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3)
(2020-04-08 09:55:00)分类: 培养任务 |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一次设计 |
二次设计 |
||
课题 |
《河中石兽》 |
《河中石兽》 |
|
教学目标 |
一.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二.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事与理 三. 立足文本,感悟道理 |
一.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二. 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事与理 三. 立足文本,感悟道理
|
|
教学重难点 |
一.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了解词类活用现象 二. 举一反三,学会从文本中感悟道理
|
一.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了解词类活用现象 二. 举一反三,学会从文本中感悟道理
|
|
教学过程 (含设计 理念、设 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由学生简介作者、作品,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疑难字词解惑 解决重点字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 例:棹(原意是船,但在文中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划船,是词类活用);阅(现在多解释为看,在文中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为经历,属于一词多义),是非(古今异义词,是作这、非作不是解释) 设计理念:利用预习检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解惑疑难字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试让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合适的语句,概括中心事件:求二石兽于水中 3.品析关键语句,梳理叙事脉络:四次求石兽过程 师出示四个寻兽过程的关键语句。分别请生朗读,朗读过程中结合句子翻译及内容,找出石兽掉落的地点以及寻找的结果。 再请学生朗读句子,理解四次寻找后人们不同的心情,由失望-困惑-恍然大悟-不可思议,再次带入感情朗读语句,感知文本。 设计理念: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文章内容,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中心内容,梳理主要情节,为后面文本内容提炼进行深度分析做铺垫。 四.问题探究 1.寻求石兽的过程历经坎坷,请同学们找出两次详写寻求石兽的过程。通过翻译,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判断石兽位置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讲学家考虑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未考虑流水的因素。 老河兵既考虑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也考虑流水对石头和沙子的冲击力。 2.比较二者的分析思路,探究二者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生合作思考,师点拨关键词,明确:由“尔辈”看出讲学家的傲慢自负,“凡、当”看出老河兵的自信满满。
生找出文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组合作并思考,结合文本指出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可据理臆断。 设计理念:设计四个问题探究,再次强化文本内容,抓住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深度解读课文,分清事、理部分,并感知人物形象,高度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五.质疑、感悟 师出示《捞铁牛》的故事指出,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河中失石都如老河兵所说“求之于上流”,请生思考并回答铁牛沉于原地泥下的原因。生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最后指出,不可盲目相信权威,实践出真知。 设计理念:以思促学,以疑答学,利用反思,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本文的重心思想:“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由学生简介作者、作品,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 2.疑难字词解惑 解决重点字词,特别是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 例:棹(原意是船,但在文中名词作动词,解释为划船,是词类活用);阅(现在多解释为看,在文中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为经历,属于一词多义),是非(古今异义词,是作这、非作不是解释) 设计理念:利用预习检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解惑疑难字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试让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合适的语句,概括中心事件:求二石兽于水中 3.品析关键语句,梳理叙事脉络:四次求石兽过程 师出示四个寻兽过程的关键语句。分别请生朗读,朗读过程中结合句子翻译及内容,找出石兽掉落的地点以及寻找的结果。 再请学生朗读句子,理解四次寻找后人们不同的心情,由失望-困惑-恍然大悟-不可思议,再次带入感情朗读语句,感知文本。 设计理念:梳理故事情节,明确文章内容,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中心内容,梳理主要情节,为后面文本内容提炼进行深度分析做铺垫。 四.问题探究 1.“求二石兽于水中”能不能换为“求二石兽于河中”?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能,水是动态的,它的流动是不可预测的,这才有了下文关于石兽位置的不同见解,为石兽的下落渲染了不可预知的神秘色彩。 2.利用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文本 (1)找出讲学家与老河兵给出寻找石兽理由的相同之处: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朗读并理解。 (2)讲学家的话不同之处: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强调了水的力量不足以冲走石头。 (3)对于这一点,老河兵是认同的,哪句话体现了他的认同:水不能冲石。 (4)但是他们的结论不同,是为什么?找出: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师利用动态图片,详细解释老河兵所说的“冲击之力的原理”。 3. 品味讲学家与老河兵之“笑” 师提问:讲学家和老河兵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都用了一个表情“笑”,他们都在笑谁? 生思考作答:讲学家笑僧人,老河兵笑讲学家。 师记叙提问:他们笑的对象不同,原因又是否相同? 生合作思考,师点拨关键词,明确:由“尔辈”看出讲学家的傲慢自负,“凡、当”看出老河兵的自信满满。
生找出文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组合作并思考,结合文本指出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可据理臆断。 设计理念:设计问题探究,利用一个主问题带出其它问题,环环相扣。强化文本内容的感知,抓住关键段落进行讲解,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将“文”与“言”结合,利用重点语句的翻译,将重点内容提炼。深度解读课文,分清事、理部分,并感知人物形象,高度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五.质疑、感悟 师出示《捞铁牛》的故事指出,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河中失石都如老河兵所说“求之于上流”,请生思考并回答铁牛沉于原地泥下的原因。生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最后指出,不可盲目相信权威,实践出真知。 设计理念:以思促学,以疑答学,利用反思,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本文的重心思想:“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
教学反思 |
《河中石兽》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的确比较长,理解起来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本课的教学是重“言”还是重“文”,就成了整个教学设计的难点。就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是重“文”,一是轻“文”,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结果往往都是授课时间冗长,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文言文教学要“文”和“言”相结合,既要重“文”也要重“言”。
文言文教学要改教读为导读,要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的是理性的反思、睿智的思考。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
|
|
|
评价反馈 |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课堂教学实施较好,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2)本节课最大特点就是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注意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3)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倾向泛化的“言”的积累和“文”的识记,造成了“文”“言”的割裂或简单的拼合。罗老师的这节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思路,在文本分析、问题答疑中贯穿了文言翻译,有效做到了“文”“言”统一。
|
|
|
学校:
课题:
执教学科: |
|||||||
环节 |
评价指标 |
评分选项 |
|||||
A 不佳 |
B 欠佳 |
C 不确定 |
D 较佳 |
E 很佳 |
|||
以 疑 定 教 |
问题 梳理 |
问题提炼 |
|
|
|
√ |
|
|
|
|
√ |
|
|||
问题 探究 |
观察 |
|
|
|
√ |
|
|
实验 |
|
|
|
√ |
|
||
信息搜寻 |
|
|
|
√ |
|
||
信息分析 |
|
|
|
|
√ |
||
得出结论 |
|
|
|
|
√ |
||
问题验证 |
|
|
|
|
√ |
||
小组 合作 |
合作意识 |
|
|
|
|
√ |
|
合作互助 |
|
|
|
√ |
|
||
小组讨论 |
|
|
|
√ |
|
||
巡视 指导 |
巡视范围 |
|
|
|
√ |
|
|
交流互动 |
|
|
|
|
√ |
||
应变能力 |
|
|
|
|
√ |
||
以 训 促 用 |
反馈 指导 |
及时发现错误 |
|
|
|
√ |
|
及时指导解决 |
|
|
|
|
√ |
||
分层 设计 |
习题选取 |
|
|
|
|
√ |
|
习题分层 |
|
|
|
|
√ |
||
拓展 应用 |
知识归纳 |
|
|
|
√ |
|
|
思维拓展 |
|
|
|
|
√ |
||
总评:1.“三环五步”强调“以学定教”。教师基本功扎实,以问题预设为中心环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利用中心问题的解决带动其他问题的剖析,层层深入,精准分析。知识讲解准确,教学设计合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等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代学,以读促学,在读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文本,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