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至《我们准备着》赏析[R]

(2016-12-10 21:10:59)
标签:

冯至

现代诗歌

赏析

摘编

分类: 中国近现代文学

      冯至的《十四行集》以其哲理和深思独步诗坛,说它是中国十四行诗 的魁首也不为过。

 

      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选自《十四行诗》,上海文化出版社19491月版)


冯至《我们准备着》赏析[R]

   赏析

 

     《我们准备着》是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第一首诗,在某种意义上为整部《十四行集》设写了基本的构成框架:忍耐、承受、保持对某种“恩惠”的虔诚期待,在诗行中营造出一种潜在的张力。

 

       诗歌开篇写道: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那么奇迹是什么呢? 是“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彗星”是转瞬即逝的,而“狂风”也预示着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这样的瞬间,生命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生命本是变动不止的,动态的生命变成静态的形体。正是以“这一瞬间”对抗“漫长的岁月”,诗人发现了生命的细微之处和生命的“奇迹”。接下来,诗人“赞颂那些小昆虫,而“昆虫”是软弱的,正如我们脆弱易逝的生命。诗人正是在无常之中,发现了渺小的伟大。

 

冯至《我们准备着》赏析[R]

       整首诗和歌德“飞蛾扑火”的比喻非常相似,正是看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才有面对死亡的勇气。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文学语境中,冯至自己曾谈到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里,社会一片腐败,而“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经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这让人想起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


冯至《我们准备着》赏析[R]

      然而,这并非一首绝望和沮丧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中坚韧的生命意志和忍耐力,而这一切正是对自我之外所有神圣力量的虔诚领受,有限的生命在这样的领受中获得存在的意义。这种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就是里尔克。翻开里尔克的《宅神祭品》《梦中加冕》,以及他自己编辑的刊物《菊苣》,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充满孤独痛苦情绪悲观虚无思想,诗人对死亡意象情有独钟。对此冯至有自己的理解:(里尔克)告诉我们,人到世上来,是艰难而孤单的。

 

       一个个的人在世上好似花园里的那些排着的树。枝枝叶叶也许有些呼应,但是它们的根,它们盘结在地下摄取营养的根却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谁若要真实地生活,就必须脱离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担当生活的种种问题,和我们始祖所担当过的一样,不能容有一些儿代替。”由此可知,冯至在这首《我们准备着》中所赞美的并非死亡,而是生命的坚韧和奇迹

 

整理:一柔

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