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学习了《互动还是干扰》这本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个题目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确实,在我们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每天需要和孩子们有很多的互动,但仔细想想这些互动都是有效的吗?都是有必要的吗?其实,有些互动反而打扰了小朋友们的思维和操作。儿童与教师的互动情境是极其复杂的。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的互动?教师的介入对儿童的发展究竟有什么积极意义?教师介入但又不至于干扰儿童的时机应该如何把握?策略有哪些?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对当前处于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具有及时且必要的参考价值。带着日常工作实践的经历和疑惑,我深入的阅读了《互动还是干扰》这本书,在仔细学习之后有了很多收获。
“每个儿童在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得如何,取决于和他们互动的教师。每一位倾听、回应和与儿童沟通的教师都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质量和人际交往能力,并给予他们思考、推理、解释和说服的有效工具。”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来阐述有效的互动对婴幼儿和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都很重要。有效的互动是建立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的,教师要了解儿童,与儿童同频共振,进而通过“引导性参与”在儿童已知的信息与将要学习的新信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当教师的教学目的或意图没有那么强烈时,当教师花时间与一个儿童而非所有儿童进行互动时,或者当教师与儿童能够享受沉默安静的时光时,有效的互动就发生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为了在儿童已有的水平和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架起
一座桥梁。教师越了解儿童,提供的支持就越符合儿童的需要,儿童之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会越有效。”书中的这段话清晰地阐明了师幼之间的关系以及老师了解儿童的目的与意义。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跟随这本书学习探讨了如何有效支持儿童的学习,实现有效的互动、避免无效的干扰,在对儿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能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发起或回应互动。
如何实现适宜有效的互动,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方式、说正确的话?书中分享了“与儿童同频”和“维持有效的互动”两种途径,激发了我们对以往师幼互动日常的复盘与再思,促使日常的观察、记录、倾听、对话等师幼互动行为与过程更优化、更有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关于观察,儿童会向我们展示他们喜欢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什么。通过观察儿童的动作、目标、注意力、参与度,了解他们着迷的事物和想要达到的目标。教师理解所看到的儿童展示其在语言、数学、科学、健康、创造力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情况,识别重要的发展里程碑,确定儿童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并且扪心自问:儿童需要何种帮助,何时需要帮助,是否需要帮助。关于记录,观察记录只应记录有意义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应始终集中在儿童身上,而不是记录本上。有效的互动有赖于教师给予儿童延伸接触和密切关注,记录本不能妨碍师幼互动。关于倾听,儿童对有些活动很熟悉、也很轻而易举,就会开始神游,想想家里发生的事、即将举办的生日会等,如果提出一些不恰当或不想干的评论,儿童就得中断自己的思考来理解教师的问题,那就违背了与儿童同频的意愿。
加载中,请稍候......