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

(2020-04-07 09:25:29)
分类: 培养任务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设计(1)

 

学校:   安庆十四中                            级:   903                            间:  2019.10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执教教师:   吴旻                       听课教师: 刘东生              

 

一次设计

二次设计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含设计

理念、设

计意图)

第一环节:先学后教(预习)

1、  请同学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2、  预习思考:

(1)    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

(2)    如何理解作者“雪夜赏雪”的行为。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便有效开展教学。

 

第二步:以学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一、检查课文大意掌握情况。

1、对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提问。

2、 请同学们谈谈对张岱“雪夜赏雪”这一行为的理解。

二、梳理文章大意。

1、一线串珠:文中哪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张岱的形象?

2、痴人雅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张岱今晚的出行。

3、痴人雅景:品析张岱眼中的“雪后西湖”。(学习白描的手法)

三、文本探究:

1、痴人雅情:理解张岱对知己的看法,以及张岱的人生理想。

2、我知痴人心:舟子说作者痴,如果你是张岱的知音,会怎么替他辩解呢?

设计理念:学生的学习应当建立在其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明确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向。根据文本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核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乐探究,会探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将文章的核心问题引入,并且对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最后达到同鸣,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达到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当堂训练

1、试背诵课文。

2、思考问题:

1)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和“水”的 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2)有人称赞本文描绘雪景的词语“一”运用妙绝,可谓“一字而境界出”。请具体赏析。(4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痴”与文中第二段那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设计理念: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根据对文本的掌握,转变核心问题的问法,进而夯实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第一环节:先学后教(预习)

3、  请同学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4、  预习思考:

(3)    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

(4)    如何理解作者“雪夜赏雪”的行为。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一定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便有效开展教学。

 

第二步:以学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一、检查课文大意掌握情况。

1、对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提问。(翻译前,进行方法指导;并采用翻译接龙的形式)

2、 请同学们谈谈对张岱“雪夜赏雪”这一行为的理解。

(朗读课文前,加上文言文朗读方法指导)

二、梳理文章大意。

1、一线串珠:文中哪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张岱的形象?

2、痴人雅行: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张岱今晚的出行。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雪夜赏雪”的看法。)

3、痴人雅景:品析张岱眼中的“雪后西湖”。(学习白描的手法)(此处展示“白描”中国画,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文本探究:

1、痴人雅情:理解张岱对知己的看法,以及张岱的人生理想。(学生再读课文)

2、我知痴人心:舟子说作者痴,如果你是张岱的知音,会怎么替他辩解呢?(结合雪夜偶遇赏雪人这一情节进行分析)

设计理念:学生的学习应当建立在其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明确了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向。根据文本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核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乐探究,会探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主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将文章的核心问题引入,并且对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最后达到同鸣,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达到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当堂训练

1、试背诵课文。

2、思考问题:

1)文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云”、“山”和“水”的 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2)有人称赞本文描绘雪景的词语“一”运用妙绝,可谓“一字而境界出”。请具体赏析。(4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痴”与文中第二段那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设计理念: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根据对文本的掌握,转变核心问题的问法,进而夯实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鉴于此,根据“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先学后教(预习)

1、请同学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2、预习思考: 

第二步:以学定教(提问→梳理→探究)

1、检查课文大意掌握情况。

2、梳理文章大意。

3、文本探究:

第三步:当堂训练

1、试背诵课文。

2、思考问题:

总体教学过程流畅,但是依然也总结了以下几点感受:

  1、不要被课件拴住“牛鼻子”,课件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让课件羁绊教学思维。课文录音中朗读者把“挐”字读错了,教学中也观察到听到此处时部分学生脸上留露出疑惑的神情,学生思维起点有好些还处于预先设计好的课件的“导”,如何能处理好课件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关系,真正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把课堂还于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探讨。

