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研究》2022年第1期论文摘要

(2022-03-15 09:48:54)
标签:

摘要

分类: 心理学论文
[1]刘焱,宋丽芹.薪酬公平感知对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薪酬满意的中介作用和机会公平感知的调节作用[J].心理研究,2022,(01):61-69.
摘要:为了研究薪酬公平感知对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和机会公平感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薪酬公平感知量表、薪酬满意度量表、机会公平感知量表和留任意愿量表对1656名普惠性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薪酬公平感知显著正向预测留任意愿;(2)薪酬满意在薪酬公平感知与留任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3)机会公平感知可以调节薪酬满意对留任意愿的影响,机会公平感知水平越高,普惠性幼儿园教师留任意愿更强。研究结果说明,营造公平友好的工作环境,对稳定普惠性幼儿园教师队伍、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王雨婷,范鑫芳,张林,徐强.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概念和集体自尊的作用[J].心理研究,2022,(01):70-77.
摘要:随机选取3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家庭收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自我概念及集体自尊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1)家庭收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在两者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集体自尊调节家庭收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低集体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易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集体自尊水平,可有效地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3]冯彪,李宗龙,王凯欣,崔洪波.大学生生活目标与心理韧性的关系:自我控制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2,(01):78-85.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生活目标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以某市3所大学在校生为被试,施测生活目标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回收有效问卷592份。结果发现:(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别的影响后,回归分析显示生活目标对心理韧性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控制、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生活目标和心理韧性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路径:自我控制、一般自我效能感两者的平行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控制、一般自我效能感两者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生活目标的确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生活目标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增加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4]孔华秀,郭斌,张楠,熊成,丁桂凤.自恋的潜在类别及其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双刃剑效应[J].心理研究,2022,(01):86-93.
摘要:考察大学生自恋的潜在类别结构,并分析自恋潜在类别的前因及对大学生行为的双刃剑效应。采用自恋人格量表(NPI)、中国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问卷(CC-BPAQ)和Utrecht学习投入量表(UWES-S)对10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潜剖面分析法探索大学生自恋的潜在类别,并采用R3STEP法的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人口学变量对于大学生自恋潜在类别的不同影响,使用BCH法分析自恋的潜在类别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和学习投入的双重影响。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恋分为三个潜在类别:低自恋(22.5%)、中等自恋(50.9%)、高自恋(26.6%)。(2)与女生和农村户口相比,男生和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更倾向属于高自恋类型。(3)与低自恋相比,高自恋的大学生更易于发生攻击行为,同时学习投入也更多。研究结果揭示了大学生自恋存在不同的潜在类别,且对其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5]许文涛.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交融——评《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J].心理研究,2022,(01):94-96.
摘要:《中国文化心理学新论》立足于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角度,灵活采用汪氏语义分析法等多种重要文化心理学方法探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全书坚持大心理学观的科学视角,呈现出一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研究主题,活用中外对比的文化视角突出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特性,提出了诸多富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本书有助于深入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

[6]张信勇,冯君萍.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高原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和心理脱离的调节作用[J].心理研究,2022,(01):53-60.
摘要:为了考察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高原对情绪耗竭及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采用公务员职业生涯高原问卷、情绪耗竭问卷、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及心理脱离问卷,对335名基层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耗竭在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脱离在职业生涯高原与情绪耗竭之间起调节作用,并且能够调节职业生涯高原通过情绪耗竭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效应。

[7]叶浩生.专题研究  哲人已逝,思想永存:悼念班图拉先生[J].心理研究,2022,(01):3.
摘要:<正>2021年7月26日,心理学的一代伟人,曾被誉为"活着的最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阿尔伯特·班图拉(Albert Bandura)先生,在其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小镇的家中平静去世,享年95岁。我与班图拉理论的"情缘"肇始于我的博士研究生时代,那时的我就在导师高觉敷先生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论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综合》(1)。

