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蕭房知人》鈔記

(2024-08-07 09:32:33)
标签:

书法

文化

韓昌黎《雜說四》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此言信然。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三收有《蕭房知人》一篇,蓋讚蕭何與房玄齡的識人之才也。其中蕭何乃輔佐劉邦定天下之謀臣,而房玄齡乃李世民身邊之佐臣,二人雖相去近千年,卻共同成就了漢、唐帝業。
當劉邦進軍南鄭時,諸將中韓信逃亡了,這時蕭何未及通稟劉邦便逕自追去,以找回韓信。為了這事,劉邦罵蕭何道:“軍中諸將逃亡不下十多人,您並無所追;唯獨韓信逃亡你便去追,真是騙人。”蕭何回稟道:諸將容易得到,至於韓信,那是國士無雙。您如果一定要爭得天下,除非韓信,沒有其他人可與成事的了。劉邦雖無識人之眼光,但他認定了蕭何,且頭腦也反映靈活,因而拜韓信為大將軍,由他擊敗項羽以成就帝業。同理,唐太宗時還在做秦王時,王府諸部屬多外遷,李世民很擔憂這事。此時,他門下的謀臣房玄齡説:離開的部屬雖多但並不足惜,但其中杜如晦這個人是輔佐君王的良才,您如果一定要經營天下,捨棄了杜如晦便沒有能助你成功的人了。李世民由是上表將杜如晦留在幕下,李唐開國,杜如晦便成了一代名相。
蕭何與杜如晦的去留關涉到天下的或興盛或滅亡或大治或紛亂,而能識別此二人者,唯有蕭何與房玄齡,足見蕭、房兩人是眾所不及的。當年的樊噲跟著劉邦起事,在攻佔長安後他勸劉邦撤離皇宮屯軍灞上,在鴻門宴中幫助劉邦解危,也可謂功勞卓著了。但是,像這樣的人,韓信居然不願意與他為伍,因為這兩人的素質並不在同一起點上。同理,李世民時期,有位名叫唐儉的大臣,他在唐高祖駕臨蒲津時揭發了獨孤懷恩謀反之實,且有說服突厥頡利可汗等功,也並非一般庸臣,可是李靖並不珍惜他。大抵在蕭何與李靖的眼裏,韓信與杜如晦猶如熊羆,而樊噲與唐儉只不過是狸狌罷了。
帝王功業的成就,並非一人的謀略可成,必須期待如韓信那般的將才,有如杜如晦那般的相才共事,方有成功的可能。而要能募得這樣的將相之才,唯有把蕭何與房玄齡一類的奇才安置在帳下,方能吸引各類人才齊聚麾下。也就是說,帝王功業的成就,必須將伯樂一類的奇才招攬到自家麾下,才可吸納天下英才齊聚。

附原文
蕭房知人
漢祖至南鄭,韓信亡去,蕭何自追之。上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乃拜信大將,遂成漢業。唐太宗為秦王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喬曰:“去者雖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經營四方,捨如晦無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為名相。二人之去留,繫興替治亂如此,蕭、房之知人,所以為莫及也。樊噲從高祖起豐、沛,勸灞上之還,解鴻門之厄,功亦不細矣,而韓信羞與為伍。唐儉贊太宗建大策,發蒲津之謀,定突厥之計,非庸臣也,而李靖以為不足惜。蓋以信、靖而視噲、儉,猶熊羆之與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將如韓信,相如杜公,而後用之,不亦難乎!惟能置蕭、房於帷幄中,拔茅彙進,則珠玉無脛而至矣。《蕭房知人》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