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年第1期论文摘要
(2022-03-15 08:47:37)
标签:
摘要 |
分类: 心理学论文 |
[1]任志洪,刘芊滋,张琳.心理热线援助会谈框架的构建:基于一次单元心理干预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70-175.
摘要:一次单元心理干预指尽可能让当事人在一次有限时间内获益最大化的干预模式,它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热线援助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梳理,发现求助问题、咨询师、当事人、心理疗法是影响干预效果的四大因素,在考虑有效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次单元心理热线援助会谈框架,以期为心理热线工作提供参考。未来研究应采用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过程效果比较,利用先进技术探索语言和声音如何影响共情。
[2]陈瑜,桑志芹,奚佩娟,朱悦悦,王俊丽,张凯璇.减压团体有效因素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31-235+230.
摘要:目的: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减压团体的有效因素。方法:公开招募大学生23人,分3批进行抗疫减压网络团体辅导,17人参与了干预后的一对一访谈,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访谈内容。结果:改善情绪、扩展人际、调整认知、习得技能4个类别的效果在网络减压团体不同阶段激发并持续。大学生网络减压团体有效因素涉及团体动力、成员互动、带领者带领、网络环境4个主题的10个因素。不同成员对于网络影响的感受并不一致。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减压团体干预对于大学生具有积极作用;网络减压团体具有线下团体类似的有效因素,包括团体气氛融洽、包容互助、发现普遍性、倾诉宣泄、了解他人、帮助他人、榜样激励。
[3].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软件系统(第一版)简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41.
摘要:<正>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多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的资助下,中南大学医学心理学研究所姚树桥、朱熊兆教授牵头研制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软件系统(第一版),该系统包含心理症状、心理应激、人格、应对方式、文化相关量表五大类共37种量表,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操作(单机版)。
[4]程海威,戴萍萍,胡博文,庄权,李桂平,张劲强.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医院管理和后勤人员的心理压力评估与分析(英文)[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21-128.
摘要:目的: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高峰期中国医院管理和后勤人员的工作状况和心理压力变化。方法:疫情爆发高峰期(2020年3月)随机向全国各级医院管理和后勤人员发放问卷。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73份,大多数受访者(78.5%)认为在COVID-19流行高峰期工作强度有所增加,较多受访者(39.2%)疫情期间心理压力加大。大多数人(89.60%)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压力,有部分受访者(9.66%)通过专业心理咨询介入来缓解压力。结论: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医院管理和后勤人员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除一线医务人员外,还应加强关注医院管理和后勤人员的心理压力。
[5]王沛,金哲宇,高凡.三重自我的动机层级:自我积极偏差的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7.
摘要:目的:由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构成的三重自我心理结构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三种自我的动机层级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考察了三重自我的动机层级关系。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参照效价范式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1初步考察中国人的三重自我动机层级。实验2、3旨在分离关系自我的个体身份特征,并探究其对三重自我动机层级可能带来的干扰作用。结果:当关系自我被"家庭关系(母亲和父亲)"表征时,三重自我的动机层级表现为"个体自我与关系自我平级(自我与不同类型特质词的链接方式相似,积极词链接肯定回答和消极词否定回答最快),集体自我次之"。当关系自我是亲密好友的关系表征时,三重自我动机则表现为与西方研究结论一致的"个体自我优先、关系自我次之、集体自我最末"的层级结构。结论:中国人三重自我的动机层级受到关系自我的身份特征的深刻影响。
[6]王冬翠,廖伟华,刘军,朱雪玲,陈真诚.重性抑郁症患者听觉负性情绪偏向的电生理证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8-12.