  2、“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运用得不够熟练,在讲解难点的时候有一点“一言堂”的感觉,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比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从表面文字来看,文章比较好懂,但要细细挖掘,尤其要理解好作者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难度就大了。在品读赏析环节,我围绕痴人、痴行、寻找“痴似相公者”去探究,再加之此前对于作者情况介绍较为详细,因此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遗憾的是在学生找出评价张岱的话,并用一个“痴”字概括对后,我却没有让学生去进一步理解“痴”字的意思。如果在总结课文后,就此点提问历史上还有如此的“痴人”吗?进行拓展延伸,相信会掀起课堂的又一处小高潮。

   3、品读赏析环节中读的很不够,虽然要求是默读后思考寻找答案,但留给学生读和思的时间都不够,流于形式。而且由于读的不够,导致学生对课文深入不够。如果课文只是“例子”,那么今后教学若需要发挥这个“例子”的作用,可能学生就存在困难了。因此提醒我们要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中学会知一懂十,举一反三。

 

评价反馈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吴老师的课堂,呈现出的却是扎实、灵动、智慧的影子,“三环五步”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本节课上还是十分成熟的。感谢吴老师备课的精心、课堂驾驭的成熟,给听课老师展现出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1、课堂思路清晰、连贯。

课堂以西湖诗词导入,奠定了本节课的文学味,接下来在朗读中直入主题,毫无累赘之感,入题之快、之准着实令人佩服。课堂思路清晰,通过两个大环节——品痴景、品痴情,将看似零散的小散文贯穿起来,在循序渐进的分析、交流、碰撞中,课堂逐渐走向高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

2、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表现突出。

“三环五步”最主要的环节在于“以学定教”。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所提的问题恰当、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有效地展开讨论。本节课的讨论是一大亮点,学生小组分工明确,组内讨论气氛良好,非常有效。展示环节,呈现出百家纷呈的热闹场景。可以说,在八年级,还能够有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实属难得。

吴老师的课堂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其中,也有一个遗憾,就是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有一些地方较多,例如对于雪景的分析这一环节,在理解“雪景”这一“白描”手法的运用时,分析得比较多,不好用一幅工笔画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可以很形象地掌握“白描,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学校:     安庆十四中           班级: 903        时间: 2019.10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执教教师:   吴旻              

执教学科:               执教班级:                               

环节

评价指标

评分选项

A

不佳

B

欠佳

C

不确定

D

较佳

E

很佳

问题

梳理

问题提炼

 

 

 

ü

 

 

 

 

ü

 

问题

探究

观察

 

 

 

 

ü

实验

 

 

 

 

ü

信息搜寻

 

 

 

ü

 

信息分析

 

 

 

ü

 

得出结论

 

 

 

 

ü

问题验证

 

 

 

 

ü

小组

合作

合作意识

 

 

 

ü

 

合作互助

 

 

 

ü

 

小组讨论

 

 

 

ü

 

巡视

指导

巡视范围

 

 

 

 

ü

交流互动

 

 

 

 

ü

应变能力

 

 

 

 

ü

反馈

指导

及时发现错误

 

 

 

 

ü

及时指导解决

 

 

 

 

ü

分层

设计

习题选取

 

 

 

ü

 

习题分层

 

 

 

ü

ü

拓展

应用

知识归纳

 

 

 

 

ü

思维拓展

 

 

 

ü

 

总评:

1、课堂思路清晰、连贯。课堂以西湖诗词导入,奠定了本节课的文学味,接下来在朗读中直入主题,毫无累赘之感,课堂思路清晰,通过两个大环节——品痴景、品痴情,将看似零散的小散文贯穿起来,在循序渐进的分析、交流、碰撞中,课堂逐渐走向高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

2、师生配合默契,学生表现突出。“三环五步”最主要的环节在于“以学定教”。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所提的问题恰当、明确。学生能够围绕问题有效地展开讨论。本节课的讨论是一大亮点,学生小组分工明确,组内讨论气氛良好,非常有效。

 

听课教师:刘东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