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蔡論》再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嵇叔夜之《管蔡論》在有晉時當為驚世駭俗之論,嵇康對於管蔡的忠誠已有反復論證,故爾筆者不擬再去闡述,然對於攝政王周公旦,本人頗有微辭焉。嵇康儘管大膽地“非湯、武而薄孔、周”,然在本論中對於周公旦並未過多質疑否認,也未對周公旦的專權提出過多批評,而僅是肯定了管蔡二人所謂的“流言”,乃是出自於赤誠。由於武王發早隕,成王誦年幼,只得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暫且攝政。此時,若無同宗兄弟相互監督,則武王發打下的江山有有可能旁落他人之手。事實上正好是因為有如管蔡等同宗兄弟盯著,姬旦才不至於取而代之,最終還政於成王誦。
若說管蔡之過,蓋在利用監管武庚的實權,發動兵諫,這便給了姬旦口實,也釀就了自身遭誅的悲劇。若果只是放出“流言”震懾姬旦,使之不敢過於放肆專橫,則或許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再說姬旦,他雖為攝政王,但畢竟與管蔡之間有手足之情,諸事自有商量斟酌的餘地,何必招致兵戎相見?透過後世所盛傳的“桐葉封弟”,則可見出姬旦非但對於管蔡冷血,他對於年幼的君王也是殘忍得不容許其有童年。想必姬旦在處理朝政時,往往會獨斷專行,容不得他人半點異議。
至於姬旦在征伐管蔡取勝之後,處決了管叔鮮,流放了蔡叔度,也並非是為了幼主姬誦,而是為了穩固自身的權力,給他自己立威罷了。因為無論是管叔鮮,抑或是蔡叔度,他們壓根就不反姬誦,而是針對姬旦的專權。若果姬旦攝政時能夠平和一點,對於幼主能夠寬容一點,也絕不會引發管蔡騷亂。正是因為有諸如管蔡這樣的同宗兄弟眼盯著姬旦,他最終還是不敢取而代之,不得不還政成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