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3)

(2020-04-08 09:55:00)
分类: 培养任务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绿地实验学校                     级:      701                            间:     2019.9.17             

课题:   《河中石兽》                      执教教师:      罗娟                        听课教师:  刘东生               

 

一次设计

二次设计

课题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事与理

. 立足文本,感悟道理

 

.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事与理

. 立足文本,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了解词类活用现象

. 举一反三,学会从文本中感悟道理

 

一.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了解词类活用现象

. 举一反三,学会从文本中感悟道理

 

教学过程

(含设计

理念、设

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水中捞月”故事导入本文

 设计理念: 导入应简短有效,在最快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

1.由学生简介作者、作品,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疑难字词解惑

解决重点字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

例:棹(原意是船,但在文中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划船,是词类活用);阅(现在多解释为看,在文中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为经历,属于一词多义),是非(古今异义词,是作这、非作不是解释)

设计理念:利用预习检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解惑疑难字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试让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合适的语句,概括中心事件:求二石兽于水中

3.品析关键语句,梳理叙事脉络:四次求石兽过程

师出示四个寻兽过程的关键语句。分别请生朗读,朗读过程中结合句子翻译及内容,找出石兽掉落的地点以及寻找的结果。

再请学生朗读句子,理解四次寻找后人们不同的心情,由失望-困惑-恍然大悟-不可思议,再次带入感情朗读语句,感知文本。

设计理念: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文章内容,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中心内容,梳理主要情节,为后面文本内容提炼进行深度分析做铺垫。

四.问题探究

1.寻求石兽的过程历经坎坷,请同学们找出两次详写寻求石兽的过程。通过翻译,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判断石兽位置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讲学家考虑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未考虑流水的因素。

老河兵既考虑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也考虑流水对石头和沙子的冲击力。

2.比较二者的分析思路,探究二者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生合作思考,师点拨关键词,明确:由“尔辈”看出讲学家的傲慢自负,“凡、当”看出老河兵的自信满满。

    4.思考:作者是不是仅仅意在叙事?(叙事加说理)

生找出文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组合作并思考,结合文本指出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可据理臆断。

设计理念:设计四个问题探究,再次强化文本内容,抓住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深度解读课文,分清事、理部分,并感知人物形象,高度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五.质疑、感悟

师出示《捞铁牛》的故事指出,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河中失石都如老河兵所说“求之于上流”,请生思考并回答铁牛沉于原地泥下的原因。生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最后指出,不可盲目相信权威,实践出真知。

设计理念:以思促学,以疑答学,利用反思,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本文的重心思想:“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导入新课   

    由“水中捞月”故事导入本文

 设计理念: 导入应简短有效,在最快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目的。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

1.由学生简介作者、作品,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疑难字词解惑

解决重点字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

例:棹(原意是船,但在文中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划船,是词类活用);阅(现在多解释为看,在文中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为经历,属于一词多义),是非(古今异义词,是作这、非作不是解释)

设计理念:利用预习检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解惑疑难字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试让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合适的语句,概括中心事件:求二石兽于水中

3.品析关键语句,梳理叙事脉络:四次求石兽过程

师出示四个寻兽过程的关键语句。分别请生朗读,朗读过程中结合句子翻译及内容,找出石兽掉落的地点以及寻找的结果。

再请学生朗读句子,理解四次寻找后人们不同的心情,由失望-困惑-恍然大悟-不可思议,再次带入感情朗读语句,感知文本。

设计理念: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文章内容,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中心内容,梳理主要情节,为后面文本内容提炼进行深度分析做铺垫。

四.问题探究

1.“求二石兽于水中”能不能换为“求二石兽于河中”?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能,水是动态的,它的流动是不可预测的,这才有了下文关于石兽位置的不同见解,为石兽的下落渲染了不可预知的神秘色彩。

2.利用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本

1)找出讲学家与老河兵给出寻找石兽理由的相同之处: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朗读并理解。

2)讲学家的话不同之处: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强调了水的力量不足以冲走石头。

3)对于这一点,老河兵是认同的,哪句话体现了他的认同:水不能冲石。

4)但是他们的结论不同,是为什么?找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师利用动态图片,详细解释老河兵所说的“冲击之力的原理”。

3. 品味讲学家与老河兵之“笑”

师提问:讲学家和老河兵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都用了一个表情“笑”,他们都在笑谁?

生思考作答:讲学家笑僧人,老河兵笑讲学家。

师记叙提问:他们笑的对象不同,原因又是否相同?

生合作思考,师点拨关键词,明确:由“尔辈”看出讲学家的傲慢自负,“凡、当”看出老河兵的自信满满。

    4.思考:作者是不是仅仅意在叙事?(叙事加说理)

生找出文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组合作并思考,结合文本指出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可据理臆断。

设计理念:设计问题探究,利用一个主问题带出其它问题,环环相扣。强化文本内容的感知,抓住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将“文”与“言”结合,利用重点语句的翻译,将重点内容提炼。深度解读课文,分清事、理部分,并感知人物形象,高度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五.质疑、感悟

师出示《捞铁牛》的故事指出,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河中失石都如老河兵所说“求之于上流”,请生思考并回答铁牛沉于原地泥下的原因。生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最后指出,不可盲目相信权威,实践出真知。

设计理念:以思促学,以疑答学,利用反思,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本文的重心思想:“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的确比较长,理解起来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本课的教学是重“言”还是重“文”,就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难点。就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是重“文”,一是轻“文”,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结果往往都是授课时间冗长,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文言文教学要“文”和“言”相结合,既要重“文”也要重“言”。

文言文教学要改教读为导读,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先进行解决,并通过文本的提问对课所提到的重点词句一定要强调,力求全班同学都掌握,做到温故而知新。在问题设计上,以一个主问题带出其他问题,环环相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合文本翻译。规避了传统文言文教学流程中先翻译再解读的枯燥乏味。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的是理性的反思、睿智的思考。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

 

 

评价反馈

 本课结合“三环五步”教学法,针对文言文体的教学做了很好的一次示范作用。罗娟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优秀的课堂驾驭能力,在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中也体现出极强的亲和力。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课堂教学实施较好,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本节课最大特点就是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注意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3)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倾向泛化的的积累和的识记,造成了”“的割裂或简单的拼合。罗老师的这节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思路,在文本分析、问题答疑中贯穿了文言翻译,有效做到了“文”“言”统一。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学校:   绿地实验学校    班级:   701               时间:     2019.9.17         

课题:              《河中石兽》                 执教教     罗娟          

执教学科:               执教班级:                               

环节

评价指标

评分选项

A

不佳

B

欠佳

C

不确定

D

较佳

E

很佳

问题

梳理

问题提炼

 

 

 

 

 

 

 

 

问题

探究

观察

 

 

 

 

实验

 

 

 

 

信息搜寻

 

 

 

 

信息分析

 

 

 

 

得出结论

 

 

 

 

问题验证

 

 

 

 

小组

合作

合作意识

 

 

 

 

合作互助

 

 

 

 

小组讨论

 

 

 

 

巡视

指导

巡视范围

 

 

 

 

交流互动

 

 

 

 

应变能力

 

 

 

 

反馈

指导

及时发现错误

 

 

 

 

及时指导解决

 

 

 

 

分层

设计

习题选取

 

 

 

 

习题分层

 

 

 

 

拓展

应用

知识归纳

 

 

 

 

思维拓展

 

 

 

 

总评:1.“三环五步”强调“以学定教”。教师基本功扎实,以问题预设为中心环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用中心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问题的剖析,层层深入,精准分析。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代学,以读促学,在读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文本,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

                                                     听课教师:刘东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