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銘》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張載(生卒年不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托病告歸,著有《張孟陽集》。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以故《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
劍閣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劍山,歷來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勢險要,峭壁對峙如門,無路可通。相傳諸葛亮在此修棧道,也稱閣道,故名劍閣。太康(280年~289年)初年,張載隨父赴蜀郡太守任,路過此地,四望山川,懷古思今而作此文。益州刺史見而愛之,上獻朝廷,得到晉武帝的贊賞,命人刻石,真正成為銘文。
附原文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併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