摘要:目的:通过情绪音乐偏好以及脑电信号相对负波能量半球间不对称性特征研究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的负性情绪偏向。方法:采集22例首发MD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在情绪音乐(愤怒、悲伤和快乐)片段刺激下的实时喜好程度评分以及脑电生理信号。对评分情况、基于脑电信号提取的相对负波能量半球间不对称性指标进行组间差异分析。结果:MDD患者对愤怒情绪音乐的喜好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愤怒情绪音乐的刺激下,三对额叶电极(F3/F4、F7/F8、FC5/FC6)处的相对负波能量不对称性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与BDI得分、喜好程度评分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低度正相关。结论:MDD患者对愤怒情绪音乐的主观喜好程度评分及客观脑电生理信号相对负波能量不对称性指标存在改变,提示MDD患者存在听觉负性情绪偏向。
[7]甘俊,樊洁,刘婉婷,朱熊兆.精神分裂症自知力与阳性/阴性症状及工作记忆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56-59+12.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精神分裂症中不同维度自知力与临床症状、神经认知功能间的关系。方法:评估了8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临床症状、神经认知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与病程、阳性症状以及工作记忆显著相关。"疾病意识"与阳性症状、注意功能、工作记忆以及言语智商相关显著;"症状确认"与病程、阳性症状相关显著";治疗依从"与阴性症状和工作记忆相关显著。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工作记忆均对"疾病意识"有显著预测作用;病程以及阳性症状对"症状确认"有显著预测作用;阴性症状以及工作记忆对"治疗依从"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自知力的不同维度受到不同精神病性症状以及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
[8]朱英格,董妍,张登浩.主观社会阶层与我国居民的获得感:社会排斥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11-115.
摘要:目的:探究社会排斥与社会支持在主观社会阶层和我国居民的获得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主观社会地位量表、社会排斥体验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获得感量表对我国1643名居民进行测查。结果: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会支持和获得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排斥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排斥和社会支持在主观社会阶层和获得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且社会排斥、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主观社会阶层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获得感,还可以通过社会排斥和社会支持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获得感。
[9]陈瑜,桑志芹,奚佩娟,朱悦悦,王俊丽,张凯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减压团体有效因素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31-235+230.
摘要:目的: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减压团体的有效因素。方法:公开招募大学生23人,分3批进行抗疫减压网络团体辅导,17人参与了干预后的一对一访谈,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访谈内容。结果:改善情绪、扩展人际、调整认知、习得技能4个类别的效果在网络减压团体不同阶段激发并持续。大学生网络减压团体有效因素涉及团体动力、成员互动、带领者带领、网络环境4个主题的10个因素。不同成员对于网络影响的感受并不一致。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网络减压团体干预对于大学生具有积极作用;网络减压团体具有线下团体类似的有效因素,包括团体气氛融洽、包容互助、发现普遍性、倾诉宣泄、了解他人、帮助他人、榜样激励。
[10]苗秀影,曹立智,迟立忠.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49-152+156.
摘要:目的:探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领悟社会支持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三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领域社会支持和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对373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测量。结果:(1)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和领悟社会支持、训练比赛满意感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显著正相关。(2)教练员-运动员关系能够显著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领悟社会支持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与训练比赛满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8.89%。结论:当教练员-运动员关系正向且积极时,体验到的领悟社会支持会增强并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
[11]凌辉,彭双,刘雯瑜,冯洪,汪植英,李默,张建人.校园心理剧促进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养成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82-186.
摘要:目的:探讨从日常自立入手制定的校园心理剧方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日常自立分卷在长沙市某小学整群抽样2个班级施测,选取各班得分最低27%的儿童,以班为单位分别组成实验组(n=10)和控制组(n=10),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实验组进行日常自立养成干预。结果:(1)实验组的后测得分和追踪测试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F=22.48,
P<0.001),控制组后测和追踪测试得分较前测得分也有显著提高(F=6.9,
P<0.01);(2)以前测分数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后测(F=20.94,
P<0.001)及追踪测(F=4.74,
P<0.05)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以日常自立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12]杨庆,沈明泓.大学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对亲密恐惧的影响:自卑感与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85-89+98.
摘要:目的:基于霍妮基本焦虑理论以及认知-背景理论,本研究探讨自卑感、安全感在大学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与亲密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目睹父母婚姻暴力量表、自卑感量表、安全感量表以及亲密恐惧量表对7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自卑感、安全感和亲密恐惧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在控制了性别、成年前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恋爱总次数后,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能显著正向预测亲密恐惧;(3)自卑感和安全感在大学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和亲密恐惧之间的单独中介作用均显著,且自卑感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自卑感和安全感能够为大学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对亲密恐惧的影响提供一个解释机制。
[13]周婷,石慧芬,范翠英,郑月丽,方勇.网络受欺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72-76.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受欺负对小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一般自我知觉量表、内隐人格观量表和抑郁量表对453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网络受欺负与抑郁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网络受欺负不仅直接预测儿童抑郁,还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3)自尊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相对于人格增长观儿童,倾向于持人格实体观的儿童的自尊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更大。结论:自尊在网络受欺负与儿童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自尊的中介作用受到内隐人格观的调节。
[14]孙琦,闫静怡,姚晶,杨兴洁,刘华清.童年期创伤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81-84+148.
