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澗記》鈔後

(2024-05-19 09:36:47)
标签:

书法

文化

人們之所以在飽食煖衣之餘,還須去遊山玩水,乃在於娛情悅性,使主體情志得到適度的宣洩與調暢。但凡能得山水之樂者,無不是將主體直接融入客體之中,使情與景交融於一體,方能獲得愉悅情性的效果。《石澗記》是柳宗貶官永州所寫“永州八記”的第七篇遊記,若以而今的景觀理念去評判,未見得哪裏就如此令人陶醉。然而柳宗元作為罪臣遷謫此地,除了能領取菲薄的俸祿之外,並無任何參政議政的權利,若不投身於美好的大自然,則將慘怛抑鬱而終。由是,子厚投身於永州山水,自可忘身忘世,從而將他從政治打擊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在記中,作者先寫初到石澗,站立橋上所得的整體印象,捕捉住了石澗水大的特徵,然後分寫澗石的奇姿異態和澗水的細膩美麗,悅耳動聽。石千姿百態的靜態美與水晝夜不息的動態美和聲態美有機結合,構成了清新寧靜、令人心動神搖的優美境界,使作者產生了揭衣跣足去水中尋樂的濃厚興趣。那清波漾漾的水流,那叮咚作響的水音,那蔥蔥鬱鬱的樹木,那重重疊疊的巖石,構成了幽雅而清淡的迷人神韻,使作者情不自己地,連用兩個極有深度,極有力度的詰句,宣泄出自已的興奮之意,自得之情,超越了古人和來者。古人不可得知,來者不可預料,而唯獨自己能夠得知,親歷,這中間摻和著作者多少辛酸苦辣。不遭貶斥,何能遊斯地,遇斯景,有斯樂呢!因此,這是一種苦中樂,樂中苦啊!
在記中,作者敘事,交待來龍去脈,筆墨經濟而凝煉;描寫,巧用博喻,語言優美而形象;抒情,融合身世,味道濃鬱而深永:三者熔於一爐,互相輝映,鑄造成了具有不朽審美價值的藝術篇章。特別是文尾對於山路和水道曲折、幽深的刻意描寫,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樂的東西雖多,卻在陡峭險峻的深山幽林裏,使遊者不能見到,美景不得問世。言外之意,深藏不露,不遇之感,涵蓄其中,由此而加重了文間的抒情意味,給人留下了思索回味的無窮餘韻。
此記文字精警,字字蘊含了無窮的語言表現藝術魅力,真有劉勰所謂“字不得減”之謂。比如寫石澗之澗底形狀,則曰“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寫澗水則曰:“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無不是凝練語言之精華。再如子厚對於如何領略山水之美,亦自有其道,他“揭跣而往”之後,便清除了腐木落葉,使澗旁露出一大片空地來。然後將胡床擺設進去,讓遊人舒服地靠坐在交椅上欣賞那“交絡之流,觸激之音”。此時,遊人的頭上有翠羽之濃蔭覆蓋,不會遭受陽光暴曬;而澗旁有如龍鱗的奇石也會將其美妙獻給遊人。凡此種種,均可見出子厚非但具有極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尤具超人的慧眼與審美情趣。
人生世上,焉能事事如意,若要統計起來,不如意者蓋十有八九矣。人若處於失意之際,不如學習子厚到美好的大自然中走走,或許會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迎來柳暗花明的美好心情。
附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牀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石澗記》鈔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