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绿地实验李芳芳)
(2023-04-08 10:08:03)分类: 培养任务 |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
3.
【教学重点】
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关雎》,了解《诗经》比兴手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杨绛、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导入爱情诗《关雎》。
二、《诗经》简介
1. 学生自读《<</span>诗经>简介》。课件呈现介绍《诗经》的现代诗歌,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找出其中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 师出示孔子对《诗三百》的总体评价。
三、吟咏感知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生生合作,读懂诗歌内容。
2. 学生个别诵读,请大家正音,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生齐读《关雎》。
3. 引导学生体会《关雎》的音乐美和重章叠句的作用。
4. 师出示孔子对《关雎》音乐美的评价,师生齐读《关雎》。
四、细读品味
1. 再读《关雎》,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淑女”和“君子”。
2. 学生自由诵读,找出代表君子情感线索的关键句,有感情地朗读《关雎》。
3. 去掉一些句子,只保留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可以吗?(体会比兴手法和淑女的品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关雎》。
4. 去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以吗?(进一步体会君子的品格)
5. 师出示孔子对《关雎》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五、拓展延伸
1. 根据提示背诵《关雎》。
2. 阅读《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表达。
六、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关雎》的美好所在,并对同学们提出希冀,提醒孩子们任何不合时宜的表白都会亵渎爱情的美好。
七、布置作业
如果《关雎》中的君子想用诗里的词语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你能否帮助他取个优美的名字并解释其寓意?
板书设计
关 雎
《诗经·周南》
音乐美
形象美:君子
情感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