摘要:目的:探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压力知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识别高中生抑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安徽省滁州市231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女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男生,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2)童年期创伤总分与压力知觉总分、抑郁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3)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5.22%。结论:压力知觉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童年期创伤能直接或间接增加高中生患抑郁的风险。
[15]王堃炎,黄涛,林冰冰,叶一舵.父母离间行为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41-44.
摘要:目的:本土化修订贝克策略量表(Baker Strategy Questionnaire,
BSQ),并在中学生群体中检验该量表的信效度。方法:共招募930名中学生(男生470人,女生460人)施测,初始测试后间隔两周,选取95名被试进行重测。结果:父母离间行为量表各项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0.617-0.930。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父母离间行为量表的单因素结构(χ2/df=2.115,RMSEA=0.038,GFI=0.933,CFI=0.942,NFI=0.887,IFI=0.889,TLI=0.896)。父母离间行为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912,0.95,0.863。父母离间行为量表与流调中心抑郁量表、自尊量表、情感虐待量表以及绝望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1、-0.259、0.267、0.311(P<0.01)。结论:中文版父母离间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
[16]李放,周星霖,王刚,文岱,李琦琛,刘赛凤.父母性取向支持、归因方式在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60-63+67.
摘要:目的:考察父母性取向支持、归因方式在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的多重中介机制。方法:选取313名男同性恋大学生,使用内化同性恋嫌恶量表、父母性取向支持量表、归因方式量表、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性取向支持在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父母性取向支持与归因方式在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增强父母的性取向支持和改善自身的归因方式,是缓解高内化同性恋嫌恶男同性恋大学生焦虑水平的有效措施。
[17]杨笑颜,白玉佳,于媛媛,王晓琦,吕婧,曹建琴.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64-67.
摘要:目的: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952名大学生开展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手机依赖呈正相关(P<0.01);(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前测孤独感对后测社交焦虑有预测作用,前测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均能预测后测手机依赖。结论:孤独感可以预测社交焦虑,两者均可以预测手机依赖。
[18]张亚利,靳娟娟,陈雨濛,俞国良.社交焦虑与被动社交网络使用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53-156.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被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相互预测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焦虑问卷和被动社交网络使用问卷对2所高校的391名学生进行间隔8个月的两次数据采集,运用AMOS
23.0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社交焦虑和被动社交网络使用在两次测量中均呈正相关(T1r=0.58; T2r=0.63,
Ps<0.01);基线水平的社交焦虑能够预测8个月后的被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β=0.13,P<0.001),但基线水平的被动社交网络使用不能预测8个月后的社交焦虑水平(β=0.06,P>0.05)。结论:社交焦虑可能是大学生被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动因,而非其后果。
[19]张雅文,官锐园.情绪特异性共情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5-29.
摘要:目的:初步检验情绪特异性共情问卷(Emotion Specific Empathy Questionnaire,
ESEQ)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在369名大学生中,测量中文版ESEQ、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和人际综合诊断量表(IRAS),间隔4周后重测ESEQ。结果:多质多法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中文版ESEQ与原英文版ESEQ的拟合结果一致,即ESEQ可评估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特质,每种特质包含生气、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奇六种情绪,总量表拟合指数为:CFA=0.99,TLI=0.98,χ2/df=2.28,RMSEA=0.059,SRMR=0.066;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0.95,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0.65~0.84;总量表重测信度0.79,分量表重测信度0.47~0.73。ESEQ的效标效度检验显示,认知共情得分与观点采择显著正相关(r=0.50),情绪共情得分与共情关注显著正相关(r=0.45);六种情绪的认知共情得分与各人际困扰显著负相关(r=-0.32~-0.11),情绪共情中仅有高兴情绪得分与各人际困扰显著负相关(r=-0.33~-0.16)。结论:中文版情绪特异性共情问卷(ESEQ)的信效度良好,可用于大学生的共情测量。
[20]李文辉,洪胜男.社会助长和性别助长对小学生冒险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3-17+120.
