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石綱遺石》鈔記

(2024-07-05 09:21:53)
标签:

书法

文化

宋徽宗趙佶統治時期(1100年~1126年),生活奢侈腐化,揮霍無度。為營造宮苑艮岳,從江浙地區大量搜羅花石。當時具體負責此事的便是蘇州人朱勔。由於他頗懂山石鑒賞之道,被權相蔡京推薦管理蘇杭應奉局。凡是朱勔看中的一木一石、一花一草,無論所屬何人,都會被應奉局以黃紙封條而強取豪奪,不管石塊所處的位置如何偏僻,都要不計民力、財力而搬運出來,再以船隊花石綱經淮河、汴河運往京城。在運送花石的過程中,大量民房、橋梁、城垣被拆除,以方便船隻通過。花石綱前後持續二十多年,給江南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篇散文描述了北宋花石綱在運送奇花異石時,遺落在越中的兩塊嶙峋美石,其外形空靈疏爽、變幻百出。
蘇東坡有云:“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此言碻矣。宋徽宗當年窮全國之力搜刮江浙奇石二十餘年,江浙應該不會再有奇石了,然總有朱勔沒法得到之孑遺存焉。也就是說,儘管徽宗搜刮無遺,但總是難免網漏吞舟也。張岱所載江浙奇石有二,其一是紹興董文簡齋中之石,其二是吳門徐清之家的奇石。作者先介紹了董文簡齋中的奇石,其石頭外貌磊落端正,石中有多個孔穴突出,顯得疏朗明快,不假雕琢即見靈異波譎之貌。此石本是當年朱勔搜刮花石綱所遺留下來的,後來存放於詩人陸遊家裏,而今才流入董文簡家。董文簡將此奇石竪立在庭院中,在奇石後面種了一株白皮松,好似樹對石耳語又似石背着這株樹,二者相得益彰。董文簡在奇石北面建了一座軒室,命名曰“獨石軒”,作為有奇石映襯的軒室,這應該也是獨一無二的。陶望齡先生曾在此軒室讀書,因作銘文記載了此事。
至於江南花石綱所遺之石,吳門徐清之家的奇石,應當稱得上是奇石之祖。整個石頭高一丈五尺,當年朱勔將此石移入船上,由於石下的托盤沉入了太湖底,朱勔派人尋覓不得,因而就遺落在此間了。此後,有烏程董份將此石用船運走此石,可當進入中流時卻翻了船。董份招募善水性者入水打撈,首先獲得了奇石的托盤,讓大家感到十分驚訝,再入水取石時,奇石不久便被撈起。當時的人們將此比作延平津之龍泉、大阿兩劍。過了幾十年之後,此石便為徐氏所有,然後再傳便到了徐清之手裏。徐清之花了三百金將此石竪起,這奇石連底盤一起高約兩丈多,其外形變幻百出,無法用言語描述其形狀之美。大約就像吳無奇遊黃山一樣,一旦遇上怪石就睜大眼睛叫道:“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北宋末期,徽宗舉全國之力,蒐尋奇石二十餘年,按理說江南奇石應該殆盡。然而天下之物各有分定,儘管江南奇石不多,但還有董文簡獨石軒的奇石,更有徐清之的兩丈高的奇石。尤其是後者,當年朱勔費盡力氣想將之運到汴梁,可偏偏托盤沉入了太湖,就是不讓他帶走,這豈不是緣分所定麼?足見,吾人對於身外物萬不可執着,應取隨緣得之亦隨緣散之,方合於物理。

附原文
越中無佳石。董文簡齋中一石,磊塊正骨,窋[穴+吒]數孔,疏爽明易,不作靈譎波詭,朱勔花石綱所遺,陸放翁家物也。文簡豎之庭除,石後種剔牙松一株,辟咡負劍,與石意相得。文簡軒其北,名“獨石軒”,石之軒獨之無異也。石簣先生讀書其中,勒銘志之。
大江以南花石綱遺石,以吳門徐清之家一石為石祖。石高丈五,朱勔移舟中,石盤沈太湖底,覓不得,遂不果行。後歸烏程董氏,載至中流,船復覆。董氏破資募善入水者取之。先得其盤,詫異之,又溺水取石,石亦旋起。時人比之延津劍焉。後數十年,遂為徐氏有。再傳至清之,以三百金豎之。石連底高二丈許,變幻百出,無可名狀。大約如吳無奇遊黃山,見一怪石,輒瞋目叫曰:“豈有此理!豈有此理!”《花石綱遺石》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硯》鈔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