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驢志》鈔記

标签:
书法文化 |
王若虛生當金末亂世,官僚階層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河北大旱,人心惶急。鎮陽(今河北正定)帥府求雨心急,竟然相信焚燒白驢可以求雨。作者針對當時的迷信思想,用寓言的形式,借白驢托夢,創作了寓言小品《焚驢志》。文章通過祈雨焚驢這一荒誕行為,嘲笑執權要者的昏庸愚昧、迂腐無能,更借白驢訴冤之辭,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統治者的鄙薄和對貧苦無告的下層百姓的同情。白驢的剛強、明智,以及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和鎮陽帥之昏庸形成尖銳的對比。文字樸實無華,不事雕琢,形象生動,耐人尋味。
對於水旱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即便在現代社會,人們也往往無能為力,而在生產力遠遜現代的古時,則常以各種不同的禳災方式來面對。各地的地方官吏乃至朝堂帝王,面對災害往往會屠宰牲口以祭祀神靈,甚至還會遷禍於人以屠戮臣民,如漢之烹桑弘羊便是其例。王若虛在這裏巧妙地借白驢之口,揭露了鎮陽帥之無辜遷禍於異類畜生之黃唐之舉,辛辣地諷刺了官僚階層之腐朽與無能。顯然,白驢託夢之說,乃是王若虛虛擬之辭,然其說非但揭示了歸咎於畜類的荒唐,揶揄了當時統治者的腐敗無能。
附原文
《焚驢志》
王若虛
歲己未(1),河朔大旱,遠邇焦然無主賴(2)。鎮陽帥自言憂農,督下祈雨甚急。厭禳小數(3),靡不為之,竟無驗。既久,怪誣之說興(4)。適民家有產白驢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雲方興,驢輒仰號之,雲輒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5),眾萬以附。帥聞,以為然,命亟取,將焚之。
驢見夢於府之屬某曰(6):“冤哉焚也!
天禍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預焉(7)?吾生不幸為異類(8),又不幸墮於畜獸。乘負駕馭,惟人所命;
驅叱鞭箠,亦惟所加。勞辱以終,吾分然也(9)。若乃水旱之事,豈其所知,而欲斯酷歟(10)? 孰誣我者,而帥從之!
禍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11)。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禱(12),言出而雨;
衛之旱也,為伐邢之役(13),師興而雨;漢旱,卜式請烹弘羊(14);
唐旱,李中敏乞斬鄭注(15)。救旱之術多矣,盍亦求諸是類乎?求之不得,無所歸咎,則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諸人,不委諸天,以無稽之言,而謂我之愆(16)。嘻,其不然!
暴巫投魃(17),既已迂矣,今茲無乃復甚?殺我而有利於人,吾何愛一死?如其未也,焉用為是以益惡(18)?濫殺不仁,輕信不智,不仁不智,帥胡取焉?吾子,其屬也,敢私以訴(19)”。
某謝而覺(20),請諸帥而釋之。人情初不懌也(21)。未幾而雨,則彌月不解(22),潦溢傷禾(23),歲卒以空(24)。人無復議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歲己未: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
(2)邇:近。焦然:禾苗枯焦的樣子。無主賴: 沒有依靠。
(3)厭禳:
祈禱解除災難。小數:小法術。
(4)怪: 怪異。誣:
無根據。
(5)臆倡:
胡亂提倡。
(6)見夢: 托夢。府之屬:
帥府中的僚屬。
(7)預:
相干。
(8)異類:
非人類。
(9)分:
本分。
(10)寘:同置。 酷:
酷刑。
(11)委:
聽之任之。
(12)桑林:地名,
桑山之林。
(13)邢:
古國名,在今河北省邢臺市西南。
(14)卜式:漢代河南人。弘羊:桑弘羊,漢代洛陽人,漢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大司農。
(15)李中敏:
唐時隴西人,曾任監察御史等。
(16)愆:
過失。
(17)暴:同“曝”。投:
驅趕。魃(ba):旱神。
(18)益:
增添。
(19)私: 私自。訴:
申訴。
(20)謝:道歉。覺:
醒。
(21)懌:
高興。
(22)彌:
滿。解:停止。
(23)潦(lao):
澇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