摘要:目的:探讨社会助长和性别助长对小学生冒险行为的影响。方法:两个实验均采用仿真气球冒险任务,以低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其中实验1设置有同伴和无同伴的情境,实验2设置同性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情境。结果:两个实验均发现,高年级比低年级冒险行为更多,并且高年级男生冒险行为比女生更多。此外,实验1发现高、低年级均表现出同伴组比无同伴组冒险行为更多,实验2发现高年级表现出异性同伴组比同性同伴组冒险行为更多。结论:小学生冒险行为随年级的增长增多,并伴随出现性别差异,小学生冒险行为的社会助长效应出现较早,而性别助长效应则需要到高年级才出现。
[21]任志洪,刘芊滋,张琳.心理热线援助会谈框架的构建:基于一次单元心理干预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70-175.
摘要:一次单元心理干预指尽可能让当事人在一次有限时间内获益最大化的干预模式,它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热线援助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梳理,发现求助问题、咨询师、当事人、心理疗法是影响干预效果的四大因素,在考虑有效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次单元心理热线援助会谈框架,以期为心理热线工作提供参考。未来研究应采用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过程效果比较,利用先进技术探索语言和声音如何影响共情。
[22]金翠梅,孙晓花,宋海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自我效能感及与焦虑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62-163+181.
摘要:目的: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一般自我效能及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应用问卷星在本市社区精防人员中进行调查,包括一般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及抑郁、焦虑量表。结果:共收集699份有效问卷,GSES条目均分为2.63±0.65,抑郁发生率18.7%,焦虑发生率10.0%,一般自我效能与抑郁(r=-0.268,P=0.000)、焦虑(r=-0.236,P=0.000)呈负相关。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精防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偏低,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密切相关。
[23]黄一,陈旭.在封闭式住院环境中体验密集型团体音乐治疗的真实感受:一项基于患者视角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20-225.
摘要:目的:因COVID-19疫情防控需要,原本开放模式的病房转为封闭式管理,导致部分患者产生焦虑等负性体验。本研究旨在从患者的真实感受出发,探讨密集型团体音乐治疗(Group
Music Therapy,
GMT)在封闭式住院环境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招募并筛选符合条件的男性患者,在为期2周、共计10次的密集型GMT后,对其中18名患者进行访谈并做质性分析。结果:所有受访者均表示自己在情绪体验、住院生活、自身状态、睡眠质量及人际沟通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得到了改善。结论:密集型GMT在封闭式住院环境中是可行的,获得了该环境中非重性男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反馈,尤其是在情绪、睡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主观感受。
[24]达莉娟,赵彩凤,冯丹媛,张宁.新冠疫情期间公众的内隐健康信念对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57-161.
摘要:目的:探究新冠疫情期间公众的内隐健康信念对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内隐健康信念量表、健康防护行为参与度量表、亲社会行为参与度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邀请全国各地942位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调查。结果:(1)内隐健康信念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健康防护行为参与度部分中介了内隐健康信念对抑郁的预测效应,但在内隐健康信念和焦虑之间没有中介效应;(3)亲社会行为参与度调节了内隐健康信念对抑郁的影响,但不调节内隐健康信念对焦虑的影响。结论:内隐健康信念能够通过健康防护行参与度对抑郁症状起预测作用,在该作用中亲社会行为参与度起调节作用。
[25]袁晓娇,方晓义.原生家庭干涉与夫妻离异倾向:婚姻质量的中介及伴侣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99-103+110.
摘要:目的:揭示我国文化下原生家庭干涉与夫妻离异倾向的关系,检验婚姻质量的中介及伴侣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原生家庭干涉量表、关系评估量表、婚姻不稳定性量表-简版、亲密关系支持量表对新婚至孩子小学阶段的341对夫妻进行调查。结果:(1)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身原生家庭干涉无显著作用;(2)夫妻双方婚姻质量在妻子配偶原生家庭干涉与双方离异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妻子伴侣支持在其配偶原生家庭干涉与双方离异倾向间起调节作用,高伴侣支持能完全缓冲妻子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的影响。结论:配偶原生家庭干涉对夫妻离异倾向有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削弱婚姻质量起作用,伴侣支持在其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26]杨宝琰,苏少青.家庭角色认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34-138.
