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金发《在淡死的灰里......》解读[R]

(2016-12-11 17:12:59)
标签:

李金发

现代诗歌

赏析

摘编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在淡死的灰里......

  

在淡死的灰里,

 

可寻出当年的火焰,

 

惟过去之萧条,

 

不能给人温暖之摸索。

 

 

如海浪把我躯体载去,

 

仅存留我的名字在你心里,

 

切勿懊悔这丧失,

 

我终将搁止于你住的海岸上。

 

 

若忘却我的呼唤,

 

你将无痛哭的种子,

 

若忧闷堆满了四壁,

 

可到我心里的隙地来。

 

 

我欲稳睡在裸体的新月之旁,

 

偏怕星儿如晨鸡般呼唤;

 

我欲细语对你说爱,

 

奈那R的喉音又使我舌儿生强。

 

 

(选自《食客与凶杀》,北新书局1927年版)


李金发《在淡死的灰里......》解读[R]

    特色解读

 

     灰色意象

 

      李金发把一系列灰色意象引进诗歌领域,以“丑、怪、忧郁”等为美。

 

      一般诗人常以白云、流水、花朵等作为自己的意象以幸福、理想、和谐等与美好相关的事物为主题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而李金发却不同,他的诗歌主题常充满了丑恶、死亡、梦幻、恐怖、畸形甚至绝望等因素,意象包括污血、残阳、死尸、枯骨、荒野、寒夜……这些灰色的主题和荒诞的意象构成了他诗歌的主要特质,显然,他的这种美学追求,主要受了波特莱尔的影响。波特莱尔曾说:“艺术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可怕的东西用艺术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美,痛苦伴随上音律节奏就使人心神充满了静谧的喜悦。”(《恶之花·序》)。在波特莱尔的影响下,李金发的诗歌表现出一种谜语式的特点。 ( 百度百科 )

 李金发《在淡死的灰里......》解读[R]

     象征主义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才知道中国新诗史上有个李金发,是象征主义的鼻祖,却并不知道其时他已在美国去世。

 

  我不怎么喜欢李金发的诗,以为语言不够顺畅,这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法国开始写诗的他与国内白话文运动是隔膜的。后来到了戴望舒手里,象征主义诗歌方真正显出了神韵,而戴乃我最喜欢的现代诗人之一。但李金发才是中国这个诗歌流派的开创者。

 

  李的诗名在他死后在中国大陆渐渐响亮起来。这与他个人存亡其实无关,而是时代发生了变化。当我们试图越过屏障看见世上更多的东西与逼近更加真实的存在时,读到了李金发那语言运用方式有点像古文却不是古文、仿佛译自外语又并非如此的诗句,晦涩难懂,很难一下子沁入心灵;但又新奇高妙,叫人浮想联翩,而不是一览无余...... ( 详见中国知网 )

 李金发《在淡死的灰里......》解读[R]

整理:一柔

来源: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图片:咏花诗词曲赋文的博客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