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追》是由维吾尔族诗人克里木·霍加用维族语写成,后被译作汉语形式的当代诗歌。“姑娘追”在过去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全诗表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节日活动中的嘻闹逗趣的场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克里木·霍加《姑娘追》赏析[R] 克里木·霍加《姑娘追》赏析[R]](//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诗歌原文
姑娘追
从索莱①到康木拜②这段行程,
(注①:索莱,维吾尔族语,开始并辔同行的起点,亦即返程的终点。
注②:康木拜,并辔同行的终点,亦即返程疾驰的起点。)
姑娘和小伙子并辔徐行。
谁知小伙子说了些什么戏谑的话,
姑娘的腮边泛起羞涩的红晕。
姑娘的缰绳垂在鞍鞯边,
缓缓而行低头佯装没听见。
小伙子神采飞扬跨在雕鞍上,
像只顾盼的山鹰兀立在崖巅。
一声令下射出两支离弦的利箭,
飞驰的骏马仿佛已腾离了地面。
小伙子纵马狂奔抢在先,
一下子把姑娘甩落在后边。
“我这小子穆卡什可不简单,
您尽可把他称作‘疾风’或‘闪电’。”
“您也别小看我的加马希,
她的厉害一会儿您就会瞧见。”
这儿,话音还没有落地,
那儿,姑娘已追到了小伙子身边。
老妈妈高兴的开怀大笑,
一缕愁云却锁住了老大爷的眉尖。
瞧,姑娘嗖得掣起了马鞭,
鞭梢像飞鸟掠翅在小伙子头顶盘旋。
姑娘手中着呼啸生风的皮鞭呵,
不知为什么落下时变得又轻又缓。
老妈妈此时真是春风满面,
女儿毕竟没落在“疾风”的后面;
老大爷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儿子总算没吃上“厉害”的皮鞭。
可这两位老邻居却都还被蒙在鼓里,
哪知道这当儿两家已结为亲眷。
慓([piāo]
古同“剽”。)悍的小伙子已被牢牢的拴住了,
套马索就是姑娘那乌亮的长辫......
1961年
王一之译
(选自《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诗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诗歌赏析】
“姑娘追”,哈萨克语叫“克孜库瓦尔”,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马上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
关于“姑娘追”的起源,哈萨克族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其中一则说:很早很早以前,哈萨克族曾有两个部落头人结成儿女亲家。在姑娘过门的那天,来接亲的人当中有一个快嘴的,夸自己头人的儿子坐骑是从许多马里挑选出来的一匹千里马。这件事传到了姑娘父亲的耳朵里,姑娘的父亲为了夸耀自己的马和女儿的骑术,便说:“我的姑娘骑马向你们接亲去的相反方向跑,如果你们的小伙子追上了我的姑娘,那么今天就过门,否则改日再谈。”来接亲的小伙子迎亲心切,也不甘示弱就答应了这一挑战式条件。两个青年人立即翻身上马,姑娘在前策马奔跑,小伙子在后紧紧追赶。当他追上姑娘并绕到前面时,姑娘提出让小伙子在前面往回跑,自己从后面追,这样由“追姑娘”变成了“姑娘追”。后来,此活动相沿成习,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个传说故事:一个猎人和天鹅仙子结成的夫妻,在结婚那天,骑着两匹雪白的骏马,像白天鹅一样飞翔,互相追逐。他们就是哈萨克人的始祖。后来,哈萨克男女就以驰马互相追逐的方式来促成爱情的结合。
“追姑娘”的活动内容是这样的:
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走向指定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开各种玩笑,甚至可以接吻、拥抱,按习惯,怎么嘻闹逗趣都不为过,姑娘也不会生气。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
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特别是如姑娘本来就喜欢小伙子,那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
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以上内容就是诗歌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场景,因此细细看来:全诗语言质朴,格调清新,表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节日活动中的欢快与乐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作者简介】
克里木·霍加(1928-1988),笔名阿布都克里木。维吾尔族。新疆哈密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南京边疆学校。历任哈密教育科副科长,随军工作团宣传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文艺处干事,中国作协新疆分会副秘书长、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维文室定稿员、维文处副处长,《文学译丛》(维文)主编。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第十个春天》、《春天之歌》、《春天·土壤·种子》、《克里木·霍加诗选》,维译汉《黎·穆特里夫诗选》,汉译维《雷锋之歌》、《毛主席诗词》、《红岩》、《红楼梦》(前三十回)、《杜甫诗选》等。
克里木·霍加的文学生涯是从文学翻译工作开始的。1956年出版的《黎·穆塔里甫诗选》是较早的翻译成果。50、60年代,曾将许多著名的维吾尔诗人、作家的作品译成汉文。稍后将郭沫若、艾青、贺敬之等当代汉族著名诗人的重要诗作,译介给维吾尔族读者。《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红楼梦》前30回及《杜诗一百首》皆出于他的译笔。多次参加毛泽东诗词维吾尔文版的翻译工作,并与他人合作翻译过《红岩》、《李自成》等长篇小说。
编辑整理:姜一柔
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百度百科
小说来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朱栋霖主编·第四卷)
图片来源:太平洋摄影博客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