂勇矣。”
有若與冉求均是孔門高足,但他們均有親歷行伍的事跡,像這類現象,在後世是很難見到的。由此足見,先秦時期的軍政不分,文武不辨,和平時期主管文治,而戰時則備行伍也。
附原文:昔賢為卒伍
三代而上,文武不分,春秋列國軍將皆命卿,處則執政,出則將兵,載於《詩》《書》《左傳》,可考也。然此特謂將帥耳,乃若卒伍之賤,雖賢士亦為之,不以為異。魯哀公時,吳伐魯,次于泗上,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踊於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杜預云:“卒,終也。謂於七百人中,終得三百人任行也。”或謂季孫曰:“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己也。”乃止之。此蓋後世斫營劫寨之類,而有若亦為之。齊伐魯,冉求帥左師,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謂雖年少,能用命也。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杜預云:“言能以義勇也。”皆孔門高弟,而親卒伍之事,後世豈復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魯吳之戰,發生在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三月,當時吳軍向魯國都進發,途經地勢險要之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由鄫人作向導,攻下了武城,令魯國為之震動,史稱“武城之役”。
次:指駐軍,一般是暫駐。泗上:泛指泗水北岸的地域。
微虎:魯國大夫。
“三踊於幕庭”:指挑選勇士時設有標高的桿子,部下中能躍過此標杆者則參戰,多次均無法躍過者留在後方。
謂有若參與到勇士之中。有若,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說字子若),世稱“有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尊為儒學聖賢。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比孔子小四十三歲,為前508年出生;而《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作小孔子三十三歲,便為前518年;其卒年史無確載。
季孫:季孫氏,“孫”為尊稱,實為季氏,姬姓。春秋戰國時,魯國的卿家貴族。作為三桓之首,季孫氏凌駕於公室之上,掌握着魯國的實權。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齊魯交戰,孔子高徒冉求在齊魯郎邑之戰中力挽狂瀾,大敗齊軍,不僅贏得更高聲望,還乘機促成魯國大禮接迎周遊列國的孔子回歸。《春秋左氏哀公十一年傳》曰:“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老幼守宮,次於雩門之外。五日,右師從之。”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人。他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接受了儒教祭祀知識,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樊遲,(前
515年~前454年),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一說齊國人)。他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右:指車右,古時車乘位在御者右邊的武士。
須也弱:言樊遲年齡尚小。就用命焉:謂能完成軍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