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语文学科带头人刘东生
语文学科带头人刘东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89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定备课(刘方)

(2023-06-20 10:38:14)
分类: 科研任务

17  陋室铭教学设计

安庆十四中 刘方

三定备课(刘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朗读并背诵短文

三定备课(刘方)

诗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要先为大家吟诵一首我们已经学过的唐代“诗豪”刘禹锡的诗: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文人多悲秋唯有此诗不一般大家说说怎么不一般是啊诗人甚爱秋天满眼生机无限天高云淡思绪与鹤齐飞,是豪情是旷达

无独有偶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或豪华气派,或设计精巧。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过渡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文的精神内涵,首先要朗读文章,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语气语调韵律,即因气求声.

因声求气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注意语气语调

2点读师生评指导朗读范读

  *找一学生上黑板写德馨”的“馨”案牍”的“牍”

指导朗读

1找韵脚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2前四句读完稍作停顿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

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应读轻一点才有韵味

4南阳”二句读后稍作停顿然后用肯定得语调读最后两句

3找一学生朗读检查指导效果齐读

4让学生结合诗文仔细观察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押韵。逢双句基本上ing读来朗朗上口,回环之美。

整齐。句式对仗整齐,有齐整之美。

灵动。杂以散句,错落参差。甚至同样字数的句子,停顿也不相同,灵动之美

总结“铭“文内涵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常用排比、对偶句。所以节奏感韵律感非常强

师:大凡铭文都要易于传颂,词句自然要整齐,却又不可过于死板,同时还要声韵流畅,富于音乐性。

 

过渡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凡是看文章必须先弄懂其字面含义然后再去探求其内含意旨没有不明白字面意思而知晓其内容意旨的

刨文解意

默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读懂文意。如有不懂或难懂的字句找出来,共同解决。

1.文言文翻译提示

2.检查大家译读效果

1)斯是陋室,惟吾德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有?

重点词语积累

1.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有龙则灵      灵,名词作动词,显得灵验。

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苔痕上阶绿    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绿。

草色入帘青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染上青色

2.辨析“之”的用法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水木草陆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音节助词协调音节舒缓语气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的标志  何陋之有     

代词                友人惭,下车引之

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渡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这么快就弄清了文章大意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写陋室铭》,为自己的一间陋室写文章到底是什么心情品读诗文读出诗人的心境把握诗人的形象

随音入境

1、古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漱芳斋、碎玉轩,本文诗人称自己的房子为陋室。结合描写陋室的诗句说说在何处?

 阴暗潮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遍地苔痕,野草丛生)

 少有人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少有人至)

 陈设简陋:可以调素琴(素琴简朴,不加修饰)

2、 题为《陋室铭》,结尾却说孔子云:何陋之有?请结合文中诗句加以联想说说陋室不陋的原因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外景环境优雅

你看,屋外碧绿的苔痕和青草,因为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它们拾级而上、穿帘而入,悄悄主动来到主人身边。这一“上”一“入”,与主人相见恨晚呀,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分明是送给主人的意外的惊喜,哪还有什么简陋可言?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室中人交友儒雅

与作者交往的人都是博学的人倘若室内有王叔文韩愈刘禹锡柳宗元他们在谈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碰出哪些思想火花

他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王叔文——煮酒论英雄

  ——扼腕长叹

刘禹锡——一边侧耳倾听窗外苔痕青草蔓延的声音边吟诵陋室铭

柳宗元——吟咏刘禹锡在陋室铭里的两句“惟吾德馨”“何陋之有转身对刘禹锡说今日有幸拜读实在让我感动奋发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有为皇帝当差去搜刮百姓的劳神伤身

疑问往来无白丁难道作者歧视没有功名的百姓吗——我想诗人本是忧国忧民应该说的是对那些粗鲁浅薄不学无术之人的人因而可见与一群儒雅的人交往谈何简陋呢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室内事情趣高雅

你听,主人拨弄着着一把古朴的琴,这是圣人治世之音。浏览着珍贵的佛经,这是君子养修之物。没有功利牵绊缠身,迷惑心智。精神世界永不荒芜,陋室也就不陋了。

3、从中你觉得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的情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补充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衰落,刘禹锡忧国忧民。因参加政王叔文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隶属今马鞍山)通判(州府副长官,相当于副县长)。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相当于县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我面朝长江,看船来船往,处在和州之地正好可以思考人生,表达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知县很生气,既然你喜欢看长江,那就给你从城南换到城北,让你离长江远远的。这下原来三间小平房变成一间半,旁边只有一条河。刘禹锡在又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我看河似江,附近垂柳依依,虽身处小地方,但心很宽,装的仍然是朝廷。刘禹锡每日照常读书写字,丝毫没有伤心之色)

   知县见他仍然悠闲自乐,气得咬牙切齿,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小破茅屋,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刘禹锡身居斗室,虽然愤怒,但并没失去理智拼命找知县,而是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且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却仍能保持内心的豁达由此我们更能深刻体会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过渡诗人的陋室不陋精神不陋写法也不陋我们一起来探究文章的写法

写法探究

1.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类比诸葛庐是隐居南阳住的草庐子云亭是西汉大文学家杨雄当年归隐时的屋舍同为陋室但都因为才华和品行而不陋;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作者是一开始就写陋室的吗从何入笔有何作用

——先说“山”“水”引出“室”;说“不在高”“不在深”引出“陋”;写“仙”“龙”引出“德”;赞“名”“灵”意在赞“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比兴: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31)文章仅仅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感情、志趣或抱负。

托物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你还能举例说明我们学过的文章体现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的吗?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紫藤萝瀑布》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净化了作者的心灵,带走了往日的阴影,带来了生的喜悦和向前奋进的力量。深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过渡细心捧读陋室铭》,你会发现陋室不陋作者精神不陋文章写法不陋何陋之有

4.当堂背诵

课堂小结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

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

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不羁声音——

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练习

1.完成本课基础训练作业。

2.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身边的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德馨      高洁傲岸的节操

三定备课(刘方)三定备课(刘方)环境        

陋室不陋      友儒                     安贫乐道的志趣

情趣高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