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贊》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廿四史之第一部,《史記》的史學觀著實進步且為可貴矣。作為秦漢之際的西楚霸王項羽,他雖未能善終,且沒有完全控制天下,但他帥五諸侯攻秦,遂“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在秦楚之際雖有楚漢之爭,然至少在五年中項羽實質上掌控了天下,因而太史公並沒有以成敗論英雄,仍將項羽列入本紀之中。這在他身為漢臣的身份下,能如此評論歷史人物,更是亙古罕見的。太史公認為:項羽“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也就是說雖不得正位,然有其實也。
在肯定項羽的歷史地位的同時,太史公對於項羽一生所犯下的致命錯誤,也沒有絲毫掩飾,而是秉筆直書。太史公列數了項羽的兩個致命性錯誤:一是他過早地放逐義帝而自立,招致天下人背叛,這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項羽在攻入秦都咸陽之後,為了控制天下,考慮秦滅六國楚最無罪,因立懷王爲義帝(即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項羽本紀》載:“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這個義帝是項羽樹立的,但他不久又想廢除義帝而自立,因封義帝爲侯,最後將義帝殺害。像他這樣朝令夕改,且不顧天下人觀感而暗殺義帝之舉,自然會招致天下眾叛親離的。二是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試圖以力征經營天下,這是導致他滅亡的更重要的原因。說白了,就是項羽拿打天下的這套來治理天下,這自然不難招致失敗的結局。也由於他的這一致命錯誤,衍生了他背關懷楚的戰略性錯誤,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不過是一種自我顯擺罷了。惟其如此,他放棄了秦中等衝要之地,仗著自己的蠻力而回歸了故鄉。從普遍規律來看,打天下必然要依仗武力,而治天下則必然要依靠文治,切不能依仗武力。更可悲的是項羽在最終滅亡之際尚不覺悟,他認為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真是至死不悟呀!對於項羽的這些致命錯誤,太史公也做了充分的分析,可謂評論公允,古今難得之良史也!
附原文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