摘要:目的:基于资源—获取—发展模型和角色积累理论探讨员工家庭角色认同与其工作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角色认同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家庭—工作增益量表和积极情感特质量表对637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角色认同对工作投入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家庭—工作增益在家庭角色认同与工作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3)积极情感特质调节家庭—工作增益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也调节家庭角色认同通过家庭—工作增益影响工作投入的间接效应。结论:家庭角色认同通过家庭—工作增益影响员工工作投入,积极情感特质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对于积极情感特质高的员工,家庭—工作增益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更强。
[27]倪聪,朱旭,段文婷,吴玉婷,李昕,王汀雨,黄挚靖,李博阳,桑志芹,樊富珉,方晓义.新冠肺炎疫情下单次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26-230.
摘要:为了对新冠疫情期间的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设计减压安心、时间管理、社区支持和亲子关系四个主题的网络团体辅导方案,利用Zoom平台开展单次网络团体干预,对团体领导者采用"带领-观察-督导"方式进行培训,共进行网络团体辅导62场,参与者累计606人。采用自身对照的前后测设计,对其中262人使用PHQ-9和GAD-7测量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应用自编团体满意度及效果反馈问卷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各组参与者参加团体后抑郁水平显著降低(P<0.05),焦虑水平无显著变化,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效果差异不显著;团体的整体满意度为93%,不同主题的团体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单次网络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带领-观察-督导"网络团体领导者训练模式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探索。
[28]张永欣,董思唯,丁倩,陈阳阳.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双路径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29-133.
摘要:目的:基于一般攻击模型,从认知和情绪双路径的视角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河南省81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线下攻击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社交焦虑、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还通过认知和情绪的双路径即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并列中介作用。
[29]贾烜,樊富珉,何瑾.团体辅导凝聚力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36-240.
摘要:目的:编制团体辅导凝聚力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小组访谈形成问卷的初始题项,选择11个团体共收集203份有效数据,对问卷题项质量及结构进行初探,另外选择18个团体共收集411份有效数据,用于检验问卷的信度、结构效度及效标效度。结果:最终形成的凝聚力问卷包含十五个题项,分为团体投入、团体意识、团体疏离三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04、0.854、0.824,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5。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1.9,RMSEA=0.049,CFI=0.949,TLI=0.938),同时效度分析显示团体辅导凝聚力问卷和团体氛围问卷简版有显著的中等程度相关。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团体辅导凝聚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团体辅导中凝聚力的测量。
[30]张婷婷,施超,吴思宇,王丹.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76-181.
摘要:目的:探索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在南京市某街道招募失独父母15人,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后,对失独父母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失独者发展肯定的自我理解,生成积极的自我意义,具体表现在参与者自我的三个向度:自信、尊严和自尊的改变。而参与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直接心理经验和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是这种改变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是有效果的,失独者应积极寻找机会参与志愿服务。
[31]高健,任晴,郭晓峰,刘澎,刘娟.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对幼儿挑食的影响:亲子冲突与幼儿消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44-148.
摘要:目的:探讨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与幼儿挑食行为的关系及亲子冲突和幼儿消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家庭冷暴力量表、亲子关系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2728名幼儿的母亲进行测查,采用SPSS26和Mplus8.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在控制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幼儿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亲子冲突、幼儿消极情绪与挑食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挑食行为;(3)亲子冲突与幼儿消极情绪在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与幼儿挑食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不仅直接影响幼儿挑食行为,而且还通过亲子冲突和幼儿消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幼儿挑食行为。
[32]马云青,乔晓光,邢晓沛.父母温暖和拒绝与学龄儿童违纪行为的关系:冷漠无情特质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39-143+186.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温暖、拒绝与学龄儿童违纪行为间的关系是否会受到儿童冷漠无情特质的调节。方法:采用儿童教养行为问卷、儿童行为核查表以及冷漠无情特质问卷对284名学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和母亲温暖均与儿童违纪行为显著负相关,父亲和母亲拒绝均与儿童违纪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亲和母亲温暖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的违纪行为,但是不能预测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的违纪行为。(3)父亲和母亲拒绝均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的违纪行为,然而对低冷漠无情特质儿童违纪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提高父母的温暖水平,降低父母的拒绝水平可能是减少高冷漠无情特质儿童违纪行为的有效途径。
[33]李小保,吕厚超.主观社会地位与幸福感的关系:平衡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16-120.
