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城《感觉》赏析[R]

(2017-05-14 10:19:14)
标签:

当代诗歌

朦胧诗

感觉

分类: 中国当代文学

     《感觉》当代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顾城的一首朦胧诗。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它穿透历史所有的朦胧,模糊,点激在我们的心灵,燃起我们对生活的厚重而无奈却又热情向前的感触。

顾城《感觉》赏析[R]

      一、诗歌原文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选自《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诗歌赏析】

   郭沫若曾对他的学生说:诗是什么?诗是一种感觉,只要老实地将你对事物的感觉写出来,便成为诗了。”由他这么一说,诗仿佛成了极为容易的事。其实不然,诗是一种极艰辛的情感表达,因为感觉,即我们所谓的直觉或灵感很难把捉,它们总是像流星样在我们的心空倏忽而来,倏忽而去。

   读顾城的朦胧诗,读的就是感觉,它穿透历史所有的朦胧,模糊,点激在我们的心灵,燃起我们对生活的厚重而无奈却又热情向前的感触,这是诗人独特的感觉的伟力,它们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

   感觉总是朦胧,总是飘忽不定,它不接受思考的描绘,更不受理性的统辖。而感觉一旦与由思维导致的理性发生联系,便会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画家心中的愿望,幻想,冲动等在画笔错落有致的涂描中,化作了动人的色彩效果。

   读顾城的《感觉》,你不难发现:感觉与色彩的关系,即由感觉到色彩形相,他历经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这份思考,是诗人所要向世人倾诉的。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细究起来,灰色,本代表忧伤、悲凄、闷郁等情愫,诗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间光明背后的污浊,美饰背后的丑陋,事实背后的真相,使他觉着压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没有铺设丁点亮色,诗人怎能忍受得了这层层架设的“灰色”,我们希望诗人多少给我们一点明丽的色彩,以满足我们视觉“色欲”的乐趣。

   读下来,发现,诗人似乎明白读者对于行行“灰色”的诗行实在枯燥的心理感应,敷衍般地给了我们一丝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两个孩子/一个红的/一个淡绿”。

   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红色的孩子,绿色的孩子,终于“活泼嬉笑着”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总是被视作纯洁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征,他们“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现,给人眼前一亮的“生命与活力与新生与希望”,但是,他们将走向哪里呢?

   没有天国在他们的前方,他们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着灰色的路,迎着灰色的雨,走进灰色的楼。人间没有天国可以使他们的红色和绿色永恒不变,他们必然走向别种色彩,不是绝对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红或绿。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摘编自应届毕业生、百度知道

诗歌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