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表聖奏議序》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北宋田錫,字表聖,其先京兆人,唐末,徒蜀之洪雅。登太平興國三年進士,官至諫議大夫,事跡具《宋史》本傳。田錫一生著有奏議十餘篇,然其提議很少為宋廷採用,東坡愍其忠諒,遂為其奏議作序,以廣流傳。到了明代有給事中安磐重新搜輯,共得其奏疏十四篇,附以錫所作《箴序》二篇,本傳及《墓誌銘》二篇以梓世。據說田錫另有《咸平集》三十卷行世,而現今巴蜀書社所印行的《咸平集》竟有五十卷焉。在北宋時期,田錫的奏議蓋由田氏後人遴選,節略了不甚具有代表性者,因而僅有十篇。可是,到了後世,人們整理的篇目反而增多,其間不免羼入某些瑕疵,甚至是他人的作品。為此,做研究者宜審定文獻梓世之年代,越是早期版本,越具有真實性,越具有學術價值。
田錫其人作為宋初的一名言官,應該還是略有建樹的,不然其後人怎會為之整理奏議文字,東坡更不會為之短引。然而要究其才學,尤其是如賈太傅那種少年天才,則恐遠遜之矣。東坡與田錫同是四川人,為家鄉名人作序,自是不便推卸之事,因而序中也就將田錫與賈誼作了比照。作為言官,田錫自然是仗義執言,其言辭不免犀利刺人,然其剴切之忠,亦寄托於斯矣。東坡大力讚賞其“直言”,謂“自敵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然言辭如此率直之諫官,還能得到朝廷之重用,足見宋初君王之聖明了。作為治世的言官,盡可騁其言辭以危人主,然於末世,則恐須斂鍔藏鋒矣。
接著,東坡以賈太傅為例,論及了治世的言官是如何輔佐君主的,即“憂治世而危明主”。原因是明主有絕人之天資,因而必然輕視其臣子,而治世並無很大的憂患,因而君王也把民情想得過於簡單。譬如漢文帝時天下大治,以故“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對此甚為恐懼,認為“天下有可長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詳見賈誼《治安策》)。然而,後世並沒有人認為文帝沒有作為,也沒有人認為賈誼的言辭過於激烈。由此可見,君子處治世事明君,理當如此,並無什麽不當。賈誼的仕途雖然遭逢坎坷,但他所建言,大多已經付諸實施,只因他過早去世,因而功績並未彰顯於當時。他的有些提議當時並未採用,比如賈誼建言讓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分給其子孫,漢文帝時沒有來得及採用。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有位名叫主父偃的官員便推行了此法,使得西漢的諸侯割據轉為平緩。而今田表聖的建言,宋君所採用者僅十之五六,怎知後世就沒有如主父偃那樣的大臣來實施呢?為此,故結集此書,俾其廣為流傳,後世必有與田公所見略同者借鑒之,這也是忠臣孝子應盡的職分。我們透過卒章處的“忠臣孝子之志”一語,更可認定是田錫後人整理了這本奏議,然後找東坡作序的。
附原文
田表聖奏議序
故諫議大夫贈司徒田公表聖奏議十篇。嗚呼!田公,古之遺直也。其盡言不諱,蓋自敵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況於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聖也。自太平興國以來,至於咸平,可謂天下大治,千載一時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絕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夫有絕人之資,必輕其臣;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懼也。方漢文時,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之言曰:“天下有可長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後世不以是少漢文,亦不以是甚賈誼。由此觀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當如是也。
誼雖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於時。然誼嘗建言,使諸侯王子孫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歷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舉行之,漢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來世不有若偃者舉而行之歟?願廣其書於世,必有與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前一篇:《阿房宮賦》鈔記
										后一篇:《王君寶繪堂記》鈔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