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2)
(2020-04-07 09:32:10)分类: 培养任务 |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一次设计 |
二次设计 |
|
课题 |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寺夜游》 |
教学目标 |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重点词句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与人生态度。 |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重点词句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悟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与人生态度。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难点: 1.品悟诗文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2.感悟作者特殊心境与人生态度。 |
教学重难点: 1.品悟诗文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2.感悟作者特殊心境与人生态度。 |
教学过程 (含设计 理念、设 计意图) |
第一环节:先学后教(预习)
1、
2、 (2)如何理解作者“但少闲人”的心境。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便有效开展教学。
第二步:以学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一、检查课文大意掌握情况。 1、对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提问。 2、 请同学们谈谈对张岱“但少闲人”这一心境的理解。 二、梳理文章大意。 1、一线串珠:文中哪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苏轼的形象? 2、记事抒情: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所写何事。 3、写景抒情:品析苏轼眼中的“亭中月色”。(学习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 4、直接抒情: 三、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 “闲人”? 设计理念:根据文本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核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获得自主发展,享受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导入将文章的核心问题,对新知重点教学,最后达到同鸣,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达到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当堂训练 1、试背诵课文。 2、思考问题: (1)文中写景改成“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好不好?为什么?
(2)“闲人”的心境是复杂的,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种?请具体赏析。 设计理念: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根据对文本的掌握,转变核心问题的问法,进而夯实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
第一环节:先学后教(预习)
3、
4、 (2)如何理解作者“但少闲人”的心境。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便有效开展教学。
第二步:以学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一、检查课文大意掌握情况。 1、对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提问。(翻译前,进行方法指导;并采用小组翻译竞答的形式) 2、 请同学们谈谈对张岱“但少闲人”这一行为的理解。 (朗读课文前,加上文言文朗读方法指导) 二、梳理文章大意。 1、一线串珠:文中哪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苏轼的形象? 2、记事抒情: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所写何事。 3、写景抒情:品析苏轼眼中的“亭中月色”。(学习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美景以及想象诗人的心情) 4、直接抒情: 三、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 “闲人”? (学生再读课文,结合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刻理解“闲”的含义) 设计理念:根据文本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核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获得自主发展,享受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导入将文章的核心问题,对新知重点教学,最后达到同鸣,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达到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当堂训练 1、试背诵课文。 2、思考问题: (1)文中写景改成“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好不好?为什么? (2)“闲人”的心境是复杂的,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种?请具体赏析。 设计理念: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根据对文本的掌握,转变核心问题的问法,进而夯实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
教学反思 |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先学后教(预习) 1、请同学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2、预习思考: 第二步:以学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1、检查课文大意掌握情况。 2、梳理文章大意。 3、文本探究: 第三步:当堂训练 1、试背诵课文。 2、思考问题: 总体教学过程流畅,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受:
|
|
评价反馈 |
作为一位年轻语文老师,刘老师的课堂,沉稳、娴熟、有语文味,“三环五步”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本节课上还是十分成熟的。感谢刘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的成熟,给听课老师展现出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1、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课堂上将苏东坡的生平经历自写成小诗,奠定了本节课的文学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接下来在朗读中层层深入主题。课堂思路清晰,通过核心词语“闲人”和三大环节——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和直接抒情,将看似零散的小散文贯穿起来,在循序渐进地分析、交流、碰撞中,最终体悟到作者复杂的心境,把握了学习的重难点。 2、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表现突出。 “三环五步”最主要的环节在于“以学定教”。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所提的问题恰当、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有效地展开讨论。本节课的诵读与讨论是亮点,学生小组分工明确,组内讨论气氛良好,非常有效。学习古文,比如刘老师的诵读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 刘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也有一个遗憾,本文刘老师最大的亮点是教读,无论是范读还是学生读,指导都比较到位,但有些分散,稍显累赘。 |
学校: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