[8]叶浩生,苏佳佳.叶浩生专访:心理学家的为学路[J].心理研究,2022,(01):4-11.
摘要:2021年7月26日,"活着的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班图拉去世,《心理学报》编辑部一直想纪念此事。恰好,早在1991年,叶浩生老师就在导师高觉敷先生的指导之下,以《论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的综合》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叶老师堪称"中国心理学界系统研究班图拉理论思想的第一人",所以,编辑部邀请叶老师亲自执笔班图拉悼文,并借此机会,对叶老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于2021年8月17日(叶老师的生日)发表在《心理学报》公众号上。编辑部希望藉此种方式,能真正使得班图拉先生"哲人已逝,思想永存"。访谈全文经《心理学报》授权《心理研究》发表,特向《心理学报》编辑部所有同事们表示感谢。

[9]蒋柯,林春婷.波波娃实验为什么那么重要?[J].心理研究,2022,(01):12-19.
摘要: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波波娃实验是班杜拉理论建构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围绕"波波娃实验",四篇研究报告揭示了班杜拉从具体主题向整体理论建构逐渐提炼的过程,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某些"看不见的东西"。所以,对"波波娃实验"进行仔细和深入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学习理论的演进和建构过程,还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是如何推动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变。最后,"波波娃实验"作为一个实验范式,以及心理学研究影响社会现实的象征性符号,在心理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意义。

[10]舒跃育,靳佳丽,李嘉明.“社会认知论”对心理学的理论贡献[J].心理研究,2022,(01):20-26.
摘要:班杜拉是第三代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传统行为主义将人看作机器或动物不同,他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人所具备的五种能力的基础上,他建构了社会认知论体系。在今天,班杜拉的思想对于心理学家通过思考心理学本体论预设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建立学科同一性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1]高闯,马安然,德力达尔.纪念班杜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发现:基于数理心理学架构的回顾[J].心理研究,2022,(01):27-35.
摘要:基于数理心理学架构,本文从学习的内容、过程、影响因素、核心功能、结果的数理本质,回顾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贡献:发现了无需强化的"观察学习"波波娃实验,与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共同构成"学习"实验的完备集;建构了学习唯象学理论:学习的认知过程与观察学习材料(社会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反馈(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学习者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交互决定论)。仅以此文缅怀班杜拉先生的发现探索。

[12]容翠亮,冼美君,邢强.一种有效的元认知线索:变化的时间规律性[J].心理研究,2022,(01):36-43.
摘要:研究采用数数范式,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在熟练的多步骤任务中变化的时间规律性能否作为一种元认知线索。实验1为单因素(变化的时间规律性:递增变化的时间规律性、递减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无时间规律性)被试间设计;实验2增加一组更快的递增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来进一步探究变化的时间规律性作为元认知线索是否依赖于对实际错误的认识;实验3比较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和一致的时间规律性作为元认知线索的有效性程度。结果发现: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的自信判断值都显著高于无时间规律性,递增变化的时间规律性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递减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和无时间规律性。更快的递增变化时间规律性出现自信判断和正确率分离。递增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显示了最高的自信判断值和正确率,其次是一致的时间规律性,而递减变化的时间规律性最低。这表明,变化的时间规律性能够作为元认知线索,且相比一致的时间规律性和递减变化的时间规律性,递增变化的时间规律性作为元认知线索的有效性更高。

[13]张恒超.认知风格对交流学习语言准确性的影响[J].心理研究,2022,(01):44-52.
摘要:交流互动的核心媒介是语言,语言交流过程是一个多模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交流者的人格特征。基于此,研究设立了三种认知风格条件,采用交流范式,通过创设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探查认知风格对交流学习语言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场独立性交流者语言准确性水平更低;随着交流进程的发展,交流者对非语言线索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使语言认知加工水平显著降低,其中场独立性交流者对非语言线索的利用时间最早。(2)场独立性交流者语言准确性低于场依存性,但交流认知准确性无差异;交流认知准确性高于交流语言认知准确性。研究发现:交流认知体现为语言认知和非语言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场独立性交流者虽然语言认知水平更低,但非语言认知水平更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