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小雅·采薇》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小雅·采薇》是一曲行伍之歌,為戍邊將士所作,蓋作於西周時期。此詩以一個返鄉戍卒的口吻,唱出從軍將士艱辛的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前五章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禦敵致勝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這首詩運用了以重疊句式起興的手法,兼以比喻詠物,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凱旋這兩個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是《詩經》中廣為傳誦的名句。
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毛詩序》説:“《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禦西戎及北狄之亂,歌《采薇》以遣之。”毛詩認為《小雅·采薇》是作於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注:“《詩·采薇序》與此略同。”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小雅·采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史記·周本紀》:“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采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恒、方玉潤都反對此說。說是周懿王時事,“經傳皆無明文”(程俊英等《詩經註析》),《漢書》晚出,實是據詩立說,不能反證。說是宣王時事,所據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獻佐證。陳子展《詩經直解》謂:“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潤《詩經原始》謂:“至作詩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時世難以臆斷,詩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強不知以為知耶?”
玁狁作為我國西北的一個部落,殆即後世所謂匈奴者,其習俗以遊牧為生,具有很強的侵略性,一直是危害我國西北邊陲的大患。大抵從西周起至明代止,這個部落一直在騷擾掠奪我國西北邊陲,有時甚至深入我國腹地大肆劫掠。直至清代,匈奴雖然沒有劫掠我國的能力,但西北的沙俄又成了劫掠我國的元凶,沙俄侵佔了我國西北與東北大量土地,至今尚未歸還。自古至今,歷朝為了內地人民能夠安生,則必然會出兵抵禦西北邊陲的寇掠,則《采薇》一詩蓋先秦時戍邊將士所作也。
此詩的前三章採用疊語起興,然其中的“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與“薇亦剛止”則分別表述了豌豆生長變化。而第一章的“歲亦莫止”與第三章的“歲亦陽止”,則更說明了時令的更替。足見此詩在興中亦有相應的變化,體現了戍邊將士在外征戰的時間之長久,自然包含了戍守將士的辛酸。值得注意的是,本詩雖然充滿了征戰之辛苦,然詩歌的主人公卻是怨而不傷的。因為致使他們靡室靡家的是玁狁的劫掠,致使這些將士不能安居的原因也是玁狁的侵略。在第二章則敘述了戍卒的憂心焦慮與征戰的載饑載渴,乃至因為我方的防守沒有穩定而致使將士無法獲知家人消息。第三章中敘說了戰事沒有止息,因而將士們起居也無常,隨時必須應對玁狁的寇掠。惟其如此,大家心裏感覺很痛苦,也非常擔心從此便不能回家了。
此詩的後三章則句式有所變化,沒有再用起興的方式敘事了,而是從戰地實況來描述戍守的艱苦。第四章發軔則設問那絢爛盛開的是什麽花兒,接著自答曰是棠棣花開鮮美如此。又接著設問曰那高大的戰車是咋樣呀?那是我們將軍的座駕呀。當戰車出動的時候,四匹雄壯的馬拉著奔走,多麽高大雄壯!由於戰事的複雜,將士們不敢在一個地方駐紮,一個月裏要轉戰多地,取得多次勝利。第五章接著描寫將士們出征的雄烈場面,那四匹大馬拉著的戰車,何其高大雄壯!那可是咱們將軍作戰的依憑,也是我們兵士進軍的庇護呀。由於這些戰馬訓練有素,因而拉車前進時顯得安閒不躁,咱們將軍則配帶着象牙裝飾的彎弓與魚皮製成的箭袋。咱們的軍隊每日都在警戒,一點不敢放鬆警惕,那是因為玁狁一直在頻繁地寇掠。第六章描寫將士們凱旋的場面,也描述了歸途的艱難困苦。前面四句分別描寫了出征與歸途所見的場景,疇昔我們出征時,正當楊柳依依的暖春;而今我們的歸來,卻是大雪紛飛的景象。與此同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也成為了後世傳誦的佳句。由於氣候惡劣,因而行進的速度遲緩,讓我們一路遭盡了饑餓與口渴之罪。此時我們的心情真的很傷悲呀。可是沒有人會理解我們此時複雜的心緒。
要而言之,《采薇》一詩雖有哀怨,但它畢竟怨而不傷,詩歌非但描寫了戍守將士的艱苦生活,同時為了內地人民能安定地生活,他們的付出也很值得。記得唐時王昌齡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句,足見李唐時匈奴一直是國人防範之重點。直至明代的土木堡之役,明朝的君王竟被匈奴所俘獲,足見玁狁對我國滋擾之甚。
小雅 ·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前一篇:《毛詩·豳風·東山》鈔後
后一篇:《陶庵夢憶序》鈔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