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四筆》卷十四收有《陳簡齋葆真詩》一文,殆專寫陳與義等五人在葆真宫池上避暑,是時分韻作詩,陳與義寫得《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綠陰生晝靜賦詩得靜字》一詩。洪公首先介紹了陳與義寫作此詩的歷史背景,在宋徽宗崇寧年間,當時宰相何執中不允許士大夫讀史做詩,他甚至將此明確地寫入禁令之中。其實,他的出發點本是要崇尚經學,因而頗為討厭學人遁入詩賦之中去,由於他這麽一操作,詩賦在當時學府之中成了忌諱。這種格局,直到徽宗政和年間以後,才稍有放鬆,此時陳與義也因做得《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因被提拔進入館閣。張規臣一作“張矩臣”,字元東,他是陳與義的表兄。
在一個夏日,陳與義與同舍五位友人一道去集葆真宫池上避暑,大家一塊分韻作詩。當時取“緑隂生晝靜”一句,這也是唐人韋應物《遊開元精舍》詩中的一句,全詩爲“夏衣始輕體,游步愛僧居。果園新雨後,香臺照日初。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餘。符竹方為累,形跡一來疏。”這句五言詩正好可以分給五個人每人一韻,陳與義正好分得最後一字“靜”,由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佳作。
通覽全詩,則一汪清泓的池水,驅走了悶熱的暑氣。尋幽探勝的興致,使我的疾病有了起色。我沒想到,都城繁華的路邊,竟然有這萬枝荷花的清池。我偷閑到此一遊,寄托無盡的幽思。小魚兒在涼水底下游來游去,鳥兒安靜地在樹林中棲息。我們興高采烈地交談,不覺得已到了中午時分,那大樹的陰影,已端正地投在地面。清風不辜負遊人的期望,輕輕拂來,抵得過百金重禮。我悠閑地整理松亂的雙鬢,對著深邃的池水,照個不止。微波特意前來撩撥,搖蕩個不住,我靜靜地等著它慢慢地平息。當年居住在這裏的梁王現在歸於何處?這池邊的青青楊柳,不知道經受了幾度盛衰,幾度風霜。人生在世貴在及時行樂,吟詩作賦,不過是次要的小事一樁。我們今天偶然聚合在一起喝上一杯酒,他年正好作為回憶,寫入吟詠篇章。什麼時候,我們再一起乘著月色來遊,半夜裏駕著只小船,吟嘯在池上。
當陳與義的詩寫成之後,放在座上給大家看,同去的其他四人皆驚歎爲壓軸之作。據說詩人朱翌也曾親眼見過此詩的手跡,說是當年京城幾乎人人都在傳寫此詩。
附原文:陳簡齋葆真詩
自崇寧以來,時相不許士大夫讀史作詩,何清源至於修入令式。本意但欲崇尚經學,痛沮詩賦耳,於是庠序之間以詩為諱。政和後稍復為之,而陳去非遂以《墨梅絶句》擢寘館閣,嘗以夏日偕五同舍集葆真宫池上避暑,取“緑隂生晝靜”分韻賦詩,陳得“靜”字。其詞曰:“清池不受暑,幽討起予病。長安車轍邉,有此萬荷柄。是身唯可懶,共寄無盡興。魚游水底涼,鳥語林間靜。談餘日亭午,樹影一時正。清風不負客,意重百金贈。聊將兩鬢蓬,起照千丈鏡。波喜揺人,小立待其定。梁王今何許?柳色(幾)衰盛。人生行樂耳,詩律已具贈。邂逅一尊酒,它年五君詠。重期踏月來,夜半嘯煙艇。”詩成,出示坐上,皆詫為擅塲。朱新仲時親見之,云京師無人不傳寫也。
__________________
崇寧:北宋徽宗趙佶的年號,起於1102年,止於1106年。
時相:當時宰相。據《宋史》所載,“崇宁四年,(何執中)拜尚书右丞。”則當年的宰相應該是何執中。大觀初年,何執中進位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金紫光祿大夫。
何清源:即何執中(1044年~1117年),字伯通,處州龍泉縣(今浙江省龍泉市)人,北宋時期宰相。崇寧四年,何清源被拜尚書右丞。大觀初年,進位中書侍郎、門下侍郎、金紫光祿大夫。死後獲贈太師、清源郡王,謚號正獻。令式:章程;程式。這裏是說何執中將不許士大夫讀史作詩寫入明令之中。
政和:宋徽宗年號,始於1111年开始,止於1118年。
陳去非:南宋詩人陳與義(1090年~1139年),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陜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墨梅絶句》指陳與義所作《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館閣:指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的人或地方。
擅場:指技藝高超出眾,能夠壓倒全場。這個詞語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其中提到“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
朱新仲,即南宋詩人朱翌(1097年~1167年),字新仲,號灊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懷寧縣(今安徽潛山)人。
附《宋史·陳與義傳》
陳與義,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遷洛。故為洛人。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登政和三年上捨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擢符寶郎,尋謫監陳留酒稅。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遷,遂避亂襄漢,轉湖湘,逾嶺嶠。久之,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夏,至行在。遷中書舍人,兼掌內製。拜吏部侍郎,尋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召為給事中。駁議詳雅。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被召,會宰相有不樂與義者,复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製誥。
七年正月,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時丞相趙鼎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上曰:「今梓宮與太后、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與義曰:「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從帝如建康。明年,扈蹕還臨安。以疾請,復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陛辭,帝勞問甚渥,遂請閑,提舉臨安洞霄宮。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平居雖謙以接物,然內剛不可犯。其薦士於朝,退未嘗以語人,士以是多之。尤長於詩,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嘗賦墨梅,徽宗嘉賞之,以是受知於上云。
附:陳與義《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
巧畫無鹽醜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僕奴。
病見昏花已數年,只應梅蕊固依然。
誰教也作陳玄面,眼亂初逢未敢憐。
粲粲江南萬玉妃,別來幾度見春歸。
相逢京洛渾依舊,唯恨緇塵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
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
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