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列子與佛經相參》鈔記

(2024-10-12 10:18:26)
标签:

书法

文化


       關於《列子》一書的真偽,學界一直存有疑慮,其意見也不完全統一。一般人認為《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後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曾懷疑此書的來源,姚際恒《古今偽書考》首先認定《列子》是偽書。現存的《列子》已經不是原著,而是晉人湊雜道家的思想而拼成的,葉大慶、錢大昕、姚鼐、鈕樹玉、章炳麟等人都以為此書為偽。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更指出釋氏輪迴之說出於《列子》,非常可笑。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蓋《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子》、《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向序以見重。”。錢鍾書在《管錐編》中提出《列子》受佛教思想影響,可知是魏晉時代的偽書,但也指出《列子》全書“竄取佛說,聲色不動”,“能脫胎換骨,不粘皮帶骨”。季羨林發現《列子·湯問》篇和竺法護譯的《生經》都有關於“機關木人”的記述。在經過細緻的文本比對和考察探討之後,認為“《列子》既然抄襲了太康六年譯出的《生經》,這部書的纂成一定不會早於太康六年(285年)。”

       如果按照佛教東傳的歷史年代而言,有文字可考的準確年代應該是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是年,漢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冥祥記》與《高僧傳》等書記載,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賫佛經、佛像回洛陽,這是有文獻記載的佛教東傳的具體年代。然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後,西域商隊的東來漸多,其間亦有僧人伴隨商隊東來,佛教思想的影響殆亦始於張騫通西域之後,自可上推百許年矣。羼入《列子》中的佛教思想,也應該是在兩漢之際或更晚時期,可見作為《沖虛經》的《列子》,應是雜糅老莊,撿取佛典的大雜燴。 既是大雜燴,自然雜而不精,也與佛教思想並不完全吻合,僅是擇取了某些佛語而已。

       我們先來看看張湛所作的《列子序》,洪邁所引“其書大略明羣有以至虚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喪,生覺與夢化等情,所明徃徃與佛經相參”數語,確是張序的原文。列子認為世間一切存在都以至虛為宗,這便與佛教看待萬有的觀念並不一致。佛教認為世間一切存在皆是緣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曰謂緣生法“無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緣生與至虛之間,相去何止十萬八千?第二句“萬品以終滅為驗”,雖然《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載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偈子,但“寂滅”並不等同“終滅”,寂滅指的是斷滅一切煩惱,俾此心歸於寂靜的究極解脫境界,而並非是指形體的消失。再看“神惠以凝寂常全”一語,這裏的神惠(慧),在佛教中稱之為“般若”,佛教的般若並非尋常的聰慧,而是超脫一切世俗繫絆、出離有無兩端的如實了知萬法本質的一種智慧。再看“想念以著物自喪”一語,是說心裏繫念某物便如同自喪,雖與佛教中破除執著之說有某些相通,但後者指的是蕩除心靈的執念。再看“生覺與夢化等情”一語,則認為迷茫與夢幻變化相等;而在佛教迷與悟雖有因果關係,但並不等同,雖說禪家有“悟了同未悟”之說,那也僅是就破除分別心而言。最後,張湛説《列子》“所明徃徃與佛經相參”,其實只是説《列子》中具有某些佛教思想,但它並不等同佛教本身。所謂“相參”,也只是説相參究,或參考,但並不是説等同。

       至於洪邁援引《天瑞》篇中林類答子貢的話來與佛典比附,但二者也並不完全等同。首先,“死之與生,一徃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這話好像更接近與《莊子》的“方生方死”之說,與佛教的生死之說似有差距。佛教雖然認為一期生命的結束,並不見得就等於業力消失,而是此期生命承載着業力往生另一期生命,新的一期生命必然受前生乃至無量前生的業力左右,它是一種生命的增量,而不是等同。再如商太宰與孔子對話,謂西方聖人具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之能,那無非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與《老子》比較接近。因而孔子也對他持有懷疑的態度,“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惟其如此,洪邁所謂“《列子》所言乃佛也,寄於孔子云”之說,自然是無稽之談,也足見洪邁對佛教缺乏深入的研究。

 

 

              附原文:列子與佛經相參

       張湛序《列子》云:“其書大略明羣有以至虚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自喪,生覺與夢化等情,所明徃徃與佛經相參。”予讀《天瑞篇》,載林類答子貢之言曰:“死之與生,一徃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此一節所謂與佛經相參者也。又云:“商太宰問孔子:‘三王五帝,三皇聖者歟?’孔子皆曰:‘弗知。’太宰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丘疑其為聖,弗知真為聖歟?真不聖歟?’其後論者,以為《列子》所言乃佛也,寄於孔子云。《列子與佛經相參》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