摘要:目的:探究平衡时间洞察力在主观社会地位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时间洞察力量表、主观社会地位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3787名成年人进行调查,并使用Deviation
from the Balanced Time
Perspective(DBTP)法计算平衡时间洞察力。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社会地位与幸福感正相关,DBTP与主观社会地位、幸福感负相关。(2)中介分析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后,DBTP在主观社会地位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主观社会地位通过影响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认知进而影响其幸福感。结论:平衡时间洞察力可以部分地解释主观社会地位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实现平衡时间洞察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4]颜志强,曾晓,祝寿,陈露.青少年情绪共情和抑郁的关系:羞耻倾向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77-80.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情绪共情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羞耻倾向和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内疚和羞耻倾向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640名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绪共情、羞耻倾向、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与情绪共情、羞耻倾向、抑郁均显著负相关;链式中介作用分析表明,情绪共情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显著,羞耻倾向、心理弹性以及羞耻倾向—心理弹性在情绪共情和抑郁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结论:青少年的情绪共情既可以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羞耻倾向、心理弹性的独立中介效应以及羞耻倾向—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
[35]张萍,汪海彬,李志专,程灶火.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问卷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30-35.
摘要: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希望感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以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建构理论模型并搜集行为样例,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并参考国外不同生活侧面希望感量表及希望理论模型,编制适合中国传统的儿童青少年希望感初始问卷。通过方便取样对2474名儿童青少年进行测量,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对554名儿童青少年进行测试,计算其与现有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问卷共35个条目,包括学习希望感、家庭希望感、人际希望感、社会希望感四个因子。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69,GFI=0.84,AGFI=0.82,NFI=0.96,CFI=0.97,IFI=0.97)。总问卷及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1~0.944,分半信度为0.780~0.936,重测信度为0.799~0.950;总问卷及4个因子得分与儿童希望感量表(r=0.454-0.691)、生活满意度(r=0.431-0.621)、学业弹性(r=0.475-0.671)、家庭支持(r=0.495-0.730)、朋友支持(r=0.456-0.597)和他人支持(r=0.482-0.666)显著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希望感包含学习、家庭、人际和社会四个因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儿童青少年希望感的测评。
[36]陈潇潇,侯金芹,陈祉妍.基于日记法探索母亲抑郁对儿童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68-71+76.
摘要:目的:探索母亲抑郁如何在生活中影响其子女的日常情绪。方法:采用日记法,对169名6~8岁儿童的母亲进行连续11天的调查,收集了1690份个体内数据,考察母亲抑郁如何通过其日常情绪影响儿童日常情绪。结果:多水平分析发现,母亲抑郁水平可显著预测母亲自身的日常情绪;母亲日常情绪在母亲抑郁与儿童日常情绪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母亲抑郁会通过其日常情绪间接影响儿童日常情绪。
[37]潘美蓉,张诗雨,邱孙伟,刘璐,李海梅,赵梦婕,董敏,司飞飞,王玉凤,钱秋谨.认知行为治疗与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模式及情绪症状在治疗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00-206.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核心症状的直接影响,以及认知模式和情绪症状改变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纳入既往随机对照试验入组的98名成人ADHD患者,对结果进行二次分析,选取治疗前(T1)、治疗12周结束后(T2)及48周随访(T3)时的核心症状、认知模式及情绪症状得分,构建链式中介模型。结果:CBT可通过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得分变化影响T2及T3时核心症状得分,也可依次通过认知模式(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得分)变化及情绪症状变化影响T3时核心症状得分。结论:CBT短期主要通过改善情绪进而改善ADHD核心症状,同时长期可依次通过认知模式的中介作用影响情绪变化,进而影响ADHD核心症状。
[38]张旭,刘勇,张守臣,孔德丰.中文版焦虑敏感性指数-3在社区人群中的应用:基于双因素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45-50.
