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人境遺民
人境遺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01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後勝京房兩傳》鈔記

(2024-12-27 10:30:06)
标签:

文化

书法


       秦時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對於傳統文化,尤其是秦以外的六國文化所造成的破壞,簡直是毀滅性的。漢興,直到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方詔令廢除秦“挾書令”,允許人們自由收藏、攜帶和講論《詩》、《書》等典籍。再到漢武帝時期,朝廷方“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到了漢成帝時,因天下圖書頗為散亡,由是“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見《漢書·藝文志》)。經過數代帝王與文臣的不懈努力,方將秦火孑遺的書籍收集整理,使文化斷層縮到最小。漢代的經學頗為講究傳承,其中如夏侯勝、京房等,堪稱當時儒學大師,因而宋人洪邁特挑此二人傳記成篇,收在《容齋四筆》卷十三。

       洪公認為《漢書·儒林傳》為了詳細地梳理經學的師承,因而敘述頗為嚴謹,但主要人物夏侯勝與京房又各自有專門傳記。《儒林傳》謂“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簡卿。簡卿者,倪寬門人。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經這樣一說來,夏侯的《尚書》之學的傳承脈絡便清晰了:張生-夏侯都尉-始昌-夏侯勝;倪寬-簡卿-夏侯勝-夏侯建;歐陽高-夏侯建。其間既有直系的傳承,又有旁系的傳承,二者交叉不背,形成了夏侯《尚書》學體系。

       關於京房,《漢書·儒林傳》曰:“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房以明災異得幸,為石顯所譖誅,自有傳。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為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學。”這段百餘字的介紹,便將京氏《易》學的傳承體系掰出。再看京房本傳,“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延壽字贛。贛貧賤,以好學得幸梁王。梁王共其資用,令極意學。既成,為郡史,察舉補小黃令。……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及房出守郡,顯告房與張博通謀,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語在《憲王傳》。初,房見道幽、厲事,出為御史大夫鄭弘言之。房、博皆棄市,弘坐免為庶人。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死時年四十一。”洪邁對於京房本傳是節略性引用的,今將原文補入,則可見其全貌。我們通過以上兩段文字的整理,可以梳理出京房的學術傳承體系:孟喜-焦延壽-京房。京氏易學源自焦延壽,焦延壽治《易》的特色是預言災異,到了京房手裏,“用之尤精”。通覽這兩段文字,頗有近乎重複的感覺,但它反復道明了京氏易學的特色。

       至於張禹、彭宣、王駿、倪寛、龔勝、鮑宣、周堪、孔光、李尋、韋賢、玄成、薛廣徳、師丹、王吉、蔡誼、董仲舒、眭孟、貢禹、疏廣、馬宫、翟方進這一大批儒者,在《儒林傳》中僅僅只是列出姓名與師承,並無行狀記載。

 

 

              附原文:夏侯勝京房兩傳

       《漢書·儒林傳》欲詳記經學師承,故序列唯謹,然夏侯勝、京房又自有傳。《儒林》云:“勝其先夏侯都尉以尚書傳族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簡卿,傳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而《本傳》又云:“從始昌受《尚書》。後事簡卿,又從歐陽氏。從子建師事勝及歐陽高。”《儒林》言:“房受《易》梁人焦壽。以明災異得幸,為石顯所譖,誅。”凡百餘字,而《本傳》又云:“治《易》事梁人焦延夀,其說長於災變,房用之尤精。為石顯告非謗政治,誅。”此兩者近於重複也。若其它張禹、彭宣、王駿、倪寛、龔勝、鮑宣、周堪、孔光、李尋、韋賢、玄成、薛廣徳、師丹、王吉、蔡誼、董仲舒、眭孟、貢禹、疏廣、馬宫、翟方進諸人、但志姓名及所師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侯勝,字長公,魯國東平縣(今山東省東平縣)人。 西漢經學家,《今文尚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其弟子有周堪和孔霸等,著录《尚書經》《尚書大夏侯章句》《尚書大夏侯解故》《魯夏侯說》。

京房(前77—前37年),字君明,東郡頓丘縣(今河南省清豐縣)人。西漢學者,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京房的三個弟子殷嘉、姚平、乘弘,皆為五經博士,發展了京氏學。京房著有《易傳》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錯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飛候》九卷、《周易飛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時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災異》十二卷、《易傳積算法雜占條例》一卷。

焦夀,即焦延壽,名“贛”或“貢”,睢陽(今河南商丘)人,西漢中期著名哲學家。 焦延壽因好學而得到梁敬王的資助,學成之後,為郡吏察舉,補小黃令(小黃,為西漢陳留郡之屬縣,今河南蘭考附近)。任職期間,常先知奸邪,而使為盜者不敢輕舉妄動。後因“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被舉薦,升遷外地為官。他後來專心讀書,尤其下工夫研究《易經》,一邊講授,一邊著书,著有《焦氏易林》,學生有京房等。

石顯(?~前32),字君房,濟南(今山東省章丘市)人,西漢時期宦官。石顯專權期間,結黨營私,清除異己,禍亂朝政,殘害忠良,譖殺宰輔蕭望之、魏郡太守京房、待詔賈捐之、太中大夫張猛、鄭地長官蘇建,禁錮周堪、劉更生,廢黜御史中丞陳咸,使得公卿百官無不畏懼, 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諛奉承石顯,不敢言。 石顯前後得賞賜及賄賂多達一億。《夏後勝京房兩傳》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