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譏議遷史》鈔記

(2024-12-08 10:08:52)
标签:

书法

文化


       太史公作《史記》,自是開創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世沿襲其體例,班固有《漢書》之作,自為斷代史之濫觴。然其體例,一因太史公之法,若再後世之史書,其體例未有不仍其舊者。足見,《史記》具有空前絕後之歷史地位,因其創製而衍生了廿四史,其功著實不朽。然後世也有譏評太史公者,有的立論甚至非常過分,因而洪邁為之不勝感慨,爰有《譏議遷史》之作。

       洪公認為,作為大儒立言著論,一定要使其所言論經得起後世的檢驗,不要讓後人對其言論存在非議,方為妥當。於是他列舉了王通《中說》裏對太史公的不當批評,以之佐證其立言不碻之實。王通的這番話出現在《中說》卷二《天地篇》中,洪公是從其文中抽引幾處言論,足以見出其出言之失。第一處是說:“陳夀有志於史,依大義而削異端。”王通認為陳壽對史學的貢獻遠大於遷、固,而“使陳夀不美於史,遷、固之罪”。這種說法何其無謂,作為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固然具有貢獻,它建立了曹魏之正統,然後將蜀、吳隷之,難道這就是所謂“依大義而削異端”嗎?既然陳壽的史學成就高於《史》、《漢》,那麽陳壽在後世何以不美於遷、固呢?對此,王通居然認為是“遷、固之罪”,這不是荒唐透頂了嗎?分明是陳壽邁不過司馬遷與班固所建立的史學成就,難道還要責怪他兩人不該給陳壽擋道嗎?另外,王通還認為史學之失始自遷、固,他說:“史之失自遷、固始也,記繁而志寡。”他認為司馬遷與班固在史料採寫上,只記錄了繁瑣的小事,而忘忽了遵循聖人之旨意。這純是拿著聖人意旨來苛責史學作者,真是一根不錯的孔家店大棒!面對王通之說,洪公並不以為然,由是來了個反問:“王氏之意,直以壽之書過於《漢》、《史》矣,豈其然乎?”後文的元經讀詩,自有典故,據《舊唐書·王勃傳》所記,王勃的祖父王通“大業末,棄官歸,以著书講學為業。依《春秋》體例,自獲麟後,歷秦、漢至於後魏,著紀年之書,謂之《元經》。”洪公反問王通道:“《元經》續寫詩篇,《書經》尚有存者,也不知是否能超出遷、固?”也就是說,王通所編《元經》,遠遜《史》、《漢》,因而後世無聞。

       洪邁接著批評了蘇轍的《古史》,認為他對司馬遷的貶損太過,簡直沒有自知之明。蘇轍作《古史》六十卷,純然史料纂輯也,其《原敘》曰:“太史公始易編年之法,為本紀、世家、列傳,記五帝三王以来,後世莫能易之。然其為人,淺近而不學,疎略而輕信。漢景、武之間,《尚書》古文、《詩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於學官,世能讀之者少,故其記堯、舜三代之事,皆不得聖人之意。戰國之際,諸子辯士各自著書,或增損古事以自信一時之說,遷一切信之,甚者或采世俗相傳之語,以易古文舊說。及秦焚書,戰國之史不傳於民間,秦惡其議已也。焚之略盡,幸而野史一二存者,遷亦未暇詳也。故其記戰國有數年不書一事者,余竊悲之。故因遷之舊,上觀《詩》《書》,下考《春秋》及秦漢襍錄,記伏犧、神農訖秦始皇帝,為七本紀,十六世家,三十七列傳,謂之《古史》。追錄聖賢之遺意以明示来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僃論其故。……”蘇轍的批評司馬遷“淺近而不學,疎畧而輕信”,簡直是太過分了,也是狂妄至極了,自然會博取後世一哂。因而遭到了洪邁嚴厲的批評,洪公認為你蘇轍的《古史》還在,難道就全部矯正了前人作史之失嗎?且指責司馬遷“淺近不學”,難道你自己之學能及其一二嗎?

       作為一種著作,雖然作者用盡心血,然總難得萬全其美,總不免有或多或少的瑕疵。作為後世批評者,自當綜觀全局,作出客觀且中肯的結論,方可站住腳。若如王通或蘇轍這般,非但其言不立,且將遭受後世唾棄。

 

 

              附原文:譏議遷史

       大儒立言著論,要當使後人無復擬議,乃為至當。如王氏《中說》謂“陳壽有志於史,依大議而削異端,使壽不美於史,遷、固之罪也。”又曰:“史之失自遷、固始也,記繁而志寡。”王氏之意,直以壽之書過於《漢》、《史》矣,豈其然乎?元續(經)讀(一作續)《詩》,《書》猶有存者,不知能出遷、固之右乎?蘇子由作《古史》,謂“太史公易編年之法,為本紀、世家、列傳,後世莫能易之。然其人淺近而不學,疎畧而輕信,故因遷之舊,别為《古史》。”今其書固在,果能盡矯前人之失乎?指司馬子長為“淺近不學”,貶之已甚,後之學者不敢謂然。《譏議遷史》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