摘要:目的:考察中文版焦虑敏感性指数-3的结构以及在社区样本中的适用性。方法:方便抽取黑龙江省某市和湖南省某市的社区人群609人填写问卷进行结构效度、信度等分析,其中101人进行间隔3周的重测,108人完成效标问卷。结果:中文版焦虑敏感性指数-3呈现出双因素结构,公共因素为焦虑敏感性,特殊因素分别为社会关注、认知关注和身体关注。双因素模型拟合良好(χ2/df=3.874,CFI=0.907,TLI=0.913,RMSEA=0.045,AIC=419.357,BIC=571.921)。量表的解释方差公共比例为0.585,未受影响的相关比例为0.706,同质性系数为0.774。总量表及社会关注、认知关注和身体关注分量表的合成信度分别为0.946、0.867、0.905、0.894,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95、0.743、0.806、0.790,重测信度分别为0.842、0.773、0.760、0.815。焦虑敏感性及社会关注、认知关注和身体关注维度均与焦虑、抑郁、体验回避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中文版焦虑敏感性指数-3符合双因素模型结构,在社区人群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9]陈霄,严隽陶,尹露,孙萍萍.丰富环境改善抑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91-195.
摘要: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抑郁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在抑郁发生中占重要比例,可对抑郁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产生双面影响。丰富环境是提供运动、感觉与社会交流等良性刺激的一种特殊干预手段,能够改善异常的躯体与精神症状,对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关于丰富环境改善抑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40]郭嘉豪,蒋雅丽.精神病态的理论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90-94.
摘要:精神病态与反社会行为、犯罪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了解精神病态者的功能缺陷与成因对预防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等非常重要。既往有研究者针对精神病态的成因分别提出了情感缺陷理论及注意缺陷理论。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有研究者从系统的角度针对精神病态的功能缺陷提出了整合的观点,以弥补既往理论只能解释某一方面功能缺陷的不足。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整合受损理论。本文将逐一梳理以上关于精神病态功能缺陷的理论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证据提出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从而为制定更好的针对精神病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借鉴。
[41]赵宇雯,那宇亭,关丽丽.精神障碍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的行为特征与异常神经活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8-24+148.
摘要: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等精神障碍患者均表现出自我面孔识别缺陷。行为特征包括识别困难、错误率更高、反应速度更慢、速度加工优势消失、知觉加工受损及认知评价与情绪反应失调等;神经活动异常出现在自我面孔识别的各个加工阶段,涉及面孔结构编码相关的枕颞皮层、自我参照加工相关的皮质中线结构、认知控制有关的额顶控制网络以及情绪加工相关的脑岛等脑区。元分析结果揭示精神障碍患者额下回、内侧前额叶、海马旁回和脑岛等脑区活动存在异常。未来研究应结合时间和空间信息数据并关注脑区间协同功能的损伤,关注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自我面孔识别的共同特征及其独特性,并发掘自我面孔识别在精神障碍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42]马惠霞,费小月.书法治疗精神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96-199.
摘要:书法心理治疗是饱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治疗方式。研究表明,书法心理治疗对患有智力障碍、自闭症、ADHD(又称多动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以及成年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书法心理治疗可改善认知功能及情绪调节,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有长期书法经验的个体静息状态功能连通性较强,后扣带皮层与右侧楔前叶灰质体积较小。
[43]雷惠婷,赵敏.物质使用障碍的病耻感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95-98.
摘要:物质使用障碍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物质使用障碍的相关病耻感会影响对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与康复,增加社会疾病负担。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物质使用障碍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物质使用障碍的病耻感普遍存在。现有证据表明,健康教育、增加接触及减少歧视性描述等方式或可改善相关病耻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
[44]惠慧,洪昂,周爽伊,刘江慧,程佳月,李璞玉,顾秋梦,王佩,许婷婷,王振.童年期情感虐待对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51-55.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儿童期情感虐待对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2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应激感受量表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童年期情感虐待不仅能预测强迫症状严重程度,还能通过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间接影响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中介作用主要包括两条间接路径:一个是应激感受的中介作用,另一个是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之间起链式中介的作用。
[45]周子佳,方若蛟,李根,王力.中国消防救援人员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36-40+35.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消防救援人员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方法:被试为685名经历过职业创伤暴露的消防救援人员,年龄27.5±6.0岁。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的症状分量表进行评估。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4个竞争性模型进行检验。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与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七维混合模型优于其它竞争模型。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采用闯入、回避、负性情感、快感缺失、外化行为、焦虑性唤起和痛苦性唤起等7个症状簇能更好地解释与组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结构。
[46]李莉,何婷,高苗,何蕊,阙墨春,王晓娟,晨丹,傅文青.人偶心理游戏疗法及其对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和自我分化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87-190.
