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姓源韻譜》鈔記

(2024-11-24 09:31:57)
标签:

书法

文化


       天下姓氏,各有所自,源遠流長,更兼姓氏眾多,欲將林總悉溯其源,誠非易事。以故洪邁言“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此言是也,然亦不可苛責編纂者也。因窮一人之力,欲理清萬姓源流,本身就是無法實現之難事,因而姓氏之書,但爲世人尋根略提供方便而已。惟其如此,洪邁在《容齋四筆》卷九作有《姓源韻譜》一文,剖析《姓源韻譜》之紕繆。

       唐貞觀六年,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訂《氏族志》,以李唐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山東氏族崔民幹被降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壓制了舊士族勢力,加強了皇權。而此書在洪邁眼中,自是謬誤最多,只是在南宋時,此書已經失傳了。隨後的《元和姓纂》,乃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元和七年(812年)成書。此書在洪邁眼中,也是“誕妄最多”,然此書畢竟是李唐時期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備受後人重視。至於《姓源韻譜》一書,則有兩種版本流行,其一是唐代宰相張九齡所撰,其二是宋代曹大宗所修。洪公所舉,自然屬於宋本,他認為此書“尤為可笑”。

       至於洪邁指謫《姓源韻譜》之可笑,乃以其本姓洪氏以稽之,則其中紕繆甚多。此文以本家姓氏為例,這對於洪公自然駕輕就熟,然對於編纂者來說,則如霧中看花,自然隔了一層。《姓源韻譜》謂“五代時有洪昌、洪杲,皆為參知政事。”其實此二人本是南漢王朝劉龑的兒子,到了劉晟即位時才用他們做參知政事。查《新五代史·南漢世家》,“五年,封子耀樞邕王,龜圖康王,洪度秦王,洪熙晉王,洪昌越王,洪弼齊王,洪雅韶王,洪澤鎮王,洪操萬王,洪杲循王,洪暐息王,洪邈高王,洪簡同王,洪建益王,洪濟辨王,洪道貴王,洪昭宣王,洪政通王,洪益定王。”其實,這個“洪”字原本作“弘”,例如劉晟名劉弘熙,則與之同宗的兄弟洪昌當為弘昌,洪杲當為弘杲也。由於“弘”字曾是李唐與趙宋的國諱,因而改“弘”爲“洪”,就連《五代史》中“弘”字一併也更改了。這也與洪慶善作《丹陽洪氏家譜序》中“有弘憲者,元和四年嘗《輞川圖》”之謬誤一樣,殊不知這弘憲便是李吉甫的字。關於這個謬誤,洪邁在《容齋三筆》卷六中《李衞公輞川圖跋》一文,已經有指出。

 

              附原文:姓源韻譜

       姓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如唐貞觀《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誕妄最多;國朝所修《姓源韻譜》尤為可笑。姑以洪氏一項考之,云:“五代時有洪昌、洪杲,皆為參知政事。”予按:二人乃五代南漢僭主劉龑之子,及晟嗣位,用為知政事,其兄弟本連弘字,以本朝國諱,故《五代史》追之,元非姓洪氏也。此與洪慶善序丹陽弘氏云:“有弘憲者,元和四年嘗《輞川圖》。”不知弘憲,乃李吉甫之字耳,其誤正同,三筆已載此說。《姓源韻譜》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