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產不毀鄉校》鈔記

(2023-11-12 10:53:55)
标签:

书法

文化


春秋時的鄉校,使人聯想到古代希臘和羅馬的民主政治。在希臘、羅馬,凡自由民,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鄉校自由地議論政治,與希臘、羅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個重大差別:鄉校的平民百姓雖然可以議政,卻無權參政,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此,二者有實質性的差別。不過,考慮到中國傳統等級制度之下的政治專制,能移開一個口子讓老百姓無所顧忌、暢所欲言地議論統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氣魄和開闊的胸襟。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算得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會見到一次。完全可以設想到老百姓議政的內容,比如國家的繁榮昌盛,社會的風習,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施政方針,一直到宮廷秘聞,某個官員乃至國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麼樣的話題,平民百姓中橫挑鼻子豎挑眼、雞蛋裏面挑骨頭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都有相對公平的衡量尺度,他們眼睛盯住的是統治者的施政實績,而不是統治者的誇誇其談。可以打個比方,老百姓的評論,是統治者所作所為的無情的鏡子。統治者可以用高壓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卻無法使人們不在心裏估價,無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並不意味著順從;相反,沉默中蘊含著可怕的力量。
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身為上卿,約略相當於後世所謂宰相的職位。在他主政鄭國時可以包容鄉校,讓民眾自由地在那發表各自的看法,從而作為自己施政的借鑒,委實是難能可貴的。惟其如此,鄭國在子產主政時期社會太平,經濟活躍,一度展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在子產看來,保留鄉校,讓民眾有個宣洩自己意見的口子,勝過堵塞一切言路的做法。記得《國語》所載的周厲王曾用衛巫監謗,雖然短暫地杜絕了世人對他的誹謗,但厲王畢竟還是承擔了“三年流王於彘”的後果。作為封建專制的統治者,一般很難容忍別人尤其是下民的批評,像子產這樣保留鄉校這個言路窗口,誠須博大的胸襟方能做到。在子產看來,民眾在鄉校中發表意見,“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他是把鄉校當作借鑒的鏡子看待的。另一方面,子產認為忠善可以損怨,而作威不可防怨,因而民眾在鄉校發言也是社會的一個減壓閥,可以消除民怨。如果民怨積鬱過多,猶如河川積水過多,必然潰泛,所謂“大決所犯,傷人必多”也。子產將鄉校當作疏導民怨河川的口子,著實高明,而他能將逆耳的民眾言論當作醫病的良藥,則更是其了不起之處。因此,非但鄭大夫然明認為子產“信可事也”,就連孔子也認為“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附原文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20)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16),豈唯二三臣(17)?」
仲尼聞是語也,曰(18):「以是觀之(19),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鄉校:地方上的學校,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遊樂、議政的場所。除了"鄉校"一詞,還有學府、太學、國子監、庠、私塾、書院、國學、官學、蒙學等古代用來表示學校的詞語。
執政:指掌握政權的人。
然明:鄭國大夫,姓鬷(zng),名蔑,字然明。
何如:如何,等於說怎麼樣。
何為:為什麼?表示不同意的詰問。
夫:句首語氣詞,引起議論。退而游焉:退:工作完畢後回來。游:閑逛。焉:句末語氣詞,無意義。
善否(p):好和不好。
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
作威;擺出威風。防:堵住。
遽(jù):立即,馬上。
防:堵塞。川:河流。
道:同「導」,疏通,引導。
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藥:名詞作動詞,以...為藥,當作(治病)的良藥。之:指鄭人的議論。
蔑:指鄭大夫,然明,姓鬷(zng),名蔑,字然明。今而後:從今以後。信:確實,實在。可事:可以成事。
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其:語氣詞。
二三:泛指复数。這些,這幾位。
(18)仲尼:孔子的字。是:這。下文「以是觀之」的「是」同。
(19)是:這(是)
(20)毀: 摧毀,這裏指廢除。
《子產不毀鄉校》鈔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