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杜运燮1979年的作品。这不是一首单纯咏秋的写景诗,其中每一景物均有具体的暗示,其内在结构是立体的,包括了景的描写与暗示现实两个层面。诗人写的是个人的感受,却表达了经历文革动乱并遭受过种种磨难的人的共同体验。
![杜运燮《秋》浅析[R] 杜运燮《秋》浅析[R]](//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诗歌原文
秋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单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广;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呵,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醒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手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选自《诗刊》1980年第一期)
【诗歌赏析】
《秋》是杜运燮1979年的作品。这不是一首单纯咏秋的写景诗,其中每一景物均有具体的暗示,其内在结构是立体的,包括了景的描写与暗示现实两个层面。诗人写的是个人的感受,却表达了经历文革动乱并遭受过种种磨难的人的共同体验。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是全诗的主题,上与鸽哨成熟的音调相承,下与酿成的好酒、染透的秋花秋叶相接,形成一片成熟的景象。
《秋》的主旨本是人在“文革”后回到正常社会时的感受,歌颂自然和民族“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可却不和盘托出,而是顺应现代诗的发展趋势,使诗情物化,在写实与象征之间飞动。它提供了两个互相融合的信息源——写实与象征,像时时在写自然之秋,但1979年北京秋天的时代替景介入,使它实则在影射自然物象背后社会、现实的“成熟”之秋,充溢着浓郁的政治“情结”。自然之秋的散点通视,都为象征共同的主旨“智慧、感情都成热的季节”。
表现政治氛围中的感受是大而空泛的题目,而诗人却以走向具象又超越具象的象征艺术探索,使诗的整体乃至每个意象、细节单位都充满了形而上的内蕴,虚实相生,有种不把话说尽的合蓄。其实诗人都应学会委婉地说话。
秋在诗中历来和悲伤相连,诗人却使它来了一个隐喻收获的现代变奏。
【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2002),笔名吴进、吴达翰,福建古田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诗人、爱国归侨,“九叶派”诗人之一。
大学期间曾应召入飞虎队和中国驻印军任翻译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杜运燮的诗作《秋》
因为“朦胧”曾被诗评质疑,之后“朦胧”一词逐渐演变成诗歌史上的专用名词。杜运燮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摘编自语文网中网、lzy63的博客
诗歌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图片来源:太平洋摄影博客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