摘要:目的:介绍人偶心理游戏疗法的理论基础、原理与方法,并探索其对大学生童年创伤经历影响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筛选出40名童年创伤高分学生,随机分为基本同质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干预组成员接受每周1次、每次90-120min,共8次人偶心理游戏疗法团体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在干预前后使用成人依恋量表和自我分化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人偶心理游戏疗法团体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干预组的成人依恋质量和自我分化水平,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成人依恋中的依恋焦虑显著下降,依恋亲近显著提升,自我分化中情感断绝得分改善最明显。结论:人偶心理游戏疗法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对童年创伤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自我分化的干预有良好的效果。
[47]马姗姗,王平,谭成慧,赵凡,刘电芝.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团体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64-169.
摘要:目的:以社会信息加工(SIP)情绪-认知整合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适用于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团体干预项目,并对其效果进行即时和短期追踪评估。方法:49名4~10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每周3次,每次1.5小时,共计18次的团体训练,采用《社交反应量表》评估。结果:训练结束后,干预组社交反应后测及追踪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后测与追踪测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三次测量差异均不显著。干预组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各项指标追踪效果能够有效保持,在社交沟通和ASD行为方式上,追踪阶段还有进步。结论:基于SIP情绪-认知整合模型的团体干预项目能够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能力。
[48]张猜,王乾宇,夏辉,朱涵涵,张月娟.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及其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104-110.
摘要:目的:探讨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集体效能感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集体效能感、安全感、认知偏向对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的预测作用。方法:以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量表(PTGI-RT)、中国军人集体效能感量表(CES-PS)、安全感量表(SQ)和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APNI)为研究工具,在新兵集训一个月后(T1)、两个月后(T2)、三个月后(T3)三个时间点对600名新兵进行问卷施测,用SPSS、Amos和Mplus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随时间的发展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2)新兵集体效能感随时间的发展呈显著的线性增长和二次增长趋势;(3)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与集体效能感之间呈"互惠"的动态相互预测关系。(4)新兵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正性认知偏向水平显著正向预测集训应激后成长的初始水平;新兵人际安全感、正性认知偏向水平显著负向预测集训应激后成长的发展速度。结论: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随时间的发展呈线性增长趋势,集体效能感、安全感和正性认知偏向是预测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发生的重要环境、特质和认知变量。
[49]周路路,苏华,郑泽卿,姜媛.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在改善养老院老年人身心健康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16-219+240.
摘要:目的:探讨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养老院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干预效果以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在河北衡水市选取两所养老院19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一所养老院的参与者为干预组(97人),接受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另一所养老院的参与者为对照组(102人),接受常规身心保健宣教。采用《老年人身心健康问卷》进行前测,并在干预结束2个月后进行追踪后测。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身心健康量表总分的后测与前测成绩差值有显著差异,分量表结果显示两组被试主要在身心状态、情绪状态、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上有显著差异,且性别能够显著预测干预效果。结论:音乐治疗团体干预对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有显著的作用,女性比男性改善效果更明显。
[50]黄妮莎,杨寅,谢中垚,曾悦仪,沙雪梅,许材栋,孟祥凤,马坤,李杰,刘其桦,吴洲阳,李敏.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对女性强戒人员人际交往能力和物质渴求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12-215+199.
摘要:目的:考察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在女性强戒人员中的适用性及其对该人群人际交往能力与物质渴求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某戒毒所58名女性强戒人员并将其分为两组:干预组接受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对照组接受戒毒所常规治疗。对两组被试干预前后的人际技能和物质渴求进行测量。结果:冲突管理维度得分存在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F(1,56)=4.132,P=0.047,η2p=0.069),但简单效应分析未发现两组被试在前后测的冲突管理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物质渴求得分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56)=3.530,P=0.065,η2p=0.05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两组前测差异不显著,而后测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2.094,P=0.041);分层回归分析发现,团体干预后的冲突管理能力与物质渴求的改变有关(β=-0.352,t=-2.866,P=0.006)。结论:人际技能团体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女性强戒人员冲突管理能力,且对物质渴求的降低有影响;干预后冲突管理能力的提高与物质渴求的降低有关。
[51]魏晓薇,李强,袁茜,翟宏堃,张润.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及医学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01):207-211+240.
摘要:目的:探究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60名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干预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五周的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干预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定被试情绪及医学应对方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和焦虑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显著降低。在医学应对方面,干预后,干预组的面对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显著提升;屈服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医学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