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金发《弃妇》赏析[R]

(2016-12-11 15:58:40)
标签:

李金发

现代诗歌

赏析

转载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弃妇,在过去,特别是封建社会,是指被丈夫抛弃的女人。那时没有离婚一说,夫妻散伙只有老公休妻一途,所以也叫“出”,总归是老婆犯了大错,才被逐出的。一般地,弃妇只能回娘家,而娘家人因为她而丢脸,也不会怎么待见她,所以实际上,弃妇也就是被社会抛弃了的人在本词条中主要介绍李金发的同名现代诗《弃妇》。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选自《微雨》,北新书局192511月版)


李金发《弃妇》赏析[R]

   赏析

 

  新文化运动以后,至少是出于博爱、平等新观念,弃妇、妓女、乞丐等弱势人群开始进入文学作品,而弃妇作为被社会抛弃的、或者主动与社会对立的人的形象——其实也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形象,不少人都写过。

 

  这首诗中,弃妇的形象是: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长发遮面,表示落魄;同时,长发也是她仅有的保护,替她隔断世人对她的蔑视和世界的惨苦——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弃妇以这个动作表示,世界对她毫无价值。当然,这样的一个保护是极其微弱的,世界仍在不断地骚扰她,下面就要说到“蚊虫”的狂呼。

 

李金发《弃妇》赏析[R]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蚊鸣虽弱,但仍然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如同震撼了成吉思汗的“荒野狂风”。小声音有大刺激,宋代大诗人黄山谷也写过:“马(齿乞)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马吃草的声音到了午睡人的梦中,居然如暴风巨浪,这是个心理学问题,有人研究过。何况这样的声音发生在耳后,给人的震撼就更大了,李金发在《寒夜之幻觉》还写过:耳后万众杂沓之声/似商人曳货物而走”,耳后的声音真的是更吓人一点。

 

  弃妇生活在无人的山谷里,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山泉、悬崖、红叶”都是“空谷”的分写,所谓“与上帝之灵往返只是自我解嘲而已,只说明她的哀戚无人可诉

 

李金发《弃妇》赏析[R]

  无人可诉是最难受的事情,弃妇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当然只有人才能解决,把烦恼用火烧掉,行不?不行。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这是一个很神妙的句子“烦闷”当然不能用火烧掉,更不可能染在乌鸦的羽毛上,因为乌鸦自己已经够黑了,不可能再承载了。这说明弃妇的烦恼不可能解脱。值得注意的是,乌鸦也是不吉利的家伙。

 

  但这个乌鸦还算够意思,他陪着“弃妇”,“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我觉得这个乌鸦就象是诗人自己,他不能替她解脱,只能陪她“静听舟子之歌”,他们在心理上是相通的。

 

  最后一节,表示了弃妇与人世的绝决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犹如鲁迅《死》中说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这样的弃妇,算是从头硬到尾了

 李金发《弃妇》赏析[R]

 

  这首诗是李金发的代表作,也是最为人垢病的。朱自清在《新文学大系诗集序》中虽然对老李有一些批评,但选诗的时候,仍然尊重他的江湖地位,好象选中有十几首,仅次于闻一多。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朱自清先生的雅量,比如当代大诗人艾青,他与李金发一样,都是留法学美术且后来都以诗出名的人,艾青在他早期名作《马赛》中也有也有与李金发此诗类似的“弃妇”意像和句法:

 

烟囱

 

你这为资本所奸淫的女子

 

头顶上

 

忧郁的流散着

 

弃妇之披发般的黑色煤烟

 

但他后来在写《中国新诗70年》时特地举老李这首诗,刻薄地批评道:“他的很多诗是在外国写的,也好象是外国人写的;但他却爱用文言写自由体的诗,甚至比中国古诗更难懂,例如《弃妇》……”

 

    

整理:一柔

来源:百度百科

剧照:豆瓣电影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