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真可謂大百科全書,其間所涉內容非但囊括天文地理、風土人物、文史姓曆,亦旁涉醫藥諸方面。《容齋四筆》卷三中,便有《雷公炮炙論》與《治藥捷法》等篇,記載了中藥的炮炙之諸法。誠然,術業有專攻,作為一代史官,洪邁所長必然是文史,至於醫藥諸方面,雖有旁涉,但非其長也。
《治藥捷法》一文,記敘了香附子、菟絲子與艾葉三種中藥的快捷炮炙之法,為快捷省工者提供了參考。但我們也不能完全贊同其法,須知:藥物炮炙,須保留其應有的藥物功效,且須去掉其帶有副作用的部分藥性,使之入藥收效良好。若拋棄傳統的炮炙流程,採用急功近利的快捷方法,雖然所製成的藥品酷似,然其藥性與療效必然會改變。且如洪公所舉菟絲子這味中藥的炮炙之法,如果按照《本草》所規定的成法,則須用溫水淘汰去除沙土之第一道工序,然後才是漉乾第二道工序,接著是用暖酒浸泡一宿第三道工序,再接著便是將之漉出曬到微白第四道工序,然後才是搗碎第五道工序。經過者五道工序之後,還有一些不能搗碎者,必須再用酒浸泡,經過三五日之後再漉出曬到微乾,然後再搗碎方可完成整套工序。
如此反復操作,既耗時又費事,對於製藥商來說很不劃算。於是便有快捷之法產生,例如炮炙菟絲子,只要搓幾根紙楣子放到菟絲子中間,它便立刻被研成粉末。又如炮炙香附子,只需用清水洗去皮毛,然後炒到焦,再放到水鉢中讓它浸漬透,然後漉出將之曬乾,此時將之放進搗臼便會立即粉碎。至於艾葉柔軟無法受力,因而很難搗爛,若將三五片白茯苓放入其中,便會立馬研成細末。
對於洪邁所記的這三種快捷之法,我們對於香附子的炒焦、泡水、曬乾這三道工序是否改變藥性姑且不論,但至少是有違傳統治藥方法的。因為炒焦與蒸煮之間,畢竟存在受熱程度之不同,也存在去除藥物中某些不良成分之不同,製出來的藥品也未見得全同。至於菟絲子的炮炙中,添加了紙楣子,也就使得藥物中增添了紙這種成分。一般紙張的製作原材料包含了稻草、青檀皮與其他纖維等物質,這些物質添加到菟絲子中,難保其藥性不會改變。再看艾葉的製作,艾葉性辛、苦,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祛濕止癢等功效。若將其中添加了白茯苓,白茯苓具有甘、淡、平之藥性,入心、脾、肺、腎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功效。則難免不會亂艾葉原有的藥性,平添某些副作用。
若依筆者所見,中藥炮炙只有嚴守古法,方可保證中藥藥性不受改變,從而獲得正常的療效。若貪圖快捷,從而改變炮炙流程,甚至採用添加其他藥物炮炙的方式,未免不會改變此味中藥的藥性,使得療效亦隨之改變。若是添加了反藥或者其他有害建康的成分進去,則更是誖逆祖宗成法,只會葬送中醫藥這個傳統行業。而今某些醫者處方,往往要加大劑量,乃是擔憂治藥成分不夠,又如處半夏等藥物往往重用甘草相佐,乃是擔憂半夏製藥過程去毒火候不夠。若果大家都來圖快,那將使得中藥不復存在,因而筆者對洪邁的此篇頗持保留意見。
附原文:治藥捷法
藥有至賤易得,人所常用,而難於修製者。如香附子、莵絲子、艾葉之類,醫家昧其節度,或終日疲勞,而不能成。《本草》云:“凡莵絲子,煖湯淘汰去沙土,漉乾,煖酒漬,經一宿,漉出,暴微白,搗之。不盡者,更以酒漬,經三五日乃出,更晒乾,搗之,須悉盡,極易碎。蓋以其顆細難施工,其說亦殊勞費。然自有捷法,但撚紙條數枚寘其閒,則馴帖成粉。香附子洗去皮毛,炒之焦熟,然後舉投水鉢内,候浸漬透徹,漉出,暴日中燥,乃入搗臼,悉應手糜碎。艾葉柔軟不可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則即時可作細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