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君謨書碑》鈔記

(2024-10-10 09:44:58)
标签:

书法

文化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福建路興化軍僊遊縣(今屬福建省莆田市)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登進士第,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製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等職,在朝為諫官時,以直言著称。後數度外出,歷知泉州、福州、開封府事,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在福州時,去民間蠱害;在泉州時,主持建造洛陽橋;在建州時,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驛道松,提倡製作北苑貢茶“小龍團”。宋英宗即位後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贈少師,謚號“忠惠”。蔡襄擅長書法,其楷書上承顏真卿,端莊謹嚴,體格恢宏,點畫無絲毫苟且;行書瀟灑簡逸,信手拈來,觸處成妙,大得晉人韻致。他力去時俗流弊,另闢蹊徑,下開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新風。蔡襄的詩文清妙,造詣頗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荔枝譜》則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之譽 ,其著作被輯錄為《蔡忠惠公文集》以傳世。

       作為宋代書法四大家之首的蔡襄,其書法造詣自然高邈,但他並不熱衷作書以牟潤格,而是惜字如金,堅持清守。以故南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六有《蔡君謨書碑》一篇,嘉其不輕以書法干利之清操。洪公此文,先是援引歐陽修所作《蔡君謨墓志銘》中文字,以明蔡襄不輕與人書,守持書法藝術的純潔性。歐碑曰:“公為文章,清遒粹美,有文集若干卷。工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故其殘章斷稿,人悉珍藏。而仁宗尤愛稱之,御製《元舅隴西王碑》文,詔公書之。其後,命學士撰《溫成皇历碑》文,又敕公書,則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對於宋仁宗長舅的墓誌,蔡襄雖然給了趙禎面子,親手書寫了碑文,但對於《溫成皇后碑》,儘管有仁宗御敕,但他還是堅持不寫,並推說“這是待詔的職責”。蔡襄的這些言行,已被《國史傳》錄入,足見其守持清操一斑。

       洪邁稱近來得見蔡襄寫給歐陽修的一個帖子(函劄原件),其內容是“之前能陪侍皇上清光,時常有聖旨下達,令我書寫御製碑文或題寫宮寺匾額。甚至還有勳德很高的家族通過關係,請朝廷下達敕書命我書寫各類文字。我蔡襄認為近世書寫碑誌是可以拿到潤格的,如果是朝廷下達的命令,則在相關部門存有備案,那是待詔的職事。我若去寫,不是要和待詔們爭利嗎?那怎麽能行,極力推辭然後得免。”大抵蔡襄對待那些應制之書寫任務,能推託的便推掉了,其中無法推掉的也只能勉強完成。哪怕是功勛卓著的家族,通過朝廷下達敕令讓他書寫,蔡襄也常常推辭,遠不止《溫成碑》一處。作為一代卓著的書法家,其守持清高操守如此,或許後世並不知曉,因而記載於此。

 

              附原文:蔡君謨書碑

       歐陽公作《蔡君謨墓誌》云:“公工於書畫,頗自惜,不妄與人書。仁宗尤愛稱之。御製《元舅隴西王碑文》,詔公書之。其後命學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勑公書,則辭不肯,曰:‘此待詔職也。’”國史傳所載,蓋用其語。比見蔡與歐陽一帖云:“曏者得侍陛下清光,時有天,令寫御撰碑文、宫寺題牓。至有勲徳之家,干請朝廷出勑令書。襄謂近世書寫碑誌,則有資利,若朝廷之命,則有司存焉,待詔其職也。今與待詔爭利,其可乎?力辭乃已。”蓋辭其可辭,其不可辭者不辭也,然後知蔡公之意如此。雖勲徳之家,請於朝出勑令書者,亦辭之,不止一《温成碑》而已。其清介有守,後世或未知之,故載於此。

 

              附:歐陽修《蔡君謨墓志銘》

       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僊遊人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為漳州軍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館閣校勘。慶曆三年,以秘書丞、集賢校理知諫院,兼修起居注。是時天下無事,士大夫弛於久安,一日元昊叛,師久無功。天子慨然厭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議,進退二三大臣,又詔增置諫官四員,使拾遺補闕,所以遇之甚寵。公以材名在選中,遇事感激,無所回避,權幸畏斂,不敢撓法幹政,而上得益與大臣圖議。明年,屢下詔書,勸農桑,興學校,革弊修廢,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於此之時,言事之臣無日不進見,而公之補益為尤多。

