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不畏死》鈔記

(2024-08-24 15:49:58)
标签:

书法

文化

                                       《民不畏死》鈔記

      《容齋續筆》卷十收有《民不畏死》一篇,重在闡述馭民之道,須因勢利導,及時疏濬民意,勿使暴亂形成。蓋洪公所引《老子》版本與今略異,因而文字與今本並不全同。據現行本《老子》第七十四章,原文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乍讀此處,或以為老子嗜殺,其實不然。老子的意旨是在告誡世間之馭民者:千萬不要把百姓視同草芥,那樣只會導致民眾輕死反抗。洪公認為,必須使馭民者認清民眾的情狀,如果逼急了他們人人都敢與統治者為敵,則統治者雖居高位須小心警惕,常有如同用腐朽的繮繩駕馭六馬般的恐懼。惟其如此,《老子》本章的後文:“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這就是說,要殺人必須由掌管刑法的司殺者執行。假如有人替代司殺者殺人,是無異於替代木匠斲木材。假如是外行替代木匠砍斲木材,很少有不傷及自己手的。這就是說,對民眾的處罰必須由專門機構量刑處之,萬不可任憑自己性子去殺人,那樣只會反噬自身的。

      至於洪公所引《老子》的第七十五章,更與原文不同,殆洪邁引文不察所致。《老子》七十五章的原文是:“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這就是說老百姓輕死的原因是統治者奉養自身過於厚重,乃至刮盡了民脂民膏,因而民眾便輕死反抗。假若改成“生生之厚”,便有些說不通了。且《老子》這一章的上文還有“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等語,更說明了統治者不可為了自己的驕奢淫逸而搜刮盡民脂民膏。

      原夫人情,沒有不想自己長壽的,哪怕是貧窮到了無立錐之地,接近於餓殍般死去,也與受刑罰處死有個距離,因為餓死的名聲要遠勝於處死。由此可見,民眾沒有不畏懼處死的。自古以來,儘管是碰上了時局動亂的年代,甚至於出現滿天下人為盜賊的狀況,若冷靜地考察其緣由,在動亂產生之初,老百姓是沒有不安分之想的。秦漢隋唐等歷代末期,皇權如同土崩魚爛,天下幾乎家家都可以誅殺。但要細究起由,其間凶暴領頭者例如王仙芝、黃巢等人,不過是僥倖求取一個官位罷了。當年王仙芝進軍湖北,攻佔復州和郢州之後,蘄州刺史裴偓歸降,為王仙芝向朝廷求官。唐朝授以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因黃巢等反對,王仙芝不敢受命,旋與黃巢分軍作戰。至於黃巢的起義,完全是因科舉的腐敗所致,其《不第後賦菊花》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像王仙芝與黃巢這種情況,假如國君或宰相處置得當,也不至於引起這滔天之災。

      再從歷史上看,漢宣帝時渤海出現饑荒動亂,宣帝由是任龔遂為渤海太守,龔遂時年已是七十了。龔遂認為暴亂發生的原因是“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龔遂抵達渤海之後下令停止全面拘捕造反民眾,然後對造反者進行甄別,“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於是不少原本持兵器造反的民眾“棄其兵弩而持鉤鋤”,這樣一來,渤海的暴亂便逐漸平息了。又如建武二年(26年)東漢開國名將馮異的平定關中,也是處在飢民赤眉軍造反之際,馮異機智地平定了赤眉之亂。《後漢書·馮異傳》載馮異“使壯士變服與赤眉同,伏於道側。旦日,赤眉使萬人攻異前部,異裁出兵以救之。賊見勢弱,遂悉眾攻異,異乃縱兵大戰。日昃,賊氣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追擊,大破於崤底,降男女八萬人。餘眾尚十餘萬,東走宜陽降。”再如唐末高仁厚平定四川的盜賊之亂,採用了招安策略分化賊軍,然後平定成都。由是天子“天子御樓勞軍,授仁厚檢校尚書左僕射、眉州刺史”(事具《新唐書》本傳)。再如唐昭宗時書生王先成的獻策王宗侃招降亂民,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等到招安榜文貼出,“山中民競出,赴招安寨如歸市,寨不能容,斥而廣之……”(《資治通鑒·唐紀》),遂平定西川。足見,世間君子只要深刻體會《老子》的話,則治理天下之大計已領悟一半了。

     

                    附原文

                  民不畏死

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則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讀者至此,多以為老氏好殺。夫老氏豈好殺者哉?旨意盖以戒時君世主視民為至愚至賤,輕盡其命,若刈草菅。使之知民情状,人人能與我為敵國,懔乎常有朽索馭六馬之懼。故繼之曰:“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希有不傷其手矣。”下篇又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且人情莫不欲夀,雖衰貧至骨,瀕於餓隷,其與受僇而死有間矣,烏有不畏者哉?自古以來,時運俶擾,至於空天下而為盗賊,及夷考其故,亂之始生,民未嘗有不靖之心也。秦漢隋唐之末,土崩魚爛,比屋可誅。然凶暴如王仙芝、黄巢,不過僥覬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豈復有滔天之患哉!龔遂之清渤海,馮異之定闗中,髙仁厚之平蜀盗,王先成之說王宗侃,民情可見。世之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訓,思過半矣。《民不畏死》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