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4)
(2020-04-13 08:49:28)分类: 培养任务 |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次设计 |
二次设计 |
|
课题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教学目标 |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鲁迅的批驳思路。 2.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鲁迅的批驳思路。 2.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清鲁迅的批驳思路,体会驳论文的行文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
教学重点:理清鲁迅的批驳思路,体会驳论文的行文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
教学过程 (含设计 理念、设 计意图) |
第一环节:以导促学(预习) 1.复习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3.预习思考:(1)本文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2)赏析文中尖锐犀利的语言。 设计理念:通过预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课文,并通过复习旧知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驳论文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环节:以疑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一、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提问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检查同学们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提问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再请同学们谈谈本文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二、梳理作者的批驳思路。 1.树靶子:文章开头揭示了一些人的什么谬论?他们的论据是什么? 2.批靶子: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学习驳论文的批驳方式) 3.立观点: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4.得结论: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是怎样理解“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句话的?(引入背景知识的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2)第1自然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揣摩“他信力”“自欺力”造语的新奇) 3.探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又立。(2)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设计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在学生原有的阅读议论文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驳论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驳论文的论证思路进行重点教学,并引导学生对驳论文的语言进行深层探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利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以训促用(训练) 1.当堂训练。 (1)完成填空: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采取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2)思考:文中有一些加点的文字,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说明什么? 2.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请以“中国的脊梁”为题写片段作文。 (2)请运用驳论对“勤能补拙”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理念: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体会必要的德育渗透,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把语文的“读、说、写”能力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当堂完成学习目标,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尝试驳论文的写作,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写第一题,说清自己的观点即可。分层作业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树立写好的信心。
板书设计 一(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二(第3——5段)批驳对方的论证 三(第6——8段)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第9段)得出结论
|
第一环节:以导促学(预习) 1.复习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3.预习思考:(1)本文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2)赏析文中尖锐犀利的语言。 设计理念:通过预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开展学习活动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课文,并通过复习旧知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驳论文形成初步的印象。 第二环节:以疑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一、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提问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检查同学们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可以采用报听写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重点讲解听写时出现错误较多的词语。) 3.提问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再请同学们谈谈本文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完后,教师用PPT总结显示议论文相关知识: 1 议论文的定义2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梳理作者的批驳思路。 1.树靶子:文章开头揭示了一些人的什么谬论?他们的论据是什么?(进一步追问: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批靶子: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学习驳论文的批驳方式) 3.立观点: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不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而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得结论: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你是怎样理解“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句话的? (引入背景知识的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 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2)第1自然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删去?为什么?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揣摩“他信力”“自欺力”造语的新奇) (教师抓住典型句子,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讽刺意味,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探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又立。(2)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设计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在学生原有的阅读议论文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驳论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驳论文的论证思路进行重点教学,并引导学生对驳论文的语言进行深层探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利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以训促用(训练) 1.当堂训练。 (1)完成填空: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采取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教师用PPT总结显示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1 定义: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2 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驳论文最终都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2)思考:文中有一些加点的文字,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这说明什么? 2.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请以“中国的脊梁”为题写片段作文。 (2)请运用驳论对“勤能补拙”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理念: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体会必要的德育渗透,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把语文的“读、说、写”能力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当堂完成学习目标,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尝试驳论文的写作,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写第一题,说清自己的观点即可。分层作业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树立写好的信心。 板书设计 一(第1——2段)树靶子 二(第3——5段)批靶子(驳论证) 三(第6——8段)立观点 四(第9段)得结论 |
教学反思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驳论文,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已经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等相关知识,本课要学习驳论,并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另外,鲁迅的杂文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根据“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鲁迅的批驳思路。 2.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针对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以导促学(预习) 1.复习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2.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3.预习思考。 第二环节:以疑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1.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2.梳理作者的批驳思路。 3.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第三环节:以训促用(训练) 1.当堂训练。 2.布置作业。 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从整体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运用得还不够熟练,提问环节大多是老师自己的预设,学生思考并作答,这一块可以放手。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从已知中找未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就更会有解决的欲望和决心。 2.受文本本身难度的影响,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到,对驳论文的特点理解不够到位。板书虽然提纲挈领地反映出本文的论证思路,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仍然不能完全理清头绪,应当对板书进一步完善,最好能做到不仅让学生们了解这一课的思路,也能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尝试写出较为规范的驳论文。 3.整堂课“读”的次数和设计有待完善。尽管是一篇议论文,但也能通过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读”达到领悟主旨、感受语言、体会情感的目的。在读中学习,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升华,会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
|
评价反馈 |
总的来说,李老师执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在这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运用。教师能抓住重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具体表现在: 1.老师课前的准备非常充分。 教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教案的准备、课件的准备、学生预习效果资料的准备、上课环节的安排等方面。 本课内容及类型学生不易理解,但教师处理得较为妥当,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得更为深入透彻。 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比较活跃。 本课教学成功地运用了“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在“以疑定教”的环节通过梳理思路、探究语言两大步骤将本课的重难点巧妙嵌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好。 3.老师关注全体同学的学习状况。 整堂课对知识的讲解虽细腻却不琐碎,在学生回顾旧知以及学习新知之后都能做到及时整理提炼。本课的板书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分层作业的设置也考虑到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性。 李老师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但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缺憾,主要体现在读的还不够多、读的还不 够好、读的还不够深。虽然这是一篇驳论文,但仍然很有读的必要。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泼辣,富于讽刺意味,富有战斗力。这样的语言不多读、不熟读实在遗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 |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学校:安庆市绿地实验学校
课题:
执教学科:语文 |
|||||||
环节 |
评价指标 |
评分选项 |
|||||
A 不佳 |
B 欠佳 |
C 不确定 |
D 较佳 |
E 很佳 |
|||
以 疑 定 教 |
问题 梳理 |
问题提炼 |
|
|
|
√ |
|
|
|
|
√ |
|
|||
问题 探究 |
观察 |
|
|
|
√ |
|
|
实验 |
|
|
|
√ |
|
||
信息搜寻 |
|
|
|
|
√ |
||
信息分析 |
|
|
|
|
√ |
||
得出结论 |
|
|
|
√ |
|
||
问题验证 |
|
|
|
√ |
|
||
小组 合作 |
合作意识 |
|
|
|
|
√ |
|
合作互助 |
|
|
|
√ |
|
||
小组讨论 |
|
|
|
|
√ |
||
巡视 指导 |
巡视范围 |
|
|
|
|
√ |
|
交流互动 |
|
|
|
|
√ |
||
应变能力 |
|
|
|
√ |
|
||
以 训 促 用 |
反馈 指导 |
及时发现错误 |
|
|
|
√ |
|
及时指导解决 |
|
|
|
|
√ |
||
分层 设计 |
习题选取 |
|
|
|
|
√ |
|
习题分层 |
|
|
|
|
√ |
||
拓展 应用 |
知识归纳 |
|
|
|
|
√ |
|
思维拓展 |
|
|
|
√ |
|
||
总评: 1.老师课前的准备非常充分。 教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如教案的准备、课件的准备、学生预习效果资料的准备、上课环节的安排等方面。本课内容及类型学生不易理解,但教师处理得较为妥当,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得更为深入透彻。 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比较活跃。 本课教学成功地运用了“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在“以疑定教”的环节通过梳理思路、探究语言两大步骤将本课的重难点巧妙嵌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达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好。 3.老师关注全体同学的学习状况。 整堂课对知识的讲解虽细腻却不琐碎,在学生回顾旧知以及学习新知之后都能做到及时整理提炼。本课的板书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分层作业的设置也考虑到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