       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建路轉運使。復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利,為公立生祠於塘側。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

       丁父憂,服除,判三司鹽鐵勾院,復修起居注。今參知政事唐公介,時為御史,以直言忤旨,貶春州別駕。廷臣無敢言者,公獨論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復召用。

       皇祐四年,遷起居舍人、知製誥,兼判流內銓。御史呂景初、吳中復、馬遵坐論梁丞相適罷臺職,除他官,公封還辭頭,不草制。其後屢有除授非當者,必皆封還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命特賜冠帔以寵之。至和元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三年,以樞密直學士知泉州,徙知福州。未幾,復知泉州。公為政精明,而世閩人,知其風俗。至則禮其士之賢者,以勸學興善,而變民之故,除其甚害。往時閩人多好學,而專用賦以應科舉,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經術傳授,學者常至數百人,公為親至學舍執經講問,為諸生率。延見處士陳烈,尊以師禮,而陳襄、鄭穆方以德行著称鄉里,公皆折節下之。閩俗重凶事,其奉浮圖,會賓客,以盡力豐侈為孝,否則深自愧恨,為鄉里羞。而奸民、游手、無賴子,幸而貪飲食,利錢財,來者無限極,往往至數百千人。至有親亡,秘不舉哭,必破產辦具而後敢發喪者。有力者乘其急時,賤買其田宅,而貧者立券舉債,終身困不能償。公曰:「弊有大於此邪!」即下令禁止。至於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類,皆痛斷絕之,然後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藥,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條其事,作五戒以教諭之。久之,閩人大便。公既去,閩人相率詣州,請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許謝,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於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嘉祐五年,召拜翰林學士、權三司使。三司、開封,世稱省、府,為難治而易以毀譽,居者不由以遷則由以敗,而敗者十常四五。公居之,皆有能名。其治京師,談笑無留事,尤喜破奸隱,吏不能欺。至商財利,則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力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給。下暨百司因習蠹弊,切磨劃剔,久之,簿書纖悉紀綱條目皆可法。七年季秋,大享明堂,後數月,仁宗崩,英宗即位,數大嘗齎,及作永昭陵,皆猝辦於縣官經費外。公應煩,愈閑暇若有餘,而人不知勞。

       遂拜三司使,居二歲,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學士以往。三年,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夫人憂。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於家,享年五十有六。

       蔡氏之譜,自晉從事中郎克以來,世有顯聞,其後中衰,隱德不仕。公年十八,以農家子舉進士,為開封第一,名動京師。後官於閩,典方州,領使一路,二親尚皆無恙。閩人瞻望咨嗟,不榮公之貴,而榮其父母。母夫人尤有壽,年九十餘,飲食起居康強如少者。歲時為壽,母子鬢髮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至今閩人之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親;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

       公於朋友重信義,聞其喪則不御酒肉,為位以哭,盡哀乃止。嘗會飲會靈東園,坐客有射矢誤傷人者,客遽指為公矢,京師喧然。事既聞,上以問公,公即再拜愧謝,終不自辯,退亦未嘗以語人。

       公為文章,清遒粹美,有文集若干卷。工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故其殘章斷稿,人悉珍藏。而仁宗尤愛稱之,御製《元舅隴西王碑》文,詔公書之。其後,命學士撰《溫成皇历碑》文,又敕公書,則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

       公累官至禮部侍郎,既卒,翰林學士王等十餘人列言公賢,其亡可惜。天子新即位,未及識公,而聞其名久也,為之惻然,特贈吏部侍郎,官其子為秘書省正字,孫傳及弟之子均皆守將作監主簿,而優以賻恤。以尚幼,命守吏助給其喪事。曾祖諱顯皇,不仕。祖諱恭,贈工部員外郎。父諱,贈刑部侍郎。母夫人盧氏,長安郡太君。夫人葛氏,永嘉郡君。子男三人:曰勻,將作監主簿;曰旬,大理評事,皆先公卒。幼子,也。女三人,一適著作佐郎謝仲規,二尚幼。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於莆田縣某鄉將軍山。銘曰:

       誰謂閩遠,而多奇產。產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傑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益。間歸於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學者有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高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過者必肅。(錄自《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五)《蔡君謨書碑》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