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欒城和張安道詩》鈔記

(2024-10-27 10:01:57)
标签:

书法

文化

              

       相傳清人徐時棟《煙嶼樓筆記》中有云:“何瓦琴溱集稧貼字屬書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後來,魯迅先生亦曾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以贈瞿秋白,蓋以珍重人生知己之難遇也。宋人洪邁《容齋四筆》卷四有《欒城和張安道詩》一篇,亦以示人生知己之誼也。若細讀蘇轍《欒城集》第三集卷一,則可發現洪邁此文並無建樹,殆轉錄子由原文也。今將子由文字悉錄如下,以見其本末。

              追和張公安道贈别絶句

       予年十八,與兄子瞻東遊京師,是時張公安道守成都,一見以國士相許,自爾遂結忘年之契。公晩事裕陵,君臣之義初不淺也。既而與用事者異議,拂衣而出。初守宛丘,次守南都,予亦以議論不合,連從公遊。元豐初,子瞻以詩獲罪,竄居黄州,予謫監筠州酒稅。公凄然不樂,酌酒相命,手寫一詩為别。曰:“可憐萍梗飄浮客,自嘆匏瓜老病身。従此空齋掛塵榻,不知重掃待何人?”後七年,蒙恩召還,復見公南都。自是又八年,而有升沉之歎,時公薨已數年矣。及自龍川還潁川,姪過出子瞻遺墨,中有公所贈章,覽之,泣下不能止。乃追和之。“少年便識成都尹,中歲仍為幕下賔。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已有斯人。”(《欒城集》第三集卷一)

       若不是將子由的原文録出,我們讀洪公此文,還有諸多不順之處,而今一讀子由文字,便如湯沃雪,釋然全解。遺憾的是張安道此詩不見於其他文獻,除了讀蘇轍的文集以外別無所錄,因而初讀洪邁轉引文字查不到所以,再讀子由文章乃釋然。張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號樂全居士,謚“文定”,《宋史》卷一一八有傳。當年張方平在四川做地方官時,便與蘇氏父子友善,且以“國士”許之。是後又以政見相同,情誼更加款洽,“遂結忘年之契”。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隨後又牽連出大量蘇軾詩文為證,這便是史上的“烏臺詩案”。蘇軾由於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轍也受牽連被貶監筠州酒稅,此時張方平鬱鬱不樂,酌酒相命,親題一詩與子由作別。全詩為“可憐萍梗飄浮客,自歎匏瓜老病身。従此空齋掛塵榻,不知重掃待何人?”過了七年之後,蘇轍蒙恩被召回京都,與張方平再度相見。此後又過了八年,世事浮沉若干,而張公安道已薨逝多年了,東坡亦已故世。此時蘇轍從龍川回到潁川,其侄子蘇過拿出東坡的遺墨來給叔叔蘇轍看,其中夾有張方平贈蘇轍此詩的墨跡。此時的蘇轍瀏覽遺墨,早已雙淚潸然了,由是依張方平原詩追和一詩,即“少年便識成都尹,中歲仍為幕下賓。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已有斯人。”

       洪邁此文中值得一提的是結尾幾句:“今世薄夫受人異恩,轉眼若不相識,況於一死一生,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也。”所謂“端拜”,即正身拱手施禮,表示尊敬之意。事實上,知恩圖報,本是國人的優良傳統,然而總有薄情寡義之徒,他們從不記人好處,甚至恩將仇報,真是令人不齒。至於蘇轍的文集何以名《欒城》,這倒是值得一提。要知道史上的三蘇,雖然是發跡於四川眉山,但其祖上蘇味道確是河北欒城人,蘇轍為追續祖恩,故以“欒城”名其文集。

                附原文:欒城和張安道詩

  張文定公在蜀,一見蘇公父子,即以國士許之。熙寧中,張守陳州南都,辟子由幕府。元豐初,東坡謫齊安,子由貶監筠酒稅,與張別,張悽然不樂,酌酒相命,手寫一詩曰:“可憐萍梗飄蓬客,自歎匏瓜老病身。從此空齋掛塵榻,不知重掃待何人?”後七年,子由召還,猶復見之於南都。及元符末,自龍川還許昌,因侄叔黨出坡遺墨,再讀張所贈詩,其薨已十年,泣下不能已,乃追和之曰:“少年便識成都尹,中歲仍為幕下賓。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兩詩皆哀而不怨,使人至今有感於斯文。今世薄夫受人異恩,轉眼若不相識,況於一死一生,拳拳如此,忠厚之至,殆可端拜也。

 

              附:蘇轍《欒城集》追和張公安道贈别絶句

       予年十八與兄子瞻東遊京師,是時張公安道守成都,一見以國士相許,自爾遂結忘年之契。公晩事裕陵,君臣之義初不淺也。既而與用事者異議,拂衣而出。初守宛丘,次守南都,予亦以議論不合,連從公遊。元豐初,子瞻以詩獲罪,竄居黄州,予謫監筠州酒稅。公凄然不樂,酌酒相命,手冩一詩為别。曰:“可憐萍梗飄浮客,自嘆匏瓜老病身。従此空齋掛塵榻,不知重掃待何人?”後七年,蒙恩召還,復見公南都。自是又八年,而有升沉之歎,時公薨已數年矣。及自龍川還潁川,姪過出子瞻遺墨,中有公所贈章,覽之,泣下不能止。乃追和之。“少年便識成都尹,中歲仍為幕下賔。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已有斯人。”(《欒城集》第三集卷一)《欒城和張安道詩》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