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报》2022年第9期论文摘要
(2022-10-12 16:10:19)
标签:
摘要 |
分类: 心理学论文 |
[1]童昊,喻晓锋,秦春影,彭亚风,钟小缘.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J].心理学报,2022,(09):1122-1136.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多级计分项目下的个人拟合统计量R,考察它在检测6种常见的异常作答模式(作弊、猜测、随机、粗心、创新作答、混合异常)下的表现,并与标准化对数似然统计量l_(z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异常作答覆盖率较低并且异常作答类型为作弊和猜测时,R的检测率显著高于l_(zp);(2)随着测验长度和被试异常程度的增加,两种统计量的检测率都会上升;(3)在一些条件下,R与l_(zp)检测效果接近。实证数据分析进一步展示了R统计量的使用方法和过程,结果也表明R统计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孙小坚,郭磊.考虑题目选项信息的非参数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心理学报,2022,(09):1137-1150.
摘要:选择题中的作答选项能提供额外诊断信息,为充分利用选项信息,研究提出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测验(CD-CAT)中两种处理选择题选项信息的非参数选题策略和变长终止规则。模拟研究的结果发现:(1)定长条件下两种非参数选题策略的分类准确性整体要高于参数选题策略;(2)两种非参数选题策略较参数选题策略具有更加均衡的题库使用情况;(3)非参数选题策略在两种新的变长终止规则下具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4)两种非参数选题策略均适用于选择题CD-CAT情境,使用者可任选其一进行测验分析。
[3]陈增祥,何云,李枭,王琳.你能看见我的努力吗:社会地位感知对消费者繁简偏好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2,(09):1106-1123.
摘要:文章通过5个实验(包括1个预注册实验)探讨了个体感知到的相对社会地位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繁简设计的偏好。实验1和2发现处于相对低社会地位的个体会偏好设计繁复的产品。实验3和4探究了该效应的中介机制,即繁复设计的产品可以传递出努力线索,而相对低社会地位个体因为重视努力进而偏好繁复设计产品。实验5通过调节变量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上述机制,发现社会地位对繁简偏好的影响只存在于那些重视努力价值的个体身上。文章推进了消费者审美偏好,主观社会地位和消费者努力等方向的研究进展。
[4]邢志杰,贺伟,张正堂,蒋旭婷.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对伦理型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员工崇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22,(09):1093-1105.
摘要:基于工作场所中具体积极情绪的理论模型和内隐领导理论,探究了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具体是检验了崇敬感的中介作用和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一项问卷调查研究(193份上下级配对数据)和两个情境实验获得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能够正向影响员工的崇敬感;崇敬感能够中介伦理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作用,但对任务绩效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员工的伦理型领导原型会强化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崇敬感之间的正向关系,即相比于拥有低伦理型领导原型的员工,拥有高伦理型领导原型的员工更容易对伦理型领导产生崇敬感;崇敬感能够中介伦理型领导与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5]许丽颖,喻丰,彭凯平.算法歧视比人类歧视引起更少道德惩罚欲[J].心理学报,2022,(09):1076-1092.
摘要:算法歧视屡见不鲜,人们对其有何反应值得关注。6个递进实验比较了不同类型歧视情境下人们对算法歧视和人类歧视的道德惩罚欲,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相对于人类歧视,人们对算法歧视的道德惩罚欲更少(实验1~6),潜在机制是人们认为算法(与人类相比)更缺乏自由意志(实验2~4),且个体拟人化倾向越强或者算法越拟人化,人们对算法的道德惩罚欲越强(实验5~6)。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算法歧视的反应,并为算法犯错后的道德惩罚提供启示。
[6]孙芳,宋巍,温晓通,李欢欢,欧阳李晟,魏诗洁.痛苦逃避和自我参照惩罚条件下脑电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分类效能[J].心理学报,2022,(09):1031-1049.
摘要:采用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递归选择算法,创新性采用三维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我参照情感激励延迟任务,建构自杀意念分类模型的重要特征集,并比较自杀意念和抑郁的分类模型重要特征集差异。结果发现,痛苦逃避是自杀意念分类模型的首位特征;基于痛苦加工特征的自杀意念多模态分类模型效能优良。研究首次证实了在机器学习建构复杂的自杀意念分类模型中,痛苦逃避及其相关脑电成分的重要性。拓展了结合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自杀预测的临床应用可行性。
[7]李贤卓,肖容,梁丹丹.声调范畴感知和声调复杂度对音乐音高感知的跨领域影响[J].心理学报,2022,(09):1021-1030.
摘要:采用音高识别与区分任务,以汉语母语者、越南语母语者和俄语母语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个语言加工层面的因素,即声调范畴感知模式以及不同语言声调系统的复杂度差异对跨领域音乐音高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汉语和越南语两组声调语言母语者听辨结果符合范畴感知模式,而俄语母语者是连续感知。在语言和音乐两种刺激条件下,声调语言母语者在范畴边界宽度、范畴内区分率、范畴间区分率以及区分峰度等指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汉语和越南语两组声调语言母语者的音乐音高区分任务结果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在行为层面,母语声调范畴感知模式可以迁移到音乐音高感知中,但复杂声调系统并不能促进跨领域的音乐音高精细感知。实验结果从语言对音乐音高加工影响的角度支持了“共享论”。
[8]张云运,张其文,张李斌,任萍,秦幸娜,常睿生.青少年友谊网络与受欺凌的共同变化关系:一项纵向社会网络分析研究[J].心理学报,2022,(09):1048-1058.
摘要: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但另一方面,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3)随着时间的发展,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9]温芳芳,柯文琳,何赛飞,佐斌,李兰心,马书瀚,王晶.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印象更新的影响: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22,(09):1059-1075.
摘要: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10]贾筱倩,宋晓蕾.追踪手势对视空间学习的增强作用[J].心理学报,2022,(09):1009-1020.
摘要:本研究采用地图学习任务范式考察了追踪手势对视空间学习的影响和增强,并试图从追踪手势的角度寻找能够有效促进操作者视空间学习的方法。实验1探究了产生追踪手势对视空间学习的增强作用;实验2采用遮挡范式考察了产生追踪手势增强视空间学习的作用机制,发现产生追踪手势所提供的视觉信息和感觉运动信息共同作用于视空间学习过程;实验3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探索了基于追踪手势的视空间学习增强方式,发现以自我为参照产生追踪手势可以更好地增强个体的视空间学习。本研究结果很好地支持并